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牙百合褐斑病病原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1
作者 李润根 于鑫 +2 位作者 孙琴琴 黄翠翠 曾慧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7-1495,共9页
为明确龙牙百合褐斑病病原,采集龙牙百合褐斑病典型症状的叶片,进行病原物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gapdh、tef1、RPB2和Alt a1等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引起龙牙百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枝状链格孢Alternar... 为明确龙牙百合褐斑病病原,采集龙牙百合褐斑病典型症状的叶片,进行病原物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gapdh、tef1、RPB2和Alt a1等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引起龙牙百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枝状链格孢Alternaria arborescen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光照、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不同培养基等处理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病原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条件为温度25℃,pH值5.0,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浸膏,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菌落致死温度为50℃。在7种参试药剂中,木霉菌抑制作用最强,其半数效应浓度(EC_(50))和90%效应浓度(EC_(90))值最低,分别是8.758×10^(-5)和0.198 mg·L^(-1);噁唑菌酮代森锰锌的毒力最低,EC_(50)和EC_(90)值分别为13.713和816.937 mg·L^(-1)。本研究结果为龙牙百合褐斑病菌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褐斑病 枝状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龙牙百合褐斑病菌梨黑斑链格孢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
作者 李嘉妮 周义蒙 +2 位作者 刘杰 曾慧兰 李润根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62,共4页
目的:明确龙牙百合褐斑病菌梨黑斑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探究龙牙百合褐斑病病原菌梨黑斑链格孢在不同培养环境及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同时,选用8种... 目的:明确龙牙百合褐斑病菌梨黑斑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探究龙牙百合褐斑病病原菌梨黑斑链格孢在不同培养环境及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同时,选用8种常用的杀菌剂,测定对梨黑斑链格孢的抑制活性。结果:梨黑斑链格孢菌丝生长的合适条件为:温度25℃(菌株的致死温度为50℃),pH值为7,自然光光照,PDA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胰蛋白胨。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木霉菌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4.125×10^(-7)mg/L,12.5%烯唑醇的抑菌效果较差,EC_(50)为24.853 mg/L。结论:梨黑斑链格孢在较低温度下能生长,pH适应范围较广,不利于其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硝酸钾;木霉菌、异菌脲等对该病原菌的毒力较高,可为龙牙百合褐斑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梨黑斑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百合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润根 李嘉妮 +3 位作者 李楠 黄琪 艾芬婷 赵雅芳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3-88,共6页
从百合根际土壤中筛选有益细菌,抑制其枯萎病的发生.采用土壤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筛选和鉴定龙牙百合枯萎病病菌(尖孢镰刀菌)的拮抗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Salkowski比色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拮抗细菌抗病能力、分泌IA... 从百合根际土壤中筛选有益细菌,抑制其枯萎病的发生.采用土壤稀释法、平板对峙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筛选和鉴定龙牙百合枯萎病病菌(尖孢镰刀菌)的拮抗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Salkowski比色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拮抗细菌抗病能力、分泌IAA及其溶磷能力.从百合根际土壤中初步筛选出5株活性菌株,其中J67、TP58、TP54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抑菌率分别为52.47%,47.33%,46.10%,且具较高的IAA分泌能力,但其溶磷能力都较差.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3株细菌均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筛选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具有抗百合尖孢镰刀菌和分泌IAA的能力,可能在防治百合枯萎病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拮抗细菌 枯萎病 IAA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酪氨酸代谢关键基因FAH的克隆、功能鉴定和表达分析
4
作者 支添添 周舟 +1 位作者 陈纪鹏 韩成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5-127,共13页
克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酪氨酸代谢关键基因FAH,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解析FAH在甘蓝型油菜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蓝型油菜‘westar’为试材,克隆与拟南芥AtFAH同源性最高的甘蓝型油菜FAH基因BnaA0... 克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酪氨酸代谢关键基因FAH,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解析FAH在甘蓝型油菜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蓝型油菜‘westar’为试材,克隆与拟南芥AtFAH同源性最高的甘蓝型油菜FAH基因BnaA06g38260D(BnaA06FAH)和BnaC05g49430D(BnaC05FAH),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亲缘关系,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突变体sscd1进行功能验证。克隆BnaA06FAH和BnaC05FAH启动子序列,利用PlantCare在线数据库分析启动子调控元件,构建启动子和GUS的融合载体,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BnaA06FAH和BnaC05FAH与AtFAH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3.11%和92.40%,2个基因过表达都可以完全抑制拟南芥突变体sscd1在短日照下模拟病斑的形成,暗示BnaA06FAH和BnaC05FAH都与AtFAH功能相似。BnaA06FAH和BnaC05FAH启动子除具有所必需的TATA-box和CAAT-box等基本顺式作用元件外,都含有多个与光诱导、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以及多种与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但与BnaA06FAH相比,BnaC05FAH与拟南芥AtFAH相同的顺式作用元件更多;GUS活性检测表明,BnaC05FAH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的表达比BnaA06FAH强,并且两者驱动表达的组织部位不完全相同。因此,BnaA06FAH和BnaC05FAH启动子的作用部位和作用强度都存在明显差异。BnaA06FAH和BnaC05FAH都能够调控拟南芥sscd1模拟病斑的形成,但两者启动子驱动下游基因的强度和部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FAH 功能鉴定 酪氨酸降解
下载PDF
龙牙百合软腐病菌Acremonium sclerotigenum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
5
作者 于鑫 刘佳蓉 +2 位作者 李楠 赵雅芳 李润根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15-121,共7页
以龙牙百合软腐病病原菌产核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等处理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田间龙牙百合软腐病... 以龙牙百合软腐病病原菌产核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等处理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田间龙牙百合软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条件包括温度25℃,pH 7,12 h光照(光强为112 lx)/12 h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铵;最适宜产孢条件包括温度为30℃,pH 6,24 h黑暗,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牛肉浸膏。供试杀菌剂中化学与生物杀菌剂抑菌效果最好的分别是430 g·L^(-1)戊唑醇和1%申嗪霉素,其EC_(50)值分别为0.0048 mg·L^(-1)和3.5872 mg·L^(-1)。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3℃;对番茄、黄瓜等作物具有较强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产核枝顶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下载PDF
基于糖谱法的地黄药材及饮片定性定量分析
6
作者 戴梦茹 李春 +5 位作者 李娆娆 林丽美 沈春修 张永欣 冯伟红 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7-163,共7页
目的:以地黄中低聚糖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及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方法,探究不同地黄药材及饮片中低聚糖类成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鲜地黄和生地黄药材各10批,生地黄和熟地黄饮片各12批,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乙酸乙酯-... 目的:以地黄中低聚糖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及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方法,探究不同地黄药材及饮片中低聚糖类成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鲜地黄和生地黄药材各10批,生地黄和熟地黄饮片各12批,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乙酸乙酯-水-无水甲酸-冰乙酸(12∶6∶5∶4)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建立地黄中果糖、蔗糖、棉籽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的TLC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建立不同地黄药材及饮片中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籽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7种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地黄药材及饮片中7种糖类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性成分。结果:TLC鉴别结果显示,鲜地黄、生地黄药材和生地黄饮片样品在与水苏糖、棉籽糖和蔗糖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现相同颜色的斑点,而熟地黄饮片在此基础上与甘露三糖和果糖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7种待测成分的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含量测定的要求。鲜地黄、生地黄药材中仅检出葡萄糖、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其在鲜地黄药材中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84%、4.62%、2.42%和57.90%,在生地黄药材中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16%、9.36%、7.05%和38.10%。生地黄饮片中,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籽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68%、4.27%、9.96%、0.53%、6.85%、3.05%和37.52%;熟地黄饮片中,上述7种糖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62%、11.01%、1.25%、3.35%、1.12%、28.16%和6.39%。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糖类成分可明显区分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三者的主要差异性成分分别为水苏糖、蔗糖、棉籽糖和甘露三糖。结论:地黄不同药材及饮片中糖类成分的含量及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且基于此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可用于区分生地黄和熟地黄,可为地黄质量标准提升和地黄不同炮制品中低聚糖开发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单糖 低聚糖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主成分分析(PCA)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