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9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健康科技创新生态的实践研究——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例
1
作者 高佳佳 纪庆 +6 位作者 李炳轩 岳熠 吴静 张艺铜 王家乐 曾柯 祁健伟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第20期249-252,共4页
生命科学和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培育、激发并保持其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通过打造人才、科技和转化创新生态,探索多方位创新链建设... 生命科学和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培育、激发并保持其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通过打造人才、科技和转化创新生态,探索多方位创新链建设模式,助力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和医学 新型研发机构 健康科技 创新生态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
下载PDF
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朝 周雪丽 +3 位作者 薄丽津 徐艳 刘慧娟 赵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2-1535,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为此类患者的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AIHA患者59例。根据DAT试管...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为此类患者的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AIHA患者59例。根据DAT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比较各组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DAT两方法均阴性组(Ⅰ组,n=5)、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组(Ⅱ组,n=26)、DAT两方法均阳性组(Ⅲ组,n=28)。Ⅱ组与其他组别相比,年龄、性别组成均无显著差异,DAT微柱凝胶法抗IgG+抗C3d阳性比例低于Ⅲ组(P=0.015)。Ⅱ组临床表现以胸闷、憋气、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以及皮肤、巩膜黄染或尿色加深等溶血相关症状为主,但发生率与其他组别无显著差异。Ⅱ组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等贫血相关指标低于参考范围,但与Ⅰ组、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的网织红细胞(Ret)比率、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游离血红蛋白(F-Hb)等溶血相关指标高于参考范围,其中后2项显著高于Ⅰ组(P=0.031和P=0.036)。Ⅱ组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Ⅲ组(P=0.010和P=0.037)。结论: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AIHA患者与两方法均阴性和均阳性患者相比,贫血程度接近,但补体系统参与溶血的机制和程度可能不同。这一结果可能对此类患者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微柱凝胶法 临床特征 实验室特征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
作者 张建 张慧敏 +5 位作者 段艳艳 杨苗苗 孙川茗 代伟英 徐丽 庄淑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5期449-452,471,共5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7,专家熟悉程度为0.85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0。最终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较为全面,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点渗血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护理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体系研制
4
作者 邵帅 苏醒 +2 位作者 杨苗苗 庄淑梅 张慧敏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风险评估体系。方法检索PICC-RVT相关文献,建立初始指标池;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风险评估体系。方法检索PICC-RVT相关文献,建立初始指标池;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100%、88.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1、0.925,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27、0.364。最终形成的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评估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43个。结论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为评估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提供了工具。患者、治疗、导管以及操作是血液病患者PICC-RVT风险评估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PICC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体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 PICC 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王俊霞 杨苗苗 +2 位作者 孙川茗 代伟英 张慧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9、0.921,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45、0.380(均P<0.05)。第2轮指标变异系数为0.04~0.24。构建的血液病住院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级指标3个、2级指标15个和3级指标44个。结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科学性,可用于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及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PICC 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 风险评估 专家函询法
下载PDF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学科建设规划研究——以血液学为例
6
作者 何萍 张靖 郝莎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10期0155-0158,共4页
血液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深入开展新时期血液学科建设规划研究,对于繁荣血液学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成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开展了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血液学科建设规划研究,从血... 血液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深入开展新时期血液学科建设规划研究,对于繁荣血液学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成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开展了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血液学科建设规划研究,从血液学科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血液学科的发展现状、需求及态势,并集中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核心智库资源,探讨了新时期血液学科建设规划的共识建议,为有关管理部门完善制定学科资助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学 学科建设规划 智库双螺旋法
下载PDF
基于申请方医生视角的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使用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7
作者 李秋燕 秦冰 +6 位作者 王辛 苏衡 连伟 胡宗铃 张甜甜 任子怡 王津雨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5期50-53,67,共5页
目的从申请方医生视角分析某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使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远程会诊平台建设需求,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218名申请方医生开展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满意度影响因... 目的从申请方医生视角分析某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使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远程会诊平台建设需求,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218名申请方医生开展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申请方医生远程会诊平台使用满意度总得分均值为(4.86±0.32)分,“便捷、灵活、稳定的会诊信息系统”对使用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平台建设改进需求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对远程医疗服务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占比最高(71.56%),信息系统功能需求以医疗资料共享、追踪随访、在线转诊为主。结论应建立远程会诊随访机制,组建全国血液病亚专业组专家库,探索制订会诊服务收费标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会诊平台 远程医疗 申请方医生 满意度 需求 因子分析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术后相关性静脉血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8
作者 苏醒 宋振 +1 位作者 张慧敏 邵帅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维持血液病患者静脉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究血液病患者在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目的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维持血液病患者静脉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究血液病患者在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置入PICC导管的4 345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相关置管信息及用药情况。采用1∶5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血栓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基线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PICC-RVT的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多因素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4 345例血液病患者中有63人发生PICC-RVT,血栓发生率为1.45%。经PSM平衡后得到血栓组63例,非血栓组388例共451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液病患者发生PICC-RVT的因素是诊断(OR=0.429,P<0.001)、体质指数(BMI)(OR=0.504,P<0.05)、白细胞计数(OR=0.443,P<0.001)、血小板计数(OR=1.902,P<0.05)、D-二聚体水平(OR=1.135,P<0.05)、是否输入血制品(OR=3.348,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灵敏度0.794、特异性0.753,用于判断PICC-RVT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诊断、BMI、WBC、PLT、D-二聚体水平和输入血制品会增加血液病患者PICC-RVT的发生几率,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LOGISTIC
下载PDF
置管部位对我国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影响的meta分析
9
作者 苏醒 马银鑫 邵帅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151-154,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置管部位对我国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相关性血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时限为2001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将检索的文献交由2名专业人员筛选与评价,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i... 目的系统评价置管部位对我国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相关性血栓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时限为2001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将检索的文献交由2名专业人员筛选与评价,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累计病例组188例、对照组1340例,涉及4项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贵要静脉[OR=0.63,95%CI(0.43,0.94)、P=0.02]、头静脉[OR=2.45,95%CI(1.39,4.34),P=0.002]、置管肢体[OR=0.63,95%CI(0.41,0.96),P=0.03]同其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要静脉、左侧置管可降低我国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保护因素;头静脉及右侧置管为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META分析
下载PDF
科研新机制促进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0
作者 白杨 郝莎 陈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15期27-30,共4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批示精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所院”)结合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优势,规划布局重点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批示精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所院”)结合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优势,规划布局重点发展方向,目标清晰明确,规划科学完善,最终形成了所院“123”创新行动规划,以建设“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为发展目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简称“创新工程”)项目为抓手,从战略规划,组织形式,项目管理几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创新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所院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基础能力,投入能力,管理能力及产出能力4个维度上都显著提升,形成了所院特色的原始创新亮点成果,促进了国家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建设。该文以所院科研管理实践内容为基础,凝练出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科研管理制度优势和协同攻关的科研新机制两条管理经验,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科研机制 原始创新 基地建设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萍 呼莹 +3 位作者 姜学英 马冠杰 宋永平 赵春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3-875,共3页
目的: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分离培养水囊引产4~5个月龄胎儿来源的骨髓MSC和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作为供体细胞。23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m)小鼠作为受体,... 目的: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分离培养水囊引产4~5个月龄胎儿来源的骨髓MSC和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作为供体细胞。23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m)小鼠作为受体,随机分成4组,^137Cs全身照射350cGy后,在4h内从尾静脉输入供体细胞。①阴性对照组:5只,不输入任何细胞。②阳性对照组:6只,单纯输入HSC5×10^6ml^-1。③实验Ⅰ组:6只,输入HSC5×10^6ml^-1和MSC5×10^6ml^-1。④实验Ⅱ组:6只,输入HSC5×10^6ml^-1和MSC5×10^6ml^-1输注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情况;每周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总数;移植后第7周,PCR检测外周血人体细胞DNA,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供体骨髓人源细胞嵌合比例。结果: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均于10d内死亡,骨髓病理切片提示小鼠死于骨髓衰竭。实验Ⅰ、Ⅱ组小鼠均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皮肤黏膜无溃烂、出血,毛发无缺损。实验Ⅰ、Ⅱ组外周血象逐渐回升,第3周,实验Ⅱ组外周血MNC数量(2.63±0.32)×10^9L^-1,高于实验Ⅰ组的(1.33±0.21)×10^9L^-1(P〈0.01),第5周即恢复正常水平。第7周,实验Ⅰ、Ⅱ组小鼠外周血均检测出供体细胞;实验Ⅱ组人源细胞嵌合比例为(7.41±0.79)%,高于实验Ⅰ组(5.11±0.07)%(P〈0.05)。结论:SCID小鼠致死剂量照射后.联合输入HSC和MSC可明显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且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造血重建 嵌合
下载PDF
VEGF与血液学恶性疾病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子亮 韩中朝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8-320,324,共4页
VEGF作为一种血管新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性调节因子,触发了白血病细胞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及移动,在造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对血液学恶性疾病,尤其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性都有重要作用。... VEGF作为一种血管新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性调节因子,触发了白血病细胞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及移动,在造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对血液学恶性疾病,尤其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性都有重要作用。针对VEGF及其受体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有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以逆转病毒介导对人脐血CD_(34)^+造血细胞进行人MDR1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邵晓枫 熊冬生 +7 位作者 罗梅华 卓家才 姜蓉 韩明哲 许元富 杨铭 杨天楹 杨纯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9-693,共5页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染,转导的条件为:与含病毒的上清液共培养12天,每天更换病毒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IL-3,IL-6和SCF三种造血生长因子(HGF),转染后用集落培养法测定对COL的耐药性,用PCR检测14~17天所形成集落的MDR1cDNA,计算转染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70的阳性程度,并观察不同时间间隔加HGF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和转染的影响。结果:脐血CD34+细胞转染阳性为86.4%,P170的阳性率为77.0%,77.1%的集落对6ng/ml的COL耐受,57.4%的集落对7ng/ml的COL耐受。结论:此转染系统既能有较好的转导效果,也有较好的扩增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病毒介导 脐血 CD34^+ 造血细胞 MDR1基因 实验研究 基因转染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于津浦 李牧 +2 位作者 葛薇 马双 尤胜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急性白血病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在血液学中的使用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昊岳 程雪莲 +1 位作者 杨晚竹 王金宏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4期4-7,共4页
目的:对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在应用中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在科研工作中正确使用该仪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2013年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过程中... 目的:对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在应用中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在科研工作中正确使用该仪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2013年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和需要由厂商工程师现场解决的故障进行统计,总结出高发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结果:通过对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的故障进行分析,为高通量流式细胞分选仪的正确使用提供指导,提高仪器运行的稳定性。结论:正确的使用和良好的维护有助于保证BD FACSAriaIII流式细胞仪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工作原理 故障分析
下载PDF
体外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实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乔 纪庆 +7 位作者 王金宏 许静 田晨 程辉 刘延风 张娜 程涛 高瀛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体外稳定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实验方法,在未来筛选可以促进HSC体外扩增的化合物。方法通过配制HSCs体外培养液并结合流式分选技术,我们建立了一种在体外不需要基质细胞支持的,稳定的,高...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体外稳定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实验方法,在未来筛选可以促进HSC体外扩增的化合物。方法通过配制HSCs体外培养液并结合流式分选技术,我们建立了一种在体外不需要基质细胞支持的,稳定的,高通量培养单个HSC形成一个血细胞集落的实验方法。结果只需培养10~14 d即可观察到化合物对HSC的作用,并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替代人工计数血细胞分化情况,进一步节省人力,具有客观、重复性强的特点,满足了高通量筛选药物的要求,为后续的研究和化合物筛选工作打下基础。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使用BIO(一种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进而可以促进HSC自我更新的化合物)时,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该实验方法在有关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药物筛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HSC培养 流式细胞分选与分析 血细胞涂片 P18 小分子 干细胞扩增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早期血液学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洋 彭广新 +11 位作者 叶蕾 李园 李建平 樊慧慧 宋琳 杨文睿 杨洋 周康 张莉 井丽萍 赵馨 张凤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环孢素A(CsA)治疗的SAA/VSA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6例患者IST前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与IST后6个月H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ST前淋巴细胞比例(Lym%)和绝对值计数(Lym#)、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19^+B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4、IL-6和TNF-α)水平,在SAA和VSA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ST后3个月和IST后6个月相比较,上述各参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组IST后3及6个月Lym%、Lym#、CD3^+T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无效组IST后3及6个月仅Ly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ST后3个月,有效组Lym#、CD3^+T细胞#及CD4^+T细胞#显著高于无效组。结论: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所反映的免疫抑制程度,以及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所反映的免疫重建,可能影响造血恢复和早期血液学反应。免疫重建过程在IST后3月内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法
下载PDF
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独立通风笼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秀荣 黄治朝 +1 位作者 李妍涵 顾洁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8期132-134,共3页
目的:建立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独立通风笼(IVC)系统运行和使用管理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方法:分析IVC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根据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及行业标准,从岗前培训、政策解读、笼盒... 目的:建立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独立通风笼(IVC)系统运行和使用管理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方法:分析IVC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根据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及行业标准,从岗前培训、政策解读、笼盒使用培训、故障排查以及维修与维护等9个方面制定符合标准的各项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对IVC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结果:制定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IVC系统运行SOP,建立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后,系统故障率明显下降;运行1年来,实验动物检测合格率达100%。结论:制定IVC系统运行SOP和维护保养措施,可保障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良好运行,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科学研究开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F级实验动物 屏障环境 独立通风笼系统 运行与管理
下载PDF
光路系统的优化配置在多色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伟超 梁昊岳 +3 位作者 于文颖 王浩雨 刘二涛 高瀛岱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5期10-15,32,共7页
目的:基于流式细胞仪光路系统的硬件配置情况,探讨多色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法:选用6~8周B6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在已有流式抗体的基础上,通过变更BD AriaⅢ流式细胞仪中的滤光片,分别检测各荧光通道信号的相对变异... 目的:基于流式细胞仪光路系统的硬件配置情况,探讨多色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法:选用6~8周B6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在已有流式抗体的基础上,通过变更BD AriaⅢ流式细胞仪中的滤光片,分别检测各荧光通道信号的相对变异系数%rCV和荧光强度中位值(median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以及小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和多能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MPP)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通过优化光路系统配置,滤光片变更前后各荧光通道的%rCV无明显差异;HSC、HPC、MPP等细胞亚群在PerCP-Cy5.5通道的MFI(ROS水平)均增大;各亚群PerCP-Cy5.5通道的荧光信号(ROS水平)整体右移,实现了多参数流式分析。结论:在多色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案设计中,如相关荧光素抗体搭配受限,可通过灵活搭配使用流式细胞仪中的滤光片,合理优化光路系统的硬件配置,达到完成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流式细胞术 光路系统 滤光片 荧光通道 造血干祖细胞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春晖 伊慧明 +4 位作者 陈书连 陈欣 彭广新 朱国庆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类感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耶氏肺孢子菌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21年1月—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类感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耶氏肺孢子菌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21年1月—2022年5月共25例患者检出耶氏肺孢子菌的同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其中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中位年龄为50岁,主要基础疾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中15例(60.0%)患者肺感染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后中位时间为189 d。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8.0%)、低氧血症(68.0%)和咳嗽(44.0%),84.0%的患者在本次感染前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史。肺部CT表现包括单纯磨玻璃影型(20.0%)、结节/斑片型(12.0%)、磨玻璃影为主的混合型(68.0%)。血浆是最常见的耶氏肺孢子菌检出的样本类型,其次为肺泡灌洗液和痰液。25例患者均进行了抗肺孢子菌治疗,19例(76.0%)抗感染治疗后治愈,6例(24.0%)死亡。结论血液病患者耶氏肺孢子菌的临床感染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为该类感染提供病原学证据支持以辅助指导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血液病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