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柞蚕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载体的研究——Ⅱ柞蚕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定位及部分DNA序列分析
1
作者 庄楚雄 张秋福 +1 位作者 钟文彪 黄自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报道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lherdea peruyi Nuclear polybedrosis Virus,ApNPV)DNA的分离、纯化,ApNPV DNA用限制性内切酶PstI、BamHI酶解分别出现31、6个片段。用Southern转印杂交确定了核多角蛋白基因的大部分序列存在于BamHI-E... 本文报道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lherdea peruyi Nuclear polybedrosis Virus,ApNPV)DNA的分离、纯化,ApNPV DNA用限制性内切酶PstI、BamHI酶解分别出现31、6个片段。用Southern转印杂交确定了核多角蛋白基因的大部分序列存在于BamHI-E及PstI-C片段上,其大小分别为7.8Kb和6.7Kb.PstI-C片段经BamHI酶解后出现大小为4.0Kb和2.610的两个片段,将这两个片段克隆于Bluescript质粒中,并分析了4.0Kb片段其PstI端的部分DNA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核型多角体 病毒 基因工程
下载PDF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简玉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5-67,共3页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的禾本科以及双子叶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停滞不前。近十年国内外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几乎全部重要粮食及棉油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原生质体 组织培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伟 简玉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3-17,共5页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2个品种的成熟种子经54±1℃温度处理5d打破休眠后,诱导产生出愈伤组织。挑选胚性愈伤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经6个月继代培养,建立起胚性细胞悬浮系。其中1个品种(No.40)的悬浮细胞经酶解...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2个品种的成熟种子经54±1℃温度处理5d打破休眠后,诱导产生出愈伤组织。挑选胚性愈伤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经6个月继代培养,建立起胚性细胞悬浮系。其中1个品种(No.40)的悬浮细胞经酶解游离获得大量原生质体,用琼脂糖包埋培养,2周内分裂频率达21.4%。形成的小愈伤组织经增殖后在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绿色小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下载PDF
籼稻原生质体游离培养及再生植株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伟 简玉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70-74,共5页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悬浮培养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