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疾病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衡晓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55-57,共3页
分析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既定时间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入选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组,数字法对其分组后设立一般组、特殊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皮下注射治疗、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分析... 分析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既定时间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入选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组,数字法对其分组后设立一般组、特殊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皮下注射治疗、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分析其效果,并对血糖指标进观察,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从胰岛素功能相关指标进一步展开疗效分析。结果 一般组和特殊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入组时差异不大,P>0.05,经过治疗,特殊组指标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特殊组治疗方式下所见不良反应较少,发生率仅3.33%(1例),低于一般组,P<0.05;入组时,两组β细胞功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特殊组经治疗后指标改善积极,优于一般组,二者差异明显,P<0.05;入组时,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均较低,且差异不明显,P>0.05,在特殊组治疗方式下,评分提升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结论 老年 2 型糖尿病以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功能,并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泵 皮下注射 胰岛素 老年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应用定量感觉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高瑞霖 姚维昊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35期7440-7441,共2页
目的:利用定量感觉检查(QST)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有症状者48例,无症状者12例)进行定量感觉检查(QST)[包括温度觉阈值检查(QTT)和振动觉阈值检查(QVT)],同时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并... 目的:利用定量感觉检查(QST)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有症状者48例,无症状者12例)进行定量感觉检查(QST)[包括温度觉阈值检查(QTT)和振动觉阈值检查(QVT)],同时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糖尿病患者QTT的异常率均高于感觉传导速度(SN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QVT的异常率均高于SN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ST能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可用于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定量感觉检查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高瑞霖 姚维昊 李宝库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 2011年第7期229-230,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共...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及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4.13±3.25)明显低于治疗前(4.83±3.14)及(6.94±2.12)(均P<0.05)(2).治疗2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5.77±3.13)mg/L]明显低于治疗前[(24.37±7.79)mg/L]及对照组[(25.98±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及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脑梗死 动脉粥样斑块 血脂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餐后血糖不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3种治疗方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惟昊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30R联合阿卡波糖、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3种方案对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2hPG)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20例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后2hPG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30R联合阿卡波糖、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3种方案对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2hPG)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20例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后2hPG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采用预混人胰岛素30R加阿卡波糖治疗,阿卡波糖50 mg,3次/d;B组39例,采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C组41例,采用门冬胰岛素30加用阿卡波糖,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2hPG、HbA1c值和HbA1c<7.0%的比例、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体质量增加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和B组治疗后2hPG相比,C组治疗后2hPG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达到HbA1c<7%的比例及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和B组相比,C组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阿卡波糖治疗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后餐后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好的降低2hPG作用,同时具有胰岛素用量更小、低血糖反应更少,不增加体质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预混人胰岛素30R 门冬胰岛素30 阿卡波糖 餐后2小时血糖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tatin C的影响
5
作者 姚惟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52-53,共2页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血清cystatin C是一种特异性高、准确性好、较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更为敏感的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It)的新...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血清cystatin C是一种特异性高、准确性好、较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更为敏感的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It)的新指标。厄贝沙坦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的作用,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减少尿蛋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积聚等而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糖尿病肾病 厄贝沙坦 尿微量白蛋白 内生肌酐清除率
下载PDF
定量感觉检查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维昊 高瑞霖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1年第4期43-45,共3页
根据有或无DPN症状将290名T2DM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每个患者分别测定QST包括冷感觉(CPT)和热感觉(WPT)及振动觉(QVT)阈值,同时测定双侧正中、尺、胫神经运动支及正中、腓肠神经感觉支的NCV,分析QST与NCV异常率之间的差异和QST... 根据有或无DPN症状将290名T2DM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每个患者分别测定QST包括冷感觉(CPT)和热感觉(WPT)及振动觉(QVT)阈值,同时测定双侧正中、尺、胫神经运动支及正中、腓肠神经感觉支的NCV,分析QST与NCV异常率之间的差异和QST阈值与NC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有症状组T2DM患者CPT阈值明显降低、WPT及QVT阈值明显升高(P值<0.05)。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T2DM患者中QST各项阈值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NCV各项的异常率(,P值<0.05)。T2DM患者QST各项阈值和NCV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未出现DPN的症状时,已存在QST阈值的异常,并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逐渐加剧;与NCV检测相比,QST异常能更早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定量感觉检查(QST) 神经传导速度(NCV) 阈值 异常率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成香 杨达性 +3 位作者 姚伟昊 丁大法 游娜 鲁一兵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12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每组各6只,另设对照(Con)组小鼠6只。干预4周后,比较各组OGTT后血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胰岛中3-磷酸肌...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12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每组各6只,另设对照(Con)组小鼠6只。干预4周后,比较各组OGTT后血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胰岛中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蛋白表达量的改变。体外培养小鼠胰岛细胞株MIN6细胞并分为正常葡萄糖(NG)组、高糖(HG)组、高糖+白藜芦醇(HG+Res)组、高糖+白藜芦醇+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HG+Res+Wo)组。Western blot测定4组细胞PDK-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水平,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IN6细胞增殖、凋亡率;ELISA测定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结果与DM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下降(P<0.05)、胰岛细胞PDK-1蛋白表达增加[阳性率(0.57±0.32)%vs(1.74±0.47)%,P<0.01];与HG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后MIN6细胞中PDK-1、p-Akt蛋白增加、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增加[(124.95±5.37)vs(181.19±30.77)pmol/L]、细胞增殖(D值)增加[(0.71±0.10)vs(1.02±0.09)]、凋亡率下降[(19.3±2.1)%vs(11.2±1.4)%](P<0.01);与HG+Res组比较,HG+Res+Wo组MIN6细胞PDK-1表达、Akt磷酸化水平减低,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及细胞增殖下降、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激活胰岛β细胞PDK-1/Akt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白藜芦醇 小鼠 胰岛Β细胞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