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RCT诊断眼脉络膜骨瘤的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至 高艾东 李斌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HRCT诊断眼脉络膜骨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13只眼脉络膜骨瘤的HRCT表现。结果:13只患眼HRCT分别表现为眼环后部钙化。斑点形(3只眼)、短线形(4只眼)、纺锤形(4只眼)、不规则形(2只眼)。结论:HRCT不仅可以显示眼... 目的:探讨HRCT诊断眼脉络膜骨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13只眼脉络膜骨瘤的HRCT表现。结果:13只患眼HRCT分别表现为眼环后部钙化。斑点形(3只眼)、短线形(4只眼)、纺锤形(4只眼)、不规则形(2只眼)。结论:HRCT不仅可以显示眼脉络膜骨瘤的骨化以及无症状患者的微小骨化,还可以观察周围组织有无病变,是本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骨瘤 HRCT
下载PDF
螺旋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与分析
2
作者 宋红涛 魏兆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10期30-30,共1页
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转移瘤,以腰、胸椎多见,其次为颈椎。本资料对已证实血行转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30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螺旋CT 转移瘤 脊柱 诊断
下载PDF
口服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
3
作者 孙俊凯 《中原医刊》 2006年第8期26-27,共2页
目的 探讨口服碘番酸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和7例阴性结石的口服胆囊造影CT表现。结果 胆固醇息肉8例,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较小,为0... 目的 探讨口服碘番酸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和7例阴性结石的口服胆囊造影CT表现。结果 胆固醇息肉8例,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较小,为0.2~0.5cm;炎症性息肉4例,表现为带蒂或无蒂的点状或细条状充盈缺损,直径为0.5~1.5cm;腺瘤样息肉5例,表现为单发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0.6~0.9cm;腺瘤恶变1例,表现为体积较大,基底部较宽的结节,直径2.0cm;阴性结石7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120~13Hu.直径0.5~3.0cm。结论 口服胆囊造影CT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可靠方法之一,病变大小对病变的性质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造影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阴性结石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临床应用
4
作者 陈焱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4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观察组)同时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其余30例患者(参考组)先行CT增强扫描后,再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观察组)同时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其余30例患者(参考组)先行CT增强扫描后,再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及两组肾盂造影图像质量。结果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肾盂造影成功率为100.0%,参考组患者肾盂造影成功率为8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参考组患者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患者生理痛苦及毒副反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
下载PDF
两种影像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秀海 王艳玲 +6 位作者 孟兆伟 张见增 宋红群 郭爱香 柳祥忠 张贇 郭予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22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择同时经彩超、MRA检查,并且至少1项检查发现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45例TIA患者,再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试验(NASCET)计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45例TIA患者180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93.51%,特异度95.15%,准确度94.44%,Kappa=0.735;MRA诊断的敏感度92.21%,特异度94.17%,准确度93.33%,Kappa=0.681;彩超联合MRA诊断的敏感度97.40%,特异度99.03%,准确度98.33%,Kappa=0.872。结论彩超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彩超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影像学
原文传递
16排螺旋CT诊断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价值
6
作者 边芳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6期584-585,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臂丛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果:CT检查示肿瘤位于前及中斜角肌间隙5例,其中2例沿椎间孔伸入椎管内,位于锁骨上窝2例,经胸廓...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臂丛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果:CT检查示肿瘤位于前及中斜角肌间隙5例,其中2例沿椎间孔伸入椎管内,位于锁骨上窝2例,经胸廓入口突入胸腔1例;肿块约4.5 cm×5.0 cm×4.8 cm大小;呈哑铃形5例,梭形3例;边界不清晰者3例,边界清晰者5例;平扫肿瘤密度等于肌肉2例,密度略低于肌肉6例;5例病变内见低密度影,2例可见小点状钙化,1例高密度区包绕裂隙样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示轻度均匀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4例病灶呈缓慢强化特点,4例有囊变病灶者囊变区呈低度强化或无强化,其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臂丛神经区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典型,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肿瘤 臂丛神经 16排螺旋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