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视域下教学空间的形态重构、价值澄清与教学应对
1
作者 向垚梅娇 田春 刘楠茜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5-100,共6页
在元宇宙作用下,学校教学空间从强调规训转向促成发展,课堂教学空间从注重预设到关注生成,学生学习空间从恪守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呈现出独有的价值取向。而学校教学空间形态的变化与价值重构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是学校教学空间的管理理... 在元宇宙作用下,学校教学空间从强调规训转向促成发展,课堂教学空间从注重预设到关注生成,学生学习空间从恪守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呈现出独有的价值取向。而学校教学空间形态的变化与价值重构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是学校教学空间的管理理念与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二是深度沉浸式体验引发课堂教学空间中的主体性虚无,三是虚拟学习空间中学生现实化身体遭到放逐。由此,学校教学空间管理范式何以改进、课堂教学空间中教育主体性危机何以化解、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中的具身体验何以重构,都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技术、教学与空间的关系出发,思考有效的教学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学校教学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正义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尊的中介及身体活动的调节
2
作者 杨鹏飞 向垚梅娇 +4 位作者 孙云姿 孙霁 班永飞 邓文红 刘宁 《中国特殊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4,共13页
基于压力应对理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以及具身认知理论的约束理论,对来自3省33所特殊教育学校共计1299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自尊、身体活动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歧视... 基于压力应对理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以及具身认知理论的约束理论,对来自3省33所特殊教育学校共计1299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自尊、身体活动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歧视知觉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自尊、身体活动、心理健康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学生的歧视知觉能够负向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3)自尊在视障学生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4)身体活动可以削弱歧视知觉对自尊以及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并提高视障学生自尊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该结果不仅验证并拓展了上述3个理论模型,还为身体活动在特殊教育环境中歧视知觉—自尊—心理健康这一重要中介路径上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自尊 身体活动 心理健康 视力障碍学生
原文传递
负性情绪对听障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满意度的双调节作用
3
作者 孙霁 令狐荣丹 +2 位作者 刘志彬 班永飞 孙沛 《中国特殊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7,73,共9页
为探讨听力障碍学生负性情绪、体育锻炼、休闲活动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牛津幸福感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休闲满意度量表分别对392名听力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负性情绪对听力障碍学生幸福感有... 为探讨听力障碍学生负性情绪、体育锻炼、休闲活动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牛津幸福感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休闲满意度量表分别对392名听力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负性情绪对听力障碍学生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满意度在听力障碍学生负性情绪和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体育锻炼越多,休闲活动满意度越高,听力障碍学生的幸福感越强,其负性情绪对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听力障碍学生负性情绪与幸福感关系的内在机制,并提示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满意度能够缓冲负性情绪对听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障碍学生 负性情绪 体育锻炼 休闲活动满意度 幸福感
原文传递
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相生相克: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4
作者 贾金玲 卢林鑫 +5 位作者 邱天龙 宋海迎 周瀚翔 吕向彬 刘学文 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共12页
基于集体主义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意义保持模型、生命肯定观、缺失恢复观,对32所特殊教育学校535名视障青少年进行为期24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旨在探究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集体主义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意义保持模型、生命肯定观、缺失恢复观,对32所特殊教育学校535名视障青少年进行为期24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旨在探究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视障青少年T1、T2、T3时点的生命意义追寻得分与生命意义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青少年的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在同时点与跨时点上的内在作用机制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同时点(特质水平)相互促进,而跨时点(状态水平)相互抑制的特点;(3)不同性别视障青少年的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交叉滞后路径及其随机截距之间的相关性是跨性别不变的。同时点(特质水平)与跨时点(状态水平)存在的“相生相克”内在作用机制不仅证实了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互为因果关系,还分别支持并拓展了生命肯定观与缺失恢复观在视障青少年中的应用,也为意义寻求的前置因素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障青少年 生命意义追寻 生命意义感 纵向研究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