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化时代,师者何为
1
作者 郭英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共1页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用"传""受""解"三个字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中国过去几千年来人们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究竟何为"的看法,而这一定义无疑正在面临挑战。
关键词 网络化时代 《师说》 网线 使人 被解 神坛
下载PDF
无处不在,无处可寻:“文学社会学”之后的文学社会学
2
作者 詹姆斯·F·英格里希 韦照周 万信琼 《长江学术》 2011年第4期49-58,共10页
本文集中探讨社会学在当前文学研究史中的命运问题,主要涉及到形象和感知、以及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们可能会对"文学社会学"这个词组所产生的学科想象。文章追溯了文学社会学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里的发展,详细阐述了文... 本文集中探讨社会学在当前文学研究史中的命运问题,主要涉及到形象和感知、以及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们可能会对"文学社会学"这个词组所产生的学科想象。文章追溯了文学社会学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里的发展,详细阐述了文学社会学各个研究分支,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作者认为,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疆界虽然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但"文学社会学"的旗帜不久将再次升起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会学 发展 跨学科研究 命运
下载PDF
劈开政治体:论《看不见的人》和《宠儿》中作为修辞的调解和冥想(英文)
3
作者 赫尔曼.比弗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2,共7页
本文将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对读,不是将后者视为前者文化资本的产物,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对话关系之中加以审视,试图论证:莫里森同样运用了调解和冥想,以爵士乐演奏的形式,开拓了一条通... 本文将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对读,不是将后者视为前者文化资本的产物,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对话关系之中加以审视,试图论证:莫里森同样运用了调解和冥想,以爵士乐演奏的形式,开拓了一条通向洗清奴隶制时期"梦想之罪"所必须的民族反思的新路径。为探求在动荡的美国政治体中得以康复的切实可行的形式,这两部小说都将调解与冥想并置,以此激发读者对社会凝聚力的诸多特征作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 调解 冥想 修辞 社会凝聚力
原文传递
电影与福克纳叙述形式的革新——兼论《八月之光》的电影化叙事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凌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6-104,共9页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福克纳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其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不仅是因为突破小说内部叙事传统的需要,也因为同时代新兴的电影与艺术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压力、冲击与启发。但是,后者在福克纳小说的研究中往...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福克纳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其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不仅是因为突破小说内部叙事传统的需要,也因为同时代新兴的电影与艺术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压力、冲击与启发。但是,后者在福克纳小说的研究中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探讨福克纳叙述形式实验的动因及其与电影的互动关系,并以《八月之光》为例,阐明电影化观念和手法在该小说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揭示电影化思维对福克纳整个小说创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蒙太奇 视觉化 电影观念 叙事革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