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徐静 谭林 +6 位作者 李莎莎 王春艳 高学武 王金玲 李风成 姜宁 纪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化的高危因素,为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13日于安徽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情进展与否分为稳定组和重症化组,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化的高危因素,为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13日于安徽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情进展与否分为稳定组和重症化组,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及动态变化评估重症化的高危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43例COVID-19确诊患者,年龄43.5(32.7,52.4)岁,其中81例(56.6%)为男性,28例(19.6%)存在基础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119例(83.2%)],其次为干咳[(77例(53.8%)]。共有122例(85.3%)病情持续好转(稳定组),21例(14.7%)在出现症状2周内病情加重(重症化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3.5,95%CI 1.4~9.0)、合并基础疾病(HR=3.9,95%CI 1.5~10.4)、乳酸脱氢酶>250.0 U/L(HR=4.1,95%CI 1.4~12.6)、淋巴细胞绝对值<1.0×109/L(HR=6.8,95%CI 2.3~20.7)为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高危因素。结论在COVID-19救治过程中明确其重症化高危因素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化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徐静 纪冬 +4 位作者 王春艳 付懿铭 陈松海 李忠斌 陈国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1-555,共5页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的5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217)和升高组(n=283),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的早期预警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ALT、AST、TBil、Alb、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P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55、0.214、0.756,P值均<0.05)。共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PVT,PVT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PVT阴性患者[1.96(0.82~4.91)mg/L vs 0.61(0.19~1.54)mg/L,Z=-6.0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诊断界值为0.76 mg/L,ROC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为0.758(0.719~0.796)。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需警惕PV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D-二聚体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静 谭林 +2 位作者 高学武 王金玲 李风成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610-612,61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3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常见临床因素...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3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常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因素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1-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肿瘤大小及数目、腹腔积液及肿瘤中心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00、0.010、0.000、0.001、0.000、0.000、0.004、0.0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及腹腔积液是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0、0.040)。结论门静脉癌栓多发生于甲胎蛋白水平偏高及合并腹腔积液的PL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门静脉癌栓 甲胎蛋白类 腹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