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關於捻軍的組织問題
1
作者 張珊 《安徽史学》 1959年第6期28-38,共11页
規模浩大的捻军起义,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张乐行有沒有称为大汉明命王?有沒有封官設爵?军队組織如何?后来有没有变化?是捻军史上比較重要的問題。根据书面材料結合調查材料看,捻軍自起义以前直到1855年捻軍大联合的前夕,还只是一些分散的... 規模浩大的捻军起义,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张乐行有沒有称为大汉明命王?有沒有封官設爵?军队組織如何?后来有没有变化?是捻军史上比較重要的問題。根据书面材料結合調查材料看,捻軍自起义以前直到1855年捻軍大联合的前夕,还只是一些分散的集团。 1855年秋,各部捻軍实現了大联盟,張乐行既沒有称“大汉明命王”,也沒有称“大汉”盟主,仅仅称为盟主,还是公议的(見《捻軍盟主張乐行布告》)。捻軍始終没有建立行政组织,也沒有設立各种职官或封爵,只有在自发基础上形成的軍事组織,即总、大、小不同的旗——是捻軍组織的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捻军 盟主 起义 张宗禹 五色 宗族关系 县志 分散 老年人
下载PDF
蕪湖地区的辛亥革命 被引量:4
2
作者 沈寂 《安徽史学》 1959年第6期71-79,共9页
蕪湖是长江下游一个較大的商埠,也是皖南的經济中心。清代末年,在此設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統轄皖南各府,所以它又是皖南的政治中心。它位处长江、清弋江、水阳江諸水的会集点,水陆襟带,舟車辐辏,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的重镇。1... 蕪湖是长江下游一个較大的商埠,也是皖南的經济中心。清代末年,在此設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統轄皖南各府,所以它又是皖南的政治中心。它位处长江、清弋江、水阳江諸水的会集点,水陆襟带,舟車辐辏,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的重镇。19世紀末,芜湖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米市之一,米业盛况空前一时。1876年“烟台条約”規定辟为商埠,第二年就在这里設立了海关,蕪湖附近的江面上出现了各大公司的“躉船”。許多进口的商品,均山这里轉发各地。1902、1903年,市内增辟租界馬路。1904年,“紳商”們为适应商务需要,纠集商股,筹建芜广(蕪湖到广州)鉄路,并着手动工筑好了陶沟至湾沚一段的路基和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皖南地区 安徽 反革命 同盟会 安庆 长江下游 大公司 公学 政治中心
下载PDF
捻軍產生的社会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柳 《安徽史学》 1959年第6期1-12,80,共13页
轟轟烈烈的捻軍起义,虽普遍发生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但它的主要地区,却在安徽北部的毫县、蒙城、宿县、阜阳、太和、颍上、灵璧、怀远一带。现在的渦阳县,便是在捻軍起义后,滑政府为了加强它的統治,划出毫县、蒙城、宿县、阜... 轟轟烈烈的捻軍起义,虽普遍发生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但它的主要地区,却在安徽北部的毫县、蒙城、宿县、阜阳、太和、颍上、灵璧、怀远一带。现在的渦阳县,便是在捻軍起义后,滑政府为了加强它的統治,划出毫县、蒙城、宿县、阜阳四县的部份地区建置的(見本刊封二所附《渦县設县前四县边界图》)。現在的渦阳县城,便是出名的捻軍发源地——雉河集。捻軍盟主張乐行,是今渦阳县西北12里的張老家人(原屬毫县),許多捻軍領袖也那是皖北各县人。捻軍起义为什么以皖北一带为中心,要找出这中間的原因,我們就得考察一下当时的皖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清政府 农民 起义 小地主 宿县 老年人 蒙城 捻军 安徽北部
下载PDF
捻軍的產生及其初期的活动
4
作者 马昌华 《安徽史学》 1959年第6期13-27,共15页
前言 19世紀中叶,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起义,风起云涌。清王朝就象是只腐朽了的破船,飄摇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雨中,随时都有倾复的可能。在数十起的农民起义之中,尤以长江以南的太平天国革命和淮河以北的捻军起义,規模最... 前言 19世紀中叶,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起义,风起云涌。清王朝就象是只腐朽了的破船,飄摇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雨中,随时都有倾复的可能。在数十起的农民起义之中,尤以长江以南的太平天国革命和淮河以北的捻军起义,規模最为浩大。本文是在对捻军的实地調查的基础上,参照文献资料,对捻軍史上的几个問题:捻的产生时間与捻的解釋;捻军与白莲教的关系;捻军起义前后的活动。加以闡述,并提出自己的粗淺看法,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军 两次起义 农民起义 皖北 清王朝 山东 河南 永城 白莲教 活动
下载PDF
張乐行傳
5
作者 若木 《安徽史学》 1959年第6期51-62,2,共13页
一.多災多难的鸿溝 “三年两头災,十年八年災”,这是解放前渦阳的写照。 渦阳位于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全县都是砂礓地,砂礓离地面很淺,最深的也只有一尺多,很难积蓄水份;再加上境內河流很多,在解放前除渦河以外,都已淤塞,积水下排,所... 一.多災多难的鸿溝 “三年两头災,十年八年災”,这是解放前渦阳的写照。 渦阳位于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全县都是砂礓地,砂礓离地面很淺,最深的也只有一尺多,很难积蓄水份;再加上境內河流很多,在解放前除渦河以外,都已淤塞,积水下排,所以这里既不耐旱,又不耐淹,水早災害极多。在渦阳之北,有一条河流名叫鸿沟,据說上通河南,曾經是一条大河;但在封建王朝时代,特别是到清代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敗,水利不修,在渦阳境內的鸿沟,其河道几乎填平了,留下的是一长条长滿了荒草的較洼的陂地,和只有五尺寬的小沟,加上下游淤塞起来,所以經常鬧災,不是土地龟裂的旱災,就是一片汪洋的水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玉成 捻军 太平天国 太平军 皖北 清军 进攻 河南 清政府 洪秀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