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尚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6-37,共2页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对话性他者”而存在的。要给学生提供不断的支持与激励,语文课堂要能够出现所谓“高潮迭起”的生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语文素养 故事情节 教学导语 相互作用 语文课堂 对话性 教师
下载PDF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德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闽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探寻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成为大家的...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闽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探寻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成为大家的共同诉求.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分析。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文本的细读,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美学思想。本文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艺术 古代文学 美学思想 闻一多 文本 清末 语词
下载PDF
语文教学的三境界:悟性、灵性、人格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4-38,共5页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并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悟性、灵性、人格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语文教学如何现实“创新教育”和“人生教育”、“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境界 悟性 灵性 人格
下载PDF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农民情结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运贵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5期36-38,共3页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度萎靡,塑造着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农民形象,倾诉着与农民排解不开的情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作家 农民情结 农民形象
下载PDF
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转向
5
作者 陈尚达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个体知识生成课程,对话关系创造课程,从知识课程走向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它的教学转向包括教学目的转向、教学过程转向、教学方法转向和教...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个体知识生成课程,对话关系创造课程,从知识课程走向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它的教学转向包括教学目的转向、教学过程转向、教学方法转向和教学评价转向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课程理念 教学转向 对话性交互作用 生成性思维
下载PDF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解
6
作者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7-49,共3页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看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故事悲剧的叙述.折射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封建家长制与向往自由爱情。这种主题解读主要受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看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故事悲剧的叙述.折射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封建家长制与向往自由爱情。这种主题解读主要受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解题”的影响:“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爱情故事 爱情悲剧 封建家长制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封建礼教
下载PDF
从写作技巧训练到生活取向的个性化写作——王敬波作文教学思想管窥
7
作者 陈尚达 王杰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09年第15期74-76,共3页
王敬波先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其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构成塑造性写作策略和创造性写作策略两种策略性知识。他的作文教学具有理论深度、生活宽度、知识厚度、情感浓度、思辨强度和应试高度。他建构写作策... 王敬波先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其作文教学研究成果,构成塑造性写作策略和创造性写作策略两种策略性知识。他的作文教学具有理论深度、生活宽度、知识厚度、情感浓度、思辨强度和应试高度。他建构写作策略的方式有问题诊断式、分类研讨式和课题研究式三种。两类写作策略中包含着王老师积极的作文教学思想转变,即从相对单纯的写作技巧训练转变为生活取向的个性化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思想 创造性思维 写作策略 个性化写作
下载PDF
美学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8
作者 施建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5年第1期9-10,共2页
美学要想成熟与发展,必须尽快地解决名称问题、性质问 题、研究对象问题与功能问题。
关键词 功能 说法 成熟 感性活动 学科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社会
下载PDF
写给孩子的信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敬 黄孝玉(指导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02S期36-37,共2页
亲爱的孩子: 我知道你还不急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也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想怎样才能好好地养大你,但我今天还是提起笔给你写信,因为你的妈妈现在还是个要每天按时上课的孩子。孩子应该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与孩子应该能够很好地交流,... 亲爱的孩子: 我知道你还不急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也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想怎样才能好好地养大你,但我今天还是提起笔给你写信,因为你的妈妈现在还是个要每天按时上课的孩子。孩子应该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与孩子应该能够很好地交流,所以我会很认真地写这封信,我要让你知道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够自由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书信 教育方式
下载PDF
“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德宁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关键词 当代启示 路遥 现实主义文学 “另类” 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学习西方
原文传递
一则经典对话的教学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尚达 卢传红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1-33,共3页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的经典对话包含丰富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学的活动性、隐喻性、生活性、反思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其重要启示体现在:学校教育要注意教育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通与平衡,教师要从答案情结转...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的经典对话包含丰富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学的活动性、隐喻性、生活性、反思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其重要启示体现在:学校教育要注意教育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通与平衡,教师要从答案情结转向生命关怀,教学的关键在于培植学生的"自否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和婚姻 经典对话 教学意蕴 “自否定”精神
原文传递
名臣之奢与奸臣之俭
12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19年第4期73-76,共4页
《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权臣奢俭'条有如下一番议论:'世之论人者,莫不以奢为骄汰,以俭为美德者。然大臣臧否,自当论其大节,初不在奢与俭也。汾阳王(唐郭子仪)姬妾数十人,寇莱公(宋寇准)蜡泪成堆,卒为名臣。秦桧之不着黄衫,... 《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权臣奢俭'条有如下一番议论:'世之论人者,莫不以奢为骄汰,以俭为美德者。然大臣臧否,自当论其大节,初不在奢与俭也。汾阳王(唐郭子仪)姬妾数十人,寇莱公(宋寇准)蜡泪成堆,卒为名臣。秦桧之不着黄衫,卢杞之恶食,非不俭朴,然终不免为小人,此史策之尤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安邑坊 李卫公 唐人轶事汇编 无地起楼台相公 权倾天下 《云溪友议》 醉醒石
原文传递
王粲:乱世诗人的命运三部曲
13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19年第6期71-74,共4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经过千余年的家弦户诵,早已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积淀,而'王粲登楼'这一去国怀乡的代名词,如今却并非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台湾诗人何平鸟在题为《登楼》的诗中写道:'从容移步上层楼,四顾风...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经过千余年的家弦户诵,早已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积淀,而'王粲登楼'这一去国怀乡的代名词,如今却并非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台湾诗人何平鸟在题为《登楼》的诗中写道:'从容移步上层楼,四顾风光逐海流。王粲登临怀故土,我惭空白少年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七哀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