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蔡宇安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8-51,86,共5页
祠堂文化是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祠堂文化建设历程的梳理,认为将祠堂文化产业化运作是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有途径,并提出祠堂文化产业化不应局限于资源型文化产业的... 祠堂文化是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祠堂文化建设历程的梳理,认为将祠堂文化产业化运作是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有途径,并提出祠堂文化产业化不应局限于资源型文化产业的"文化+旅游"模式,而应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科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化
下载PDF
迁徙地客家文化及其本土化趋势——赣西北万载民间佛、道度亡醮仪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永俊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1-235,共5页
客家迁徙地的民间度亡醮仪式往往分为佛、道两种。在传统观念上,佛、道二教的度亡法事在主持道士的民系身份、法事活动范围、法事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语、所崇拜的神祗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差别。但现实中,佛、道两教的度亡醮仪式却突破了身... 客家迁徙地的民间度亡醮仪式往往分为佛、道两种。在传统观念上,佛、道二教的度亡法事在主持道士的民系身份、法事活动范围、法事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语、所崇拜的神祗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差别。但现实中,佛、道两教的度亡醮仪式却突破了身份、语言、法事范围分野等传统,在仪式节目上表现出了较多的形式趋同。佛、道民间度亡醮法事的趋同,表现了迁徙地客家与本土民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亡醮仪式 客家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宜春市农耕文化及其保护利用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易清传 易淑瑶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6-58,共3页
通过田园调查和图书资料查阅,掌握宜春市辖区内农耕文化发展传承状况,保护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参考农耕文化保护开发成果案例,提出宜春农耕文化保护开发建议。
关键词 宜春农耕文化 传承 保护 开发利用
下载PDF
泉塘庙太平清醮民俗描述及其文化解读
4
作者 杨永俊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3期22-25,共4页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作为乡村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士往往通过包括清醮在内的各种醮事活动,传承着乡村民俗与文化。当然,我们在分析清醮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对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内容保持高度的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清醮 醮仪 赣西北 万载
下载PDF
“神”、“奇”的假面——祁门芦溪傩面具特征的文化人类学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静 蔡宇安 龚雯莉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31-35,共5页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如表演时间、地点、程序及傩面具的名称、造型等。然后从制作傩面具的艺术技法角度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奇",从傩面具在傩舞仪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神",以呈现一个既"神"又"奇"的芦溪傩面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溪傩面具 制作特征 仪式特征 显性参与 隐性参与
下载PDF
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民族的族群认同 被引量:6
6
作者 平锋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0-164,共5页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歌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族群认同
下载PDF
民族民间文化现实境遇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平锋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8,共6页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包括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语境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结构-功能联动的结果,有必要从人类学...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包括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受到的“礼遇”,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语境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结构-功能联动的结果,有必要从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多维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 文化人类学 解读
下载PDF
西汉议禅思潮及王莽禅汉的儒家仁政礼治文化背景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永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7,共4页
王莽禅汉,是西汉后期泛滥开来的"天下不私一姓"禅让思潮的直接结果。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走向实用,灾异天谴说与五德始终说弥漫,从而成为禅让思潮此起彼伏的思想根源。王莽选择禅让,屏弃居摄与篡逆,是受先秦儒家仁政礼治思想... 王莽禅汉,是西汉后期泛滥开来的"天下不私一姓"禅让思潮的直接结果。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走向实用,灾异天谴说与五德始终说弥漫,从而成为禅让思潮此起彼伏的思想根源。王莽选择禅让,屏弃居摄与篡逆,是受先秦儒家仁政礼治思想的深刻影响。王莽因藉思潮,促成禅让,开启王权专制制度下禅让政治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莽 禅让 西汉 儒家 仁政
下载PDF
普庵信仰研究述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水根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普庵信仰分布于南方多省,是一种跨越海峡两岸的佛道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学术界对普庵信仰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末,于本世纪初形成一个由海峡两岸从事民间宗教研究人员组合而成的小团队。各地研究成员对普庵信仰分布各地的状况进行了宗... 普庵信仰分布于南方多省,是一种跨越海峡两岸的佛道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学术界对普庵信仰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末,于本世纪初形成一个由海峡两岸从事民间宗教研究人员组合而成的小团队。各地研究成员对普庵信仰分布各地的状况进行了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信仰资料,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普庵信仰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普庵信仰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研究力度小,宗教界关注度不够,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固化等。普庵信仰研究要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很好解决现有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庵信仰 客家 仪式 民间宗教
下载PDF
普庵教与万载客家俗僧坛堂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45-148,179,共5页
赣西北万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 赣西北万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庵教 坛堂 俗僧 客家 万载
下载PDF
对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婚姻传统嬗变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46-54,共9页
随着本、客居住环境的逐渐趋同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现代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在客家传统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显著与突出。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整体观之,表现为对传统婚... 随着本、客居住环境的逐渐趋同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现代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在客家传统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显著与突出。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整体观之,表现为对传统婚礼繁琐礼节内容的大量裁剪,走的是删繁就简之路;微观细析,则表现在结婚对象的打破本客分界与本地分界、结婚仪式与书表的极大简化、礼品形式与费用数量的变化等;对比考究,则深受当地本籍婚姻习俗的影响,呈现出本客婚俗合流的发展趋势。客家在婚姻习俗上与本籍婚俗的趋同,尽管并不足以影响到客家整个民系的保全,但对客家文化特征会产生较大的弱化作用。本着文化的求同存异与文化的多样化理念,有必要适当强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客家群体对自身婚姻传统习俗的自我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西北 婚姻习俗 客家移民社会 本籍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智伟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94-97,共4页
月亮是中国文人最青睐的自然天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具有深永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语言文学、禅学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月亮 文化意蕴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智伟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64-69,共6页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源自远古先民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巫文化。和谐思想逐渐渗透到儒、释、道等文化领域,成为统治者认可并推行的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观念。和谐思想博大精...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源自远古先民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巫文化。和谐思想逐渐渗透到儒、释、道等文化领域,成为统治者认可并推行的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观念。和谐思想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当下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
下载PDF
赣西北湘赣边民间杨孝仙信仰考
14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4-21,共8页
孝道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赣西北湘赣边民众的杨孝仙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赣西北湘赣边的孝仙信仰辐射于两省、4市、6县范围,以浏阳县城为孝仙信仰的核心区域。孝仙信仰对象经历了从人鬼、到民间孝仙、到淫祀邪神、... 孝道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赣西北湘赣边民众的杨孝仙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赣西北湘赣边的孝仙信仰辐射于两省、4市、6县范围,以浏阳县城为孝仙信仰的核心区域。孝仙信仰对象经历了从人鬼、到民间孝仙、到淫祀邪神、到孝子之神、到政府典祀正神、最后回归民间孝仙的不同形态与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地方政府对民间孝仙信仰进行了或禁止或改造或毁庙或纳入正祀的种种干预,然其民间信仰本质没有变化。孝仙信仰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其古今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古代重视孝道,现代强调神奇疗效。赣西北孝仙信仰呈现三个方面特色:以弘扬民间的孝道精神为主题、反映高危产业区民众对平安健康的期盼、与赣西北客家分布区有一定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孝仙 民间信仰 孝道
下载PDF
黄氏如龙法师行迹与赣西北民间如龙公信仰
15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66-74,共9页
如龙公信仰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个以黄氏宗姓为主要信众的民间新兴宗教信仰。如龙公信仰经历了由家族到宗姓再到区域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如龙公的身份也由家族的如龙叔公转变为区域社会的如龙法师。如龙公信仰呈现出三大特点,即... 如龙公信仰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个以黄氏宗姓为主要信众的民间新兴宗教信仰。如龙公信仰经历了由家族到宗姓再到区域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如龙公的身份也由家族的如龙叔公转变为区域社会的如龙法师。如龙公信仰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宗族信众为信仰主体与传播载体、宗族信仰与区域信仰有机结合、儒道巫医的混糅而以道教特色为主色调。作为一种家族与宗族信仰,如龙公信仰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由黄氏家族信仰向赣西北湘赣边乡村区域社会信仰的转变,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龙公 民间信仰 宗族
下载PDF
论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红 蔡宇安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9-53,共5页
我国中小企业正快速发展,潜力巨大,而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等外部条件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造成一些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真空"。中小企业是年金的最大需求者,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年金模式意义重大。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 我国中小企业正快速发展,潜力巨大,而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等外部条件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造成一些中小企业年金计划的"真空"。中小企业是年金的最大需求者,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年金模式意义重大。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税惠政策、优化投资组合、设立监察机构、建立对接机制等措施,可以较为有效地建立企业集合年金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年金计划 集合年金计划 美国经验
下载PDF
论拓跋鲜卑的动物崇拜遗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永俊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1-214,共4页
对动物的偏爱与崇拜,是拓跋鲜卑部落比较突出的民族特点。民众对神兽与灵虫的迷信、统治者对兆祥动物的崇尚、鸟兽官名的长期保留、鹿马苑囿的精心规划等,既可看作是其动物崇拜及其遗存的表征,更是其难以割舍的游牧情结的真实写照。动... 对动物的偏爱与崇拜,是拓跋鲜卑部落比较突出的民族特点。民众对神兽与灵虫的迷信、统治者对兆祥动物的崇尚、鸟兽官名的长期保留、鹿马苑囿的精心规划等,既可看作是其动物崇拜及其遗存的表征,更是其难以割舍的游牧情结的真实写照。动物崇拜不仅使拓跋鲜卑在众鲜卑部落中独具特色,也对拓跋鲜卑的汉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崇拜 北魏 拓跋鲜卑 遗存 狩猎
下载PDF
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传播的原因——基于无为县襄安镇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宇安 周典恩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29-32,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地区发展迅猛。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无为县襄安镇基督教徒的构成状况、入教原因、宗教实践活动,以及基督教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地区发展迅猛。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无为县襄安镇基督教徒的构成状况、入教原因、宗教实践活动,以及基督教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农村复兴的原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农村 襄安镇
下载PDF
天人共缘起,宇宙无主宰——原始佛教缘起学说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忠贤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4,26,共5页
佛陀以"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为核心,创立了"脱苦了生"的佛教,其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论。缘起学说可以从人类的生成论与宇宙社会的的生成论两方面进行解释。原始佛教讲人类的缘起,主要立足于十二缘起学说。十二因缘果... 佛陀以"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为核心,创立了"脱苦了生"的佛教,其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论。缘起学说可以从人类的生成论与宇宙社会的的生成论两方面进行解释。原始佛教讲人类的缘起,主要立足于十二缘起学说。十二因缘果因相扣,逆顺攀援,在正智观下都归结为空。故十二因缘的佛法深义,其实是人的思想行为的自我因果关系对行为制造者的自我缠缚。为了进一步驳斥婆悉吒的种姓优劣神定的谬论,佛陀还用万法缘起而非神造的唯物论系统地讲述了宇宙万有和人类及人类家庭、私有制、社会、国家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总而言之,佛陀以缘起学说阐述人类与宇宙的生成,有着浓重的唯物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 佛陀 原始佛教 十二因缘
下载PDF
普庵信仰的宗教定位及特色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4-50,共7页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普庵教的4大宗教特征是:糅合佛教禅宗、密宗、道教灵宝、民间巫教因素;突出普庵符与普庵咒的作用;强化法事仪轨的仪式表演特色;现实中与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庵教 佛教仪轨 客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