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1
作者 王楠斐 李平根 +2 位作者 伍伟俊 李伯和 刘文星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170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170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开颅术后引起引起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治疗策略。结果170例开颅手术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28例,颅内感染率为16.47%。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显示,患者年龄>65岁、手术时间>4小时、术后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引流管植入时间>5天、低蛋白血症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过长、术后脑脊液漏、术后引流管植入时间长及低蛋白血症容易导致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术前应制定详细计划、术中注意操作细节、术后进行严密监护,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来降低颅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治疗策略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呼吸康复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曹玉丹 黄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7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呼吸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术后2周)生活质量[躯体健康(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心理功能(MH)、情绪角色功能(RE)、活力(VT)、社会功能(SF)、总体健康(GH)]评分、术后2周肺功能指标[肺活量(VC)、潮气量(TV)、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的TV、VC、FVC、FEV1、FEV1/FVC、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重症 呼吸康复护理 肺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和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丽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36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行胃肠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情况、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4周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外科术后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护理 感染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40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伯和 袁宜荣 +4 位作者 黄国兵 张小军 刘文星 谢德斌 漆平芳 《江西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统计近4年来在我院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成功夹闭39例,术中行动脉瘤包裹1例。术中过早破裂1例,38例恢复正常工作,死亡2例。术...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统计近4年来在我院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成功夹闭39例,术中行动脉瘤包裹1例。术中过早破裂1例,38例恢复正常工作,死亡2例。术后轻度脑积水5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即应积极处理,Hunt和Hess4~5级者入院后延迟手术可能降低手术死亡率,但在等待期间可能增加再破裂出血的危险,因而总死亡率不减少。精细的显微操作可减少术中过早破裂。脑积水为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在颅脑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熊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0期145-147,151,共4页
目的探讨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在颅脑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引流袋采取传统固定方式固定,观... 目的探讨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在颅脑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引流袋采取传统固定方式固定,观察组患者引流袋采取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颅脑引流固定高度准确度、颅脑引流观察效果、引流效果、一根引流管悬挂调整平均操作时间及24 h用于引流管开放、关闭和调整引流袋高度的平均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脑引流固定高度准确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脑引流观察效果、引流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组一根引流管悬挂调整平均操作时间及24 h用于引流管开放、关闭和调整引流袋高度的平均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科手术治疗中采用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能够提高固定准确度,操作效率高,便于观察引流性状,引流效果好,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科 引流固定 自锁式可调节颅脑引流装置悬挂器 引流效果
下载PDF
地市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模式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喻昆霖 《当代医学》 2022年第5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究地市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模式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行甲状腺、乳腺、体表肿块等病治疗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未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另以2019年6月至2... 目的探究地市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模式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行甲状腺、乳腺、体表肿块等病治疗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未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另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期间相关指标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等候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级市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模式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和等候时间,节省医疗资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级市医院 日间手术 经济费用 手术时间
下载PDF
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刚 伍伟俊 +2 位作者 谢德斌 袁宜荣 刘文星 《医疗装备》 2018年第23期99-100,共2页
目的分析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接受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 目的分析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接受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显著差异,但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时间短,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外科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照研究
8
作者 刘俊 阳普根 +4 位作者 欧阳飞兰 欧阳亮远 刘智鹏 吴静 刘海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8期11-15,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IF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4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北院)进行治疗的82例急性IFDVT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T组(采取PMT治疗)和CDT组(采取...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IF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4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北院)进行治疗的82例急性IFDVT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T组(采取PMT治疗)和CDT组(采取CDT治疗),每组41例。比较两组静脉通畅评分、血栓清除率、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血栓清除率、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尿激酶用量少于CDT组,溶栓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CDT组(P<0.05)。两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与CDT治疗效果均较好,但PMT具有溶栓药物用量少、溶栓时间短、住院天数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尿激酶 血栓清除率 溶栓时间
下载PDF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9
作者 王楠斐 李平根 +2 位作者 吴昊 王超 刘文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43-147,共5页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实施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高... 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宜春市人民医院实施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检测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根据预后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CS评分>8分,n=24)和预后不良组(GCS评分≤8分,n=36),比较两组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联合血脑屏障破坏程度预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情况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中,脑脊液HMGB-1、MIP-1α、IFN-γ、IL-6水平联合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预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预后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92.50%。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其水平,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脑脊液促炎性细胞因子 血脑屏障破坏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0
作者 王楠斐 张小军 +1 位作者 陈飞军 贺建雄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3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瘤颈夹闭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 目的分析比较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瘤颈夹闭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显微瘤颈夹闭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各免疫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各免疫功能指标、MMSE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具有更小的创伤,能够减轻对aSAH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可改善神经、认知功能,且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功能 并发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冯斯 易建伟 +1 位作者 陈效 胡圆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5期70-73,78,共5页
目的研究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并且血红蛋白<110 g/L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 目的研究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并且血红蛋白<110 g/L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接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接受罗沙司他治疗,入组患者在用药前空腹完善有关化验指标,服药后12周时再次抽血化验血常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铁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沙司他作为一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选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司他 肾性贫血 维持性血液透析 效果
下载PDF
经Arantius导管引导头侧入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朱胜昌 李敏 +3 位作者 刘思晖 潘井岗 沈波 熊良兴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Arantius导管引导头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经Arantius导管引导头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经Arantius导管引导头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经尾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3、7 d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3 d TBil水平,术后1、3、7 d 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放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Arantius导管引导头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左肝叶疾病手术方式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ntius导管 头侧入路 腹腔镜 左半肝切除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冷志根 李月华 +2 位作者 贺建雄 陈飞军 王湘赣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7期62-66,共5页
目的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 目的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病灶大小、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WBC、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均小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其对脑梗死病灶大小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超声刀和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罗才路 罗小丹 +2 位作者 徐旺 金钟奎 练涛 《癌症进展》 2024年第20期2274-2276,2281,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刀和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39,超声刀)和对照组(n=41,高频电刀)。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 目的比较超声刀和高频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39,超声刀)和对照组(n=41,高频电刀)。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3、4、5天,观察组患者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FACT-B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FACT-B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频电刀相比,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超声刀清扫腋窝淋巴结可减轻创伤,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引流及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腋窝淋巴结清扫 超声刀 高频电刀 术后引流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联合检测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万颖 罗俊峰 +1 位作者 曾文兴 巢玲 《癌症进展》 2024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72例胃癌患者按术后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观察组(并发肺炎)30例和对照组(未并发肺...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72例胃癌患者按术后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观察组(并发肺炎)30例和对照组(未并发肺炎)4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6、IL-8、IFN-γ、TNF-α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IL-8、IFN-γ、TNF-α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IFN-γ、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6、IL-8、IFN-γ、TNF-α联合检测预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的灵敏度(94.85%)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75.12%、71.86%、69.82%、72.84%)。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肺炎患者血清IL-6、IL-8、IFN-γ、TNF-α水平异常升高,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炎的预测灵敏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 肺炎
下载PDF
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王楠斐 张小军 +1 位作者 李伯和 贺建雄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6,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将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出血组和缺血组,其中观察组196例卒中患者由120急救转运至我院急诊卒中中心,并在来院途中给予吸氧、适度镇静、抬高头位、监测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压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初步处理,84例对照组患者未经任何院前处理由家属直接送至我院,入院后均按指南进行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两组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GCS评分表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预后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分占比56.6%、NIHSS评分>21分占比41.3%、死亡占比2.1%。对照组预后NIHSS评分<15分占比38.2%、NIHSS评分>21分占比54.7%、死亡占比7.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6±7天、对照组为20±8天。结论: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在尽快明确脑卒中诊断、及早启动卒中救治、减少医院准备时间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提高患者预后生存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院前急救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预后
下载PDF
肿瘤-睾丸抗原MAGE-1和NY-ESO-1 mRNA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赖斌 朱培谦 +1 位作者 朱胜昌 罗洪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5-360,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睾丸抗原(CTA)MAGE-1和NY-ESO-1作为胃肠间质瘤(GISTs)免疫治疗特异性靶点及MAGE-1和NY-ESO-1mRNA作为辅助GISTs危险度分级指标的可能性,及其与GISTs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 目的:探讨肿瘤-睾丸抗原(CTA)MAGE-1和NY-ESO-1作为胃肠间质瘤(GISTs)免疫治疗特异性靶点及MAGE-1和NY-ESO-1mRNA作为辅助GISTs危险度分级指标的可能性,及其与GISTs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GISTs中MAGE-1和NY-ESO-1m R NA的表达,并取正常胃肠道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组,同时分析MAGE-1和NY-ESO-1mRNA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中无阳性表达,30例GISTs中,18例至少表达一种CTA,MAGE-1和NY-E S O-1m R NA在G I S T s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0%和47%.MAGE-1和NY-ESO-1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无关,而与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大小及危险度分级有关(P<0.05).MAGE-1和NY-ESO-1mRNA在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组中表达量随着危险度分级的升高而增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1和NY-ESO-1mRNA在GISTs中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r=0.018,P>0.05).结论:MAGE-1和NY-ESO-1mRNA在GISTs中的高特异性表达,其抗原有望成为GISTs免疫治疗特异性的靶点;MAGE-1和NY-ESO-1mRNA表达与GISTs危险度分级有关,MAGE-1和NY-ESO-1mRNA有望成为辅助GISTs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睾丸抗原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MAGE-1 NY—ESO—1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海马区微血管痉挛及血管内转染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珑 钱锁开 +4 位作者 黄国兵 李伯和 刘文星 张小军 伍伟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观察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后,海马CA1神经元及微血管改变,探讨eNOS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转染携带eNOS基...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观察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后,海马CA1神经元及微血管改变,探讨eNOS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转染携带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组(AdeNOS组)。每组8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兔于首次注血后7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海马区脑组织标本,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结果光镜下SA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电镜下SA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NOS组损伤较SAH组明显减轻。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可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可能与海马区微血管痉挛改变有关,eNOS基因转染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预防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海马 一氧化氮合酶 转染 血管痉挛 颅内
下载PDF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细胞外液相关性实验研究
19
作者 万登峰 贺建雄 +7 位作者 梁爱军 谭丽 曹文峰 高子云 张建中 古今海 周晓清 向晖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第1,3,5,7天检测脑细胞外液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浓度,并计算乳酸与丙酮酸(L/P)比值。经颅多普(TCD)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直径。结果与注血前相比,SAH组注血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基底动脉直径显著缩小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于第3天开始(P<0.05),并于第5天达高峰;且轻度和中度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与管径呈负相关(γ轻=0.673,P<0.01;γ中=0.613,P<0.01)。乳酸和L/P比值均于第1天明显升高(P<0.05),第5天达高峰;且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呈负相关(γ乳酸=0.624,P<0.01;γL/P=0.713,P<0.01)。谷氨酸第1天显著升高(P<0.05),后急剧下降。结论 TCD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兔脑血管痉挛情况,但痉挛程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脑细胞外液乳酸和L/P比值变化可预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判断其痉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能量代谢 微透析
下载PDF
大脑半球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20
作者 陈斌 谢德斌 +1 位作者 周伟华 郭讯枝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937-2938,共2页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8例脑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病变大小为3~6cm左右,其中4例位于大脑半球中央前后回,2例位于左顶叶,2例位于Broca区及Vernicke区附近...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8例脑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病变大小为3~6cm左右,其中4例位于大脑半球中央前后回,2例位于左顶叶,2例位于Broca区及Vernicke区附近。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少枝胶质瘤3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Ⅱ级星形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脑脓肿1例。术后随访,2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功能障碍,1周后恢复,2例位于语言区的病变术后未出现失语,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障碍,但不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可生活自理。结论通过影像技术对大脑半球功能区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和手术理念方法的更新,对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半球功能区 占位性病变 手术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