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残余肾功能及血清VEGF及ET-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高莹 苏伟 +1 位作者 张岩郅 巩建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6期76-78,共3页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残余肾功能及血清VEGF及ET-1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高...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残余肾功能及血清VEGF及ET-1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残余肾功能、血清VEGF、ET-1及临床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KRU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血清VEGF及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肌酐、尿素氮、胆固醇、血磷、β2-微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低通量血液透析相比,高通量血液透析更能够保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大分子毒素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低通量 血液透析 残余肾功能
下载PDF
透析器不同预冲方法预防首次使用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莹 赵向伟 +1 位作者 张岩郅 范永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7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预冲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首次使用综合征(FUS)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的135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新透析器复用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新...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预冲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首次使用综合征(FUS)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的135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新透析器复用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新透析器,比较两组患者FUS发生情况及治疗依从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A型FUS;观察组B型FUS发生率为0.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100%,优于对照组8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透析器复用法预防FUS效果好,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在新透析器使用中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器 首次使用综合征 预防
下载PDF
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岩郅 张芝琴 +1 位作者 尚有全 苏伟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7期2641-2642,共2页
目的提高对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的认识和处理技术。方法分析TCC插管96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应用的TCC为Quintion Permcath 13.6Fr×36(40)cm导管。由专人负责置管。结果导管功... 目的提高对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的认识和处理技术。方法分析TCC插管96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应用的TCC为Quintion Permcath 13.6Fr×36(40)cm导管。由专人负责置管。结果导管功能不良发生36例。其中:①导管打折、位置不当10例,多在置管后即刻发生。3例重新换管,7例通过调整患者体位或导管角度后血流量满意;②血栓性并发症19例,多在导管长期使用后形成导管内血栓或纤维鞘(袖套)/纤维尾,均经尿激酶溶栓后通畅;③导管完全脱出4例,部分脱出3例,多与使用过程中导管袖套未与周围皮肤完全粘连固定或导管被反复牵拉、置管侧肢体过度伸展等有关。所有7例进行重新换管,换管后功能良好。结论预防导管功能不良重在规范化管理,包括置管前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穿刺点、透析前、中、后规范的技术操作及加强患者日常对导管的自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套 中心静脉导管 功能不良 管理
下载PDF
分层级管理模式在血透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巩建丽 高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5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分层级管理模式在血透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运用分层级管理模式,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45例血透室患者为参照组,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45例血透室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分层级管理模式在血透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运用分层级管理模式,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45例血透室患者为参照组,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45例血透室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管理前、后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护士对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护士的护理宣教、专科护理技能、应急处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整体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血钾、水负荷过高、心衰、血压异常、内瘘闭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和护士对工作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血透室护理管理中,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级管理模式 血透室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