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多发胶质瘤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金晶 周义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特点与其病理结果的关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发胶质瘤的MR及CT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结果 6例共计13个病灶,MR及CT影像表现为脑内各叶多发肿块样病灶,以额... 目的探讨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特点与其病理结果的关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发胶质瘤的MR及CT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结果 6例共计13个病灶,MR及CT影像表现为脑内各叶多发肿块样病灶,以额叶最多见,病灶间相互独立。5例影像增强共显示11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理结果为胶质瘤Ⅲ~Ⅳ级;4个病灶无明显强化,其中2个病灶病理结果为胶质瘤Ⅱ级。结论脑多发胶质瘤影像表现特征与其病理学类型及分级相关,可初步作出诊断并判断其恶性程度,对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肝脏普美显增强MRI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柴蓉静 龚万庆 +2 位作者 鄢广平 刘洪涛 陈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8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肝脏普美显增强MRI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肝脏普美显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各20例,分别给予1.0、1.5、2.0mL/s三种对比剂注射流率,比较三组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肝脏普美显增强MRI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肝脏普美显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各20例,分别给予1.0、1.5、2.0mL/s三种对比剂注射流率,比较三组不同速率对肝动脉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1.0mL/s组伪影发生率显著优于1.5mL/s组、2.0mL/s组(P<0.05);在进行普美显检查后发现1.0mL/s组、1.5mL/s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54±1.32)分、(16.38±1.25)分,显著优于2.0mL/s组[(11.49±1.27)分,P<0.05];1.0mL/s组、1.5mL/s组均未出现恶心、皮疹、呕吐、热感、头痛等不良反应,但2.0mL/s组中出现恶心、呕吐各1例,2.0mL/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1.0mL/s组、1.5mL/s组(P<0.05)。结论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检查中,1.0mL/s组、1.5mL/s组所得图像质量显著优于2.0mL/s组,1.0mL/s组在动脉期伪影发生率最低,提示在注射对比剂时采集肝动脉图像时,采用1.0mL/s的流率能得到优质图像,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流率 肝脏 普美显 MRI动脉期伪影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眼眶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CT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内侧壁生理性凹陷在CT中的形态表现并测量相关参数,以加强对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认识。方法:21例单侧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病例根据其在CT横断位上的形态将其分型,并进行相关参数测量。结果:根据凹陷在CT横断位上的形态表现... 目的:探讨眼眶内侧壁生理性凹陷在CT中的形态表现并测量相关参数,以加强对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认识。方法:21例单侧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病例根据其在CT横断位上的形态将其分型,并进行相关参数测量。结果:根据凹陷在CT横断位上的形态表现将其分为:弧形凹陷15例、成角凹陷4例、不规则凹陷2例。相关参数:(1)凹陷深度:最小2.1 mm,最大6.4 mm,平均深度(4.0±1.4)mm;(2)凹陷前后径长度:最小5.1 mm,最大19.7 mm,平均长度(13.3±3.7)mm;(3)凹陷顶端所在区间:横断位以筛骨纸板中1/3多见、后1/3次之、前1/3最少,冠状位以纸板上区多见、跨上下区次之、下区最少。结论:正常人群约有2.6%眼眶内侧壁存在生理性凹陷,对其形态及相关参数的了解,有助于加强对内侧壁生理性凹陷的认识,提高与骨折凹陷的鉴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的CT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5-849,共5页
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 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颅底型、纸板-颅底-中鼻甲型三种分叉类型时额隐窝的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34例钩突上端附着类型病例。结果:134例中,双侧钩突均呈分叉型71人,单侧分叉型63人,纸板-中鼻甲型106侧(51.7%),纸板-颅底型82侧(40%),纸板-颅底-中鼻甲型17侧(8.3%)。额隐窝引流共有四种途径:通过筛漏斗、下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25.4%;通过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直接引流至中鼻道26.3%;通过板间区引流至中鼻道46.8%;通过上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1.5%。结论: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除了筛漏斗、直接中鼻道和上半月裂三种引流途径外,额隐窝还存在板间区这种引流途径。由于额隐窝区解剖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其特征有助于提高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突 额隐窝 额窦 内镜检查
下载PDF
鼻咽部淋巴瘤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5
作者 赵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4期44-47,共4页
目的分析咽部淋巴瘤在MRI扫描上的影像特征,并结合病理症状进行详细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鼻咽部淋巴瘤患者41例,且所有患者均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且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活检被确诊为鼻咽部淋巴瘤,进而分析详细的图像特征... 目的分析咽部淋巴瘤在MRI扫描上的影像特征,并结合病理症状进行详细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鼻咽部淋巴瘤患者41例,且所有患者均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且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活检被确诊为鼻咽部淋巴瘤,进而分析详细的图像特征。结果弥漫组一共有24例(24/41,58.53.%)呈现为鼻咽部黏膜表现为弥漫,厚度增强且为大致对称;肿块组共有17例局部存在包块(17/24,41.45%);41例患者病灶边界分明清晰,锋利状,和周围的结构组织分区清晰,咽喉部肌肉和附近颅骨不存在异常信号,咽喉部周围筋膜不存在厚度增加,上颌骨与翼突之间的骨隙不存在侵犯;颈部肿胀淋巴结MRI增强动态扫描中信号表现为规律均匀强化,不存在坏死部位。大直径淋巴结主要位于II区占83.33%(20/24)。结论 MRI扫描能够清晰的呈现出病灶的部位、形状和范围,有利于对患者的确诊率的提高,降低了误诊率,进而能为患者制定更贴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鼻咽部淋巴瘤 回顾性分析法 治疗方案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的度中心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晖 赵刚 +2 位作者 左俊 杨华光 查云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8-1203,共6页
目的探讨伴冻结步态(FOG)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网络度中心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搜集经神经内科确诊的PD合并FOG患者46例,不伴FOG的PD患者29例,使用度中心性的研究方法比较伴或不伴FOG的PD患者大脑静息态网络中心性脑区的改变及... 目的探讨伴冻结步态(FOG)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网络度中心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搜集经神经内科确诊的PD合并FOG患者46例,不伴FOG的PD患者29例,使用度中心性的研究方法比较伴或不伴FOG的PD患者大脑静息态网络中心性脑区的改变及其与临床冻结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不伴FOG的PD患者相比,伴FOG的PD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侧额中回、左侧丘脑和右侧额下回度中心性的减低,左侧颞中回度中心性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伴FOG的患者较不伴FOG患者大脑静息态中心性改变的范围更加广泛,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右侧额中回度中心性的减低与冻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32,P=0.003)。结论PD伴FOG的患者表现为大脑静息态功能网络的改变,右侧额中回皮层度中心性的减低与临床冻结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度中心性
原文传递
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的CT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珊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1-1384,共4页
目的观察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的CT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加深对二者解剖结构的理解,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94名患者共357侧鼻窦CT数据,观察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的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本组... 目的观察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的CT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加深对二者解剖结构的理解,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94名患者共357侧鼻窦CT数据,观察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的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本组样本中只存在鼻丘气房的情况152侧,只存在终末隐窝的情况25侧,二者同时存在177侧,二者均不存在3侧。CT横断位上鼻丘气房后上壁呈水平走行252侧,斜向走行77侧。鼻丘气房均位于板外区。鼻丘气房为最前方前筛气房318侧,不是最前方前筛气房11侧。鼻丘气房引流途径均为筛漏斗-半月裂-中鼻道。终末隐窝通过筛漏斗-半月裂-中鼻道引流169侧,通过筛漏斗-板间区-中鼻道引流33侧。结论鼻丘气房和终末隐窝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容易混淆的解剖结构,对二者正确区分有助于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术前方案的合理设计,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气房 终末隐窝 额窦 内镜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