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麻醉致硬膜外腔血肿并截瘫一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马美娜 柳兆芳 +1 位作者 马启刚 项小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6-846,共1页
患者,男,76岁,体重50kg,因“疝气术后2d,双下肢截瘫ld余”入院。2d前的上午10:OO患者于外院在椎管内麻醉下行疝气修补术,术中顺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约中午12:00回病房。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双下肢截瘫 硬膜外腔血肿 疝气修补术 生命体征 患者 术后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麻醉专业实习临床带教中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鲁卫华 金孝炬 鲁美静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7期278-280,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麻醉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对2006—2008年24名麻醉专业本科学生分组,分别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进行临床实习教学,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效果。结果:采用PBL教学法的学生考核... 目的:为了提高麻醉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对2006—2008年24名麻醉专业本科学生分组,分别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进行临床实习教学,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效果。结果:采用PBL教学法的学生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效果评价分数均高于采用LBL教学法(P〈0.05),表明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LBL教学法。结论:PBL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优化麻醉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合格的麻醉专业毕业生,值得临床实习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习 麻醉 PBL教学法 LBL教学法
下载PDF
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鲁卫华 鲁美静 金孝岠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3,235,共5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 目的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整麻醉平面为T6~S4,术中不用辅助药,术后行硬膜外镇痛。Ⅱ组(分娩镇痛组)于产妇宫口开至3cm左右进入活跃期时,行L2-3硬膜外常规穿刺并向头端置管,注入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首剂8~10mL,控制平面在T10以下,待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后接PCA泵,维持量6~8mL/h,bolus剂量5mL,锁定时间20min,至宫口开全时停药。Ⅲ组(自然分娩组)按正常分娩常规程序处理。3组病人术中均予吸氧。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的Apgar评分,以及15min、24h的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neurological and adaptive capacity score,NACS)。胎儿娩出时抽取脐静脉血2mL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监测产妇分娩过程中的HR、RR、BP,记录产妇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5min的Apgar评分,15min、24h的NACS评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脐静脉乳酸含量比较,Ⅱ组与Ⅲ组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BEⅢ组高于Ⅰ组。3组间脐静脉血pH值、PCO2、PO2和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产妇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相比较,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Ⅱ、Ⅲ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宫高下降幅度、泌乳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Ⅲ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低,病人睡眠情况好。Ⅱ组产妇满意度高于Ⅰ、Ⅲ组。结论以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提供较为有效的镇痛,未见对新生儿及产妇有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产科 镇痛 硬膜外 分娩 产科 妊娠结局
下载PDF
氯诺昔康与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喻君 郭建荣 金孝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分别静注氯...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mg、布托啡诺1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6、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注药后1h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布托啡诺 术后镇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
下载PDF
妊娠合并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剖宫产术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鲁卫华 金孝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2-472,共1页
关键词 妊娠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剖宫产 硬膜外 麻醉
下载PDF
右美托嘧啶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曹为标 柳兆芳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312-314,共3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腔内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嘧啶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关节腔内不给予任何药物;D_1组:关节腔内注射100μg右美托嘧啶(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腔内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嘧啶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关节腔内不给予任何药物;D_1组:关节腔内注射100μg右美托嘧啶(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D_2组:关节腔内注射50μg右美托嘧啶(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l)。记录术后1、2、8、16、24 h患者静息、运动时的VAS评分,术毕2 h改良的Ramsay镇静评分,术毕首次需要氟比洛芬酯的时间,24 h内氟比洛芬酯的用量以及术后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D_1、D_2两组术后1、2、8 h静息与运动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16、24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_1与D2组各时点静息与运动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_1、D_2两组术毕至首次用氟比洛芬酯的时间长于A组,且24 h内氟比洛芬酯总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改良的Ramsay镇静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μg、50μg的右美托嘧啶关节腔内注射可为膝关节镜术后提供短时间的良好的镇痛效果,延长术毕首次需要镇痛药的时间以及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嘧啶 膝关节镜 术后镇痛 关节腔
下载PDF
膜攻击复合物C5b-9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7
作者 饶艳 邓少剑 +3 位作者 何志恩 柯剑娟 王焱林 陈永权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膜攻击复合物C5b-9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0~20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肝再灌组1 h组(I/R 1 h组)、3 h组(I/R 3 h组)、6 h组(I/R 6 h组)和24 h组(I/R... 目的:探讨膜攻击复合物C5b-9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0~20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肝再灌组1 h组(I/R 1 h组)、3 h组(I/R 3 h组)、6 h组(I/R 6 h组)和24 h组(I/R 24 h组)。制备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1、3、6、24 h末,取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取肝脏组织,检测C5b-9 mRNA和C5b-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各组大鼠ALT和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I/R 3 h组达到高峰(P<0.05);I/R各组C5b-9的mRNA表达和C5b-9蛋白含量均有显著升高,且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I/R 24 h组最高(P<0.05)。结论补体C5b-9参与肝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尤其是在再灌注24 h时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补体膜攻击复合物
原文传递
挥发性全麻药作用机制的变构理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江山 何绍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554-557,共4页
背景挥发性全麻药(volatileanesthetics,VAs)对蛋白质功能的调节机制是分子药理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总体证据显示VAs是通过影响变构(如干扰闸门)的方式而非竞争(如与配体结合位点直接相互作用)的方式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目的对... 背景挥发性全麻药(volatileanesthetics,VAs)对蛋白质功能的调节机制是分子药理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总体证据显示VAs是通过影响变构(如干扰闸门)的方式而非竞争(如与配体结合位点直接相互作用)的方式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目的对挥发性全麻药作用机制的变构理论作一综述。内容VAs异氟烷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1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一1,LFA-1)配体结合区复合体的高分辨力晶体结构,首次详尽地揭示了VAs与已经确认的变构腔(在整体蛋白激活与失活状态之间的构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结合的原子景象,而在这个配体结合区内异氟烷结合位点发生的一系列两性分子的相互作用,与以前在蛋白质模型中通过x晶体法观察到的假定的“麻醉药共同结合模式”非常一致,提示这种对蛋白质功能的变构调节机制可能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机制相同。趋势VAs的变构调节方式可能在CNS的特定靶位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麻醉药 变构调节 异氟烷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