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学教学“悬念”设置举隅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德辉 《湖北教育》 1995年第10期33-34,共2页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但学生学习知识 的主体作用,绝不是来自任意活动或“天生”的兴趣,而是教师有意调动、调节和引导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内容的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但学生学习知识 的主体作用,绝不是来自任意活动或“天生”的兴趣,而是教师有意调动、调节和引导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选用以下方式设置“悬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联系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设置“悬念” 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上课开始就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只要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解放军就可以知道两个地方的实际距离,这是为什么?”“工人师傅不用看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三角形 “不平衡” 举隅 认知水平 主体作用 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 乘法交换律 课堂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