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酷似卵巢癌的子宫肌瘤一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宗斌 梁社富 +2 位作者 林国成 张艳玲 周习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3-523,共1页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卵巢癌 实验室检查 经期出血 体位改变 肿块 活动度 混合性 腹痛 左侧
下载PDF
C1orf 61对肝细胞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邹强生 魏贞 +1 位作者 蒋婷 李姗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研究C1orf 61(chromosome 1 opening reading frame 61)对肝细胞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1orf 61和特异性靶向C1orf 61的小干扰RNA(C1orf 61-siRNA)转染至肝细胞肝癌HepG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1orf 61蛋白的... 目的研究C1orf 61(chromosome 1 opening reading frame 61)对肝细胞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1orf 61和特异性靶向C1orf 61的小干扰RNA(C1orf 61-siRNA)转染至肝细胞肝癌HepG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1orf 6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epG2细胞迁移,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E-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p-STAT3、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HepG2-C1orf 61组C1orf 6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NC组(P<0.05)。HepG2-C1orf 61组HepG2细胞迁移距离均小于HepG2-NC组,迁移数量均多于HepG2-NC组(P<0.05)。HepG2-C1orf 61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高于HepG2-NC组(P<0.05)。HepG2-C1orf 61组p-STAT3、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NC组(P<0.05)。HepG2-C1orf 61组E-cadherin mRNA、E-cadherin蛋白表达均低于HepG2-NC组(P<0.05)。结论C1orf 61可促进肝细胞肝癌的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为C1orf 61激活p-STAT3和p-Akt的表达后,促进肝细胞肝癌细胞的EMT,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orf 61 肝细胞肝癌 细胞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食管白斑213例内镜、病理分析及病因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梁萍 雷婕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白斑的内镜、病理特点及病因。方法对213例食管白斑患者的内镜、病理结果,以及伴随的食管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白斑多发生在食管下段(P<0.01)。28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中,21例有食管白斑存在(P&... 目的探讨食管白斑的内镜、病理特点及病因。方法对213例食管白斑患者的内镜、病理结果,以及伴随的食管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白斑多发生在食管下段(P<0.01)。28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中,21例有食管白斑存在(P<0.01)。食管白斑多伴有Hp感染(P<0.01)。食管白斑伴随食管癌的检出率高(P<0.05)。病理诊断结果:慢性食管炎185例(86.85%);慢性食管炎伴部分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3例(1.41%);食管鳞状上皮角化不全1例(0.47%)等。结论食管白斑多发生于下段食管;其发生可能与食管反流和(或)Hp感染有关。病理检查报告多为慢性食管炎,因伴随食管癌的检出率高,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白斑 病因 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癌
原文传递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兆祥 吴遵元 +1 位作者 石新兰 徐弘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对1986~1996年间从585例胆囊病理检查标本中检出的20例(3.4%)XGC作回顾性临床病理观察。结果20例(男9例,女11例)XGC的临床表现类似...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对1986~1996年间从585例胆囊病理检查标本中检出的20例(3.4%)XGC作回顾性临床病理观察。结果20例(男9例,女11例)XGC的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的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手术所见:胆囊壁增厚伴广泛粘连而酷似癌。20例临床全部误诊。镜下所见:多结节型10例,局灶型7例,弥漫型3例。胆囊壁内均见典型的泡沫细胞肉芽肿或胆汁肉芽肿。结论XGC临床诊断困难,确诊和与胆囊癌的鉴别主要靠病理检查。对可疑病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必要的。对所有切除的胆囊都应送病理检查,以防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 胆囊炎 病理学 诊断
原文传递
两种牙色修复材料吸水膨胀及边缘适合性研究
5
作者 雷敬 刘莉 徐宏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的两种牙色修复材料复合树脂Filtek Z250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Fuji II LC的吸水膨胀及边缘适合性。方法:采用人工窝洞,将两种材料制作的人工间隙试件浸于去离子水和硅油中,12周内于不同时间点在高倍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的两种牙色修复材料复合树脂Filtek Z250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Fuji II LC的吸水膨胀及边缘适合性。方法:采用人工窝洞,将两种材料制作的人工间隙试件浸于去离子水和硅油中,12周内于不同时间点在高倍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间隙的变化,以反映材料的吸水膨胀及边缘适合性。结果:在水相中,Fuji II LC的吸水膨胀比Filtek Z250更加明显。Fuji II LC在初期膨胀速度较快,随后放缓,而Filtek Z250在12周内吸水膨胀速度比较均匀。结论:复合树脂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两种材料的组分不同,膨胀过程和程度也不一样,临床上选择材料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正确选择和应用牙色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树脂 吸水膨胀 边缘适合性
原文传递
宫颈病变HPV16感染及其与c—myc、P53表达的关系
6
作者 石新兰 徐弘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2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HPV16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c-myc、P53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8例慢性宫颈炎、28例CIN、4例宫颈浸润性腺鳞癌和55例宫颈浸润性鳞癌HPV16 E6 DNA及其蛋白和c-myc、P53蛋白... 目的:探讨HPV16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c-myc、P53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8例慢性宫颈炎、28例CIN、4例宫颈浸润性腺鳞癌和55例宫颈浸润性鳞癌HPV16 E6 DNA及其蛋白和c-myc、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浸润性宫颈癌HPV16 E6 DNA及其蛋白、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而c-myc蛋白阳性率则明显低于慢性宫颈炎组,P53蛋白阳性率与HPV16 E6 DNA的检出率之间并无负相关关系。结论:HPV16 E6 DNA的检出及c-myc蛋白的低表达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C-MYC蛋白 P53蛋白 相关性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VEGF、nm23及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7
作者 石新兰 徐弘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2年第4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VEGF、nm23的表达状态及MVD与宫颈鳞癌发展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28例CIN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VEGF,nm23和CD34的检测,计数癌组织MVD,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VEGF、nm23的表达状态及MVD与宫颈鳞癌发展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28例CIN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VEGF,nm23和CD34的检测,计数癌组织MVD,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鳞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CINⅠ,Ⅱ级组织,VEGF表达状态与癌组织MVD,癌的,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癌组织MVD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nm23在这宫颈组织全部为阳性表达,而宫颈浸润癌表达明显减低,但nm23的表达状态与癌的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VEGF高表达,nm23低表达,可能在宫颈鳞癌血管生长,肿瘤浸润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癌前病变 VEGF NM23 微血管密度 研究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B淋巴细胞瘤-2表达情况 被引量:4
8
作者 闫卿 邹强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情况及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R-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DLBCL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化疗前DLBCL患者...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情况及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R-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DLBCL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化疗前DLBCL患者病理组织Bcl-2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患者均经R-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后统计患者临床疗效。结果DLBCL患者病理组织Bcl-2蛋白高表达率为53.85%(42例/78例),显著高于慢性淋巴结炎患者的12.00%(3例/25例)(P<0.05)。治疗后,78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79.49%(62例/78例);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达87.32%,77.46%及64.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免疫亚型相关(均P<0.05)。结论Bcl-2是DLBCL患者的重要的分子标志物,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B淋巴细胞瘤-2 表达
原文传递
皮肤浆细胞肉芽肿一例
9
作者 李勇 徐弘 +3 位作者 杨欣 周晓 楚玉林 陈柳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28-528,共1页
患者男,45岁。臀部起皮疹约3年,于2008年12月14日就诊。患者约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臀少许红丘疹,无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缓慢增大、增多,3d前部分皮损表面损伤,遂来就医。既往身体健康,无局部叮咬及外伤史,无婚外性生活史... 患者男,45岁。臀部起皮疹约3年,于2008年12月14日就诊。患者约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臀少许红丘疹,无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缓慢增大、增多,3d前部分皮损表面损伤,遂来就医。既往身体健康,无局部叮咬及外伤史,无婚外性生活史。2008年8月体检时发现血糖、血脂轻度增高,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家族中无肿瘤患者。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肉芽肿 皮肤 肿瘤患者 肿大淋巴结 自觉症状 身体健康 外伤史 生活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