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1,共8页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电视艺术 审美途径 建构性 意义持存
下载PDF
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肖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29,共5页
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肖鹰一、当代文化与心理失衡文化与人类个体的生活,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群体(如种族)中的个体生活的总和,是这些个体生活情态的总体表现;另一方面,文化作为这种总体表现,又构成了个体生... 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肖鹰一、当代文化与心理失衡文化与人类个体的生活,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群体(如种族)中的个体生活的总和,是这些个体生活情态的总体表现;另一方面,文化作为这种总体表现,又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内在基础,为个体提供价值体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化 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天地之心 精神家园 审美境界 流行性 中国哲学 宇宙观 以天地为心
下载PDF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4,共8页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传统艺术 审美属性
下载PDF
电子文化语境与文学类型化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晶 谭旭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0,共4页
当代的电子文化语境催生了文学的类型化。大众传媒其实就是类型化文化。电影、电视制作的发展,也在走着逐渐类型化的道路。在文学范围内,也呈现出与之同步的发展趋势。类型化文学的大量出现,确证了通俗文学的开始盛行。事实上,这在中国... 当代的电子文化语境催生了文学的类型化。大众传媒其实就是类型化文化。电影、电视制作的发展,也在走着逐渐类型化的道路。在文学范围内,也呈现出与之同步的发展趋势。类型化文学的大量出现,确证了通俗文学的开始盛行。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学中早已出现,古代章回小说、民间演义、才子佳人的故事等多为"类型化文学"。而当前"文学类型化"的出现,与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商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文化语境 文学类型化 文化工业
下载PDF
哈佛美育类通识课堂个案评析:《音响风景·舞蹈穿越文化边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四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美育学刊》 2012年第3期87-93,共7页
《音响风景》作为哈佛美育类通识课程之一,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描述直至课堂效果,都贯彻了新的通识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使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既是伟大传统创造者,又是伟大传统的创造物"的教育宗旨,从而由艺术教育升华到审美教育... 《音响风景》作为哈佛美育类通识课程之一,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描述直至课堂效果,都贯彻了新的通识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使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既是伟大传统创造者,又是伟大传统的创造物"的教育宗旨,从而由艺术教育升华到审美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有效的审美教育路径。本文围绕《音响风景》课程中的《舞蹈穿越文化边界》这一堂课,对哈佛美育类"两个课堂"的流程和关系作了"点"的描述,展示了主讲教授在挖掘人类舞蹈语言表现力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审美与阐释能力"和"文化与信仰"自觉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通识课堂 音响风景 评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与“补天”神话原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毅 吕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13-117,共5页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获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获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补天 原型 汶川地震 堰塞湖
下载PDF
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晶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3期5-10,共6页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境界 道德境界 胸襟 至善
下载PDF
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耿波 《文化遗产》 CSSCI 2010年第2期47-55,157,共10页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茶馆、大金台茶馆进行了现场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京津地区观众听相声的目的、方式、场所选择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了京、津两地相声观众的差异。在相声演出生态方面,依据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京、津相声演出的文本创新性、演出氛围、表演空间以及相声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就营造良好相声演出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声 演出生态 表演空间
下载PDF
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晶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1,共3页
现代性问题是中国当下的学术热点之一。"现代性"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却又体现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尽管"现代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统一界定,却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思潮在中国的文化建构中现着非常重要... 现代性问题是中国当下的学术热点之一。"现代性"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却又体现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尽管"现代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统一界定,却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思潮在中国的文化建构中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如我们所知,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化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使传统的审美和艺术面临着强大的消解力量。而寻其源头却可以看到,它是由现代性而包孕产生的。西方的现代性观念和理论,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和文化结构后,在很大程度上汇入了我们对于固定模式的传统观念和内在束缚的超越,在文学艺术上也促成了革命性的转折。揭示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审美现代性因素,对于认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路径,寻求一个积极的建构方向,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文学艺术 当代文化 “现代性” 传统观念 现代性问题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观念
下载PDF
都市扩张与城市英雄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审美重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耿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1-186,共6页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城市英雄主义",则为城市个体在"物化"现实中重构现实、安顿自我开辟了一条审美重构之路。城市英雄主义是19世纪拿破仑精神的革命遗留,科学主义、凡俗世界与历史真实,是其对抗"物化"现实的三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现实主义 城市扩张 城市英雄主义
下载PDF
论旅游的审美本质及其美育功能
11
作者 傅晓微 王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8-33,共6页
旅游研究者将旅游者和促游者捆绑在一起去追寻"旅游的本质"的做法注定劳而无功,因为促游者和旅游者的"旅游",看似同一个词,实则是两个内涵和旨趣迥异的概念。促游者"搞旅游",目标是赚钱,本质是经济;旅游... 旅游研究者将旅游者和促游者捆绑在一起去追寻"旅游的本质"的做法注定劳而无功,因为促游者和旅游者的"旅游",看似同一个词,实则是两个内涵和旨趣迥异的概念。促游者"搞旅游",目标是赚钱,本质是经济;旅游者"旅游",目标是求新、求异、求知、求美,或消遣、游玩和身心健康,其本质是审美,其功能是美育。追寻旅游和促游各自的本质,必须首先将二者剥离,更要注意到旅游的美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旅游本质 促游者 旅游者 美育功能
下载PDF
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12
作者 王文革 王德岩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38-43,共6页
较之一般艺术形象,怪诞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有:自由愿望的满足,陌生惊奇的创造,深层自我的关注等。这些审美价值表明,怪诞艺术形象虽然怪诞无理,却又有着某种深刻而独特的合理性。
关键词 艺术形象 怪诞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文化产业呼唤观念创新
13
作者 傅守祥 《杭州(生活品质)》 2007年第3期29-30,共2页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济 精神文化需要 人民群众 生活水平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竞争力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认识 人文资
下载PDF
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晶 刘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4,共7页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诗诗 辨体意识 诗学立场 情感批判 意象理趣
下载PDF
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访谈录——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一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美育学刊》 2011年第5期31-43,共13页
哈佛大学从2009年开始施行的全新课程体系,一方面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强调哈佛的教育是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一部分,要和其他部分结合才有意义。自由教育的特点是又"宽"又"深"。"宽",意味... 哈佛大学从2009年开始施行的全新课程体系,一方面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强调哈佛的教育是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一部分,要和其他部分结合才有意义。自由教育的特点是又"宽"又"深"。"宽",意味着学生不受专业限制,所有现在和将来应该了解的各种知识都学;"深",意味着要挑战学生能力极限,所有讲授内容均深入到事物本质。以审美教育为例,原核心课程的文学艺术类,每门课仅涉及一个艺术门类,新通识课程则要求通过一门课全面提升学生对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审美与阐释能力。为了达到又"宽"又"深"的目标,新课程体系还倡导"跨学科合作"和"活动基础上的学习",其培养目标也不再是专门人才,而是适应各种文化、各种岗位、各种环境的"世界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通识课程 自由教育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哈佛课程体系改革考论:以美育类课程为例——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美育学刊》 2011年第6期51-60,共10页
以领先世界的雄心和居安思危的警醒继承优秀传统,勇于自我否定,尊重批评意见,不断创新进取……是哈佛大学长盛不衰的保障之一。哈佛大学新课程改革既延续、回归传统,强调"自由教育"理念;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本轮课程... 以领先世界的雄心和居安思危的警醒继承优秀传统,勇于自我否定,尊重批评意见,不断创新进取……是哈佛大学长盛不衰的保障之一。哈佛大学新课程改革既延续、回归传统,强调"自由教育"理念;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本轮课程改革不受浮躁的理论的干扰,尊重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意见,以道、器结合的境界,贡献了培养"世界公民"的"适应新世纪的课程体系"。美育类课程作为哈佛新课程体系的缩影,从以"学科"为分类标准,到以"需要"为分类标准;从重理论研究方法,到重审美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连接"大学院墙内外、学生现在和未来,实现了从艺术教育到审美教育的跨越,旨在让学生认识每个人都是各自伟大传统的创造者,又是伟大传统的创造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传统 自我颠覆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召唤结构、期待视野与陌生化的艺术开拓 被引量:7
17
作者 杜莹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召唤结构 艺术世界 期待视野 陌生化 欣赏者 艺术魅力 填补空白 审美期待
下载PDF
哈佛通识课程改革创新理念与践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三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美育学刊》 2012年第1期42-50,共9页
哈佛大学本轮通识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更突出"创新"。校方一方面赋予"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等形上理念以全新内涵;另一方面倡导和鼓励教授们寻求新的教学维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校长福斯特首创... 哈佛大学本轮通识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更突出"创新"。校方一方面赋予"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等形上理念以全新内涵;另一方面倡导和鼓励教授们寻求新的教学维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校长福斯特首创了整合创新成果的理念"大学整一",并加强资金、资源、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配备,催动曾与本科教学无关的独立学院在"跨学科"、"合作的文化"、"活动导向的学习"等理念指导下介入通识教育。这使得哈佛通识课程改革在课程分类、管理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一种道、器结合的突破,从而为"大学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必须做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鉴的理念、路径和模板,也为哈佛继续领跑世界大学增加了更多的砝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通识课程改革 自由教育 跨学科
下载PDF
融汇东西智慧 直面社会热点——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6-40,共5页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11年7月上旬在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在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围绕早期儒家德性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等热点论题进行了...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11年7月上旬在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在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围绕早期儒家德性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等热点论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本届大会的演讲不仅直面社会热点,理论交锋频繁激烈,还有一批既关系到重大课题又具有原创性和理论冲击力的思想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哲学 文化跨界 热点 原创
下载PDF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它们是化育流行的,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另一方面,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生命感 物色 空间感 精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