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祖先勇 傅澎 +7 位作者 王化成 方文梅 杜金妹 何转玲 王龙 秦瑾 张蕾 董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间的关系。方法在3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合肥、芜湖、北海)选取125例门诊和住院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同时招募101名社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修订社...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间的关系。方法在3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合肥、芜湖、北海)选取125例门诊和住院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同时招募101名社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C)、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C)和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IMI-SR)评估,患者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评估临床症状。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Mann-Whitney U检验和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快感缺失和内部动机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水平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RSAS-C分[10.00(6.00,14.00)分比11.00(8.00,15.00)分,Z=-2.187,P<0.05]和RPAS-C分[12.00(7.50,20.00)分比16.00(10.00,23.00)分,Z=-3.026,P<0.01]较高,控制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后,这种差别消失。患者IMI-SR选择性因子分[31.00(28.00,39.00)分]低于对照组[36.00(31.00,42.00)分],而价值性因子分[41.00(35.00,45.00)分]高于对照者[36.00(32.00,42.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2,-3.387,均P<0.01),总分和兴趣性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2,-1.370,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RSAS-C和RPAS-C分与IMI-SR总分及其兴趣性、选择性和价值感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193~-0.364,均P<0.05),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奥氮平等效剂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CDSS分后,RSAS-C和RPAS-C评分与IMI-SR评分间仍存在相关性(r=-0.266~-0.336,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AS-C评分对IMI-SR总分(B=-0.096,95%CI=0.836~0.998,P=0.025)和选择性因子分(B=-0.110,95%CI=0.823~0.974,P=0.010)具有负向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水平间存在关联,社会快感缺失水平越高,其参与认知活动的内部动机水平越低,提示认知康复治疗中改善患者社会快感缺失对提高内部动机水平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快感缺失 内部动机 相关性
原文传递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穆菁菁 苏普玉 +4 位作者 李龙春 王瑞斌 孙婷婷 张欣尚 杨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和P<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心理复原力 自悯 宽恕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自杀自伤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3
3
作者 穆菁菁 苏普玉 +3 位作者 李龙春 王瑞斌 孙娜娜 孙婷婷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2-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自杀 自我伤害行为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