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MSCT灌注及MRDWI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万勤 方雷 +1 位作者 钱银峰 余永强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脑组织微循环和水分子扩散等的改变及其两者间关系。方法:将5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组,10例;B组,SAH组,24例;C组,假手术组,24例。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分别于术后5~90...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脑组织微循环和水分子扩散等的改变及其两者间关系。方法:将5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组,10例;B组,SAH组,24例;C组,假手术组,24例。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分别于术后5~90min行MSCT灌注及MR DWI扫描,观察兔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首次枕大池注血后5min,兔脑皮层CBF、CBV即显著升高,15min CBF、CBV升高达峰值,30、60和90minCBF、CBV逐渐降低,但90min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二次注血后,兔脑皮层CBF、CBV上升较首次注血后缓慢,幅度亦有所降低,于二次注血后30min上升达峰值。兔SAH急性期脑CBF、CBV变化为全脑弥漫性改变,基底节区变化趋势与大脑皮层一致。SAH组动物首次注血后10~90min连续观察,ADC异常脑区范围逐渐扩大,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90min回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次注血后ADC值下降更为明显,于注血后20min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渐回升,90min尚未回复基线水平。结论:SAH急性期脑损伤并非直接由脑血流量下降引起,皮层传播抑制(CSD)可能参与SAH后急性期的发病级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循环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