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式教学法在急诊科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邱兆磊 王振杰 +5 位作者 吴晓飞 程峰 郑传明 李磊 姜海 杜召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12期670-672,676,共4页
目的探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急诊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12在蚌埠医学院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培训的全科医师118名,随机抽签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 目的探讨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急诊全科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12在蚌埠医学院某附属医院急诊科培训的全科医师118名,随机抽签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对同样内容进行教学后,分别采用调查问卷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心肺复苏(t=39.16,P<0.05)、气管插管(t=56.64,P<0.05)、腹腔穿刺(t'=32.73,P<0.05)、胸腔穿刺(t'=33.77,P<0.05)、病例分析(t'=6.91,P<0.05)、问卷调查(t'=44.03,P<0.05)方面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在理解程度(t'=12.21,P<0.05)、课堂氛围(t'=10.92,P<0.05)、教学互动(t'=6.07,P<0.05)、能力情况(t'=8.69,P<0.05)和知识掌握程度(t'=9.59,P<0.05)方面得分及总分(t'=44.03,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师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全科医师 教学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 被引量:8
2
作者 佘剑雄 陆国玉 陶言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将90例急性PQ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治疗,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联合乌...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肾损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将90例急性PQ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治疗,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或强化血液灌流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急性PQ中毒患者口服剂量、入院时血浆浓度以及PQ中毒严重指数的差异对患者30 d内死亡率的影响。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变化,脏器损伤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当口服PQ剂量达到35 mL,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1.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95%可信区间为0.835~0.965,P<0.01);当血浆PQ浓度达到2.02 mL/L时,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80.4%,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95%可信区间为0.789~0.936,P<0.01);当PQ中毒严重指数达到12.8 h·mg·L^-1时,其预测患者30 d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8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95%可信区间为0.822~0.960,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BUN、UA和Cys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均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死亡率(35.5%)显著低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Q口服剂量、入院时PQ血浆浓度、PQ中毒严重指数和施行强化血液灌流与否可以预测急性PQ中毒患者的预后;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减轻急性PQ中毒患者肾脏及其它脏器损伤,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血液灌流 百草枯 中毒 肾损伤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3
作者 王玉巧 陆国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6期2035-2037,共3页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中BNP、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8...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中BNP、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根据指南给予标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的BNP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能够改善治疗效果,保护心肌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心力衰竭 脑钠肽 超敏C反应蛋白 射血分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