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被引量:
4
1
作者
谢宇
董慕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共28页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官僚科层组织
汉代
中华帝国
儒教
地方利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
34
2
作者
唐小兵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2,共9页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听觉训练,唤起了他们崇高的听觉想象。延安激越的声音文化,与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视觉文化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对贫乏的视觉环境的补偿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延安产生的以交响乐为最高形式的声音文化是战争与革命时期所必需的激情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催生新的情感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文化实践,因而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掘听觉在激发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经验
声音文化
视觉文化
激情文化
陈学昭
张爱玲
冼星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教师和助学:教与不教
3
作者
刘葳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儒家要求普教众生,道家提倡自由跟随。儒家让我们教,道家劝我们别教。教育普及是文明,公民和思维教育是文明,而教师知道什么时候"不教",只助其学,也是文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两种身份:一是思维教师,一是全能助学...
儒家要求普教众生,道家提倡自由跟随。儒家让我们教,道家劝我们别教。教育普及是文明,公民和思维教育是文明,而教师知道什么时候"不教",只助其学,也是文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两种身份:一是思维教师,一是全能助学。新时代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那些努力给孩子创造与大环境有所不同的小环境,尽量为孩子争取自由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做一个有时"不教"却能及时"助学"的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教师
全能助学
教育观
不教
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创课,让课堂生活更有意义
4
作者
刘葳
《今日教育》
2016年第7期83-83,共1页
孙建锋老师的一堂"创课"教学实录,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感受——教学是艺术,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天赋和才华。就像弹钢琴,只需练上一段时间,谁都可以弹几支曲子,但要成为钢琴师或钢琴家,则必须有天赋,有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
孙建锋老师的一堂"创课"教学实录,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感受——教学是艺术,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天赋和才华。就像弹钢琴,只需练上一段时间,谁都可以弹几支曲子,但要成为钢琴师或钢琴家,则必须有天赋,有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怎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教师自己不会或不愿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生活
意义
教学实录
钢琴家
职业需要
感受力
创造力
想象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戏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5
作者
冯伟(访谈)
徐敏(译)
陆大伟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3年第2期29-39,共11页
在该访谈中,陆大伟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与戏曲结缘的过程,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近几十年来面向外国人的戏曲演出的变化及其中的问题。随后,他分享了自己参与戏曲演出字幕翻译的经验,讨论戏曲演出的传播策略,并结合数个案例提醒我们,从西...
在该访谈中,陆大伟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与戏曲结缘的过程,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近几十年来面向外国人的戏曲演出的变化及其中的问题。随后,他分享了自己参与戏曲演出字幕翻译的经验,讨论戏曲演出的传播策略,并结合数个案例提醒我们,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为了让戏曲受欢迎和被理解,我们在剧目选择上和观众引导上可以做些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戏曲翻译
外国观众
传播
原文传递
“表演”万隆: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舞蹈外交(1953-1962)
被引量:
10
6
作者
魏美玲
刁淋(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5期86-99,共14页
虽然舞蹈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国际外交活动的普遍组成要素,但学者们却直到近期才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尤其是当其涉及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外关系的时候。由此,文章通过使用前期未被关注的历史资料,如稀有照片、舞蹈节目单...
虽然舞蹈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国际外交活动的普遍组成要素,但学者们却直到近期才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尤其是当其涉及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外关系的时候。由此,文章通过使用前期未被关注的历史资料,如稀有照片、舞蹈节目单、舞者传记、舞者自传、个人访谈、当代期刊以及尚未公开的院(校)志,不仅阐明了1953年至1962年中国在进行亚洲跨文化交流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还揭示了中国在此阶段形成的独特舞蹈外交方式:通过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一系列交流,中国的外交部门和舞蹈家逐渐发展并完善了一种以向邻国学习而非推广自身作为主要目的的舞蹈外交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身体审美文化的情感力量,实际上"表演"了万隆的理想,即亚洲国家间的合作与相互尊重以及其反帝国主义的文化立场。进而,通过1962年东方歌舞团的成立,中国将这种舞蹈外交模式制度化并扩展到了整个第三世界。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万隆时代的舞蹈外交,不仅支持了重要国际联盟的诞生和政治运动的进行,还通过挑战在中国本土舞蹈领域内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肯定了作为东方一部分的中国的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外交
万隆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缅甸
表演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戏曲的三种身体:“戏改”中的跨媒介化与再媒介化
被引量:
5
7
作者
郝宇骢
盛亦惠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5期56-63,共8页
过去关于新中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史的体制改造与文学史的剧本改编。本研究从表演理论和媒介理论入手,将"十七年"戏曲改革视为一场身体的变革。"戏改"重塑了三种身体:演员的身体、角色与行当的身体,...
过去关于新中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史的体制改造与文学史的剧本改编。本研究从表演理论和媒介理论入手,将"十七年"戏曲改革视为一场身体的变革。"戏改"重塑了三种身体:演员的身体、角色与行当的身体,以及由戏曲电影的摄影机所捕捉的媒介化的身体,应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强音,戏曲演员积极探索锻炼、寻找表达身体的新方法。与此同时,如何对传统剧目去芜存菁,使角色、行当的精神、形象、唱念做表符合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人的理念,也成为戏改的另一核心。这一时期关于戏曲电影的探索,也使得戏曲的身体有意识地回应了媒介技术的需求,并与之交流、互动,实现从戏曲舞台到电影银幕的跨越。文章以《十五贯》(1956)为个案研究,通过思考"跨媒介化"(intermediation)里不同媒介的互相影响,以及"再媒介化"(remediation)中新旧媒介的斡旋交互,探索不同媒介间的互动与张力如何为戏曲的身体生动赋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改革
表演
跨媒介化
再媒介化
社会主义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与传播——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
1
8
作者
买尔艾比拜尔·牙合甫
陆大伟
《东方翻译》
2021年第3期56-61,共6页
陆大伟(David Rolston)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研究;他同中国戏曲学院密切合作,曾多次被聘为客座教授;近年来翻译了《玉簪记·秋江》《牡丹亭》等折子戏。此次访谈中,笔者就陆大伟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及戏剧的学术之路、...
陆大伟(David Rolston)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研究;他同中国戏曲学院密切合作,曾多次被聘为客座教授;近年来翻译了《玉簪记·秋江》《牡丹亭》等折子戏。此次访谈中,笔者就陆大伟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及戏剧的学术之路、《琵琶记·蔡伯喈》的翻译及其在美国的上演、中国传统戏剧外译等话题向其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剧
戏剧翻译
《琵琶记·蔡伯喈》
原文传递
题名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被引量:
4
1
作者
谢宇
董慕达
机构
密歇根大学
社会学
系
北京
大学
社会学
系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出处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共28页
文摘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中国官僚科层组织
汉代
中华帝国
儒教
地方利益
Keywords
Chinese bureaucracy, Han Dynasty, Imperial China, Confucianism, local accountability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
34
2
作者
唐小兵
机构
美国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2,共9页
文摘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听觉训练,唤起了他们崇高的听觉想象。延安激越的声音文化,与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视觉文化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对贫乏的视觉环境的补偿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延安产生的以交响乐为最高形式的声音文化是战争与革命时期所必需的激情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催生新的情感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文化实践,因而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掘听觉在激发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听觉经验
声音文化
视觉文化
激情文化
陈学昭
张爱玲
冼星海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师和助学:教与不教
3
作者
刘葳
机构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出处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文摘
儒家要求普教众生,道家提倡自由跟随。儒家让我们教,道家劝我们别教。教育普及是文明,公民和思维教育是文明,而教师知道什么时候"不教",只助其学,也是文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两种身份:一是思维教师,一是全能助学。新时代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那些努力给孩子创造与大环境有所不同的小环境,尽量为孩子争取自由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做一个有时"不教"却能及时"助学"的教师。
关键词
思维教师
全能助学
教育观
不教
助学
Keywords
thinking teachers
all-round education aid
education concept
not teaching
education aid
分类号
G6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课,让课堂生活更有意义
4
作者
刘葳
机构
美国
密歇根大学
亚洲
语言
和
文化
系
密歇根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
出处
《今日教育》
2016年第7期83-83,共1页
文摘
孙建锋老师的一堂"创课"教学实录,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感受——教学是艺术,从事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天赋和才华。就像弹钢琴,只需练上一段时间,谁都可以弹几支曲子,但要成为钢琴师或钢琴家,则必须有天赋,有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怎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教师自己不会或不愿思考,
关键词
课堂生活
意义
教学实录
钢琴家
职业需要
感受力
创造力
想象力
分类号
G42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戏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5
作者
冯伟(访谈)
徐敏(译)
陆大伟
机构
山东
大学
外国语学院
都柏林
大学
圣三一学院
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
美国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美国
密歇根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
出处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3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摘
在该访谈中,陆大伟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与戏曲结缘的过程,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近几十年来面向外国人的戏曲演出的变化及其中的问题。随后,他分享了自己参与戏曲演出字幕翻译的经验,讨论戏曲演出的传播策略,并结合数个案例提醒我们,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为了让戏曲受欢迎和被理解,我们在剧目选择上和观众引导上可以做些什么。
关键词
京剧
戏曲翻译
外国观众
传播
Keywords
jingju
ziqu translation
foreign audiences
dissemination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表演”万隆: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舞蹈外交(1953-1962)
被引量:
10
6
作者
魏美玲
刁淋(译)
机构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5期86-99,共14页
文摘
虽然舞蹈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国际外交活动的普遍组成要素,但学者们却直到近期才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尤其是当其涉及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外关系的时候。由此,文章通过使用前期未被关注的历史资料,如稀有照片、舞蹈节目单、舞者传记、舞者自传、个人访谈、当代期刊以及尚未公开的院(校)志,不仅阐明了1953年至1962年中国在进行亚洲跨文化交流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还揭示了中国在此阶段形成的独特舞蹈外交方式:通过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一系列交流,中国的外交部门和舞蹈家逐渐发展并完善了一种以向邻国学习而非推广自身作为主要目的的舞蹈外交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身体审美文化的情感力量,实际上"表演"了万隆的理想,即亚洲国家间的合作与相互尊重以及其反帝国主义的文化立场。进而,通过1962年东方歌舞团的成立,中国将这种舞蹈外交模式制度化并扩展到了整个第三世界。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万隆时代的舞蹈外交,不仅支持了重要国际联盟的诞生和政治运动的进行,还通过挑战在中国本土舞蹈领域内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肯定了作为东方一部分的中国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
舞蹈外交
万隆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缅甸
表演
文化交流
Keywords
dance diplomacy
Bandung
China
India
Indonesia
Burma
performance
cultural exchange
分类号
J792.6 [艺术—舞蹈]
原文传递
题名
戏曲的三种身体:“戏改”中的跨媒介化与再媒介化
被引量:
5
7
作者
郝宇骢
盛亦惠
机构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5期56-63,共8页
文摘
过去关于新中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史的体制改造与文学史的剧本改编。本研究从表演理论和媒介理论入手,将"十七年"戏曲改革视为一场身体的变革。"戏改"重塑了三种身体:演员的身体、角色与行当的身体,以及由戏曲电影的摄影机所捕捉的媒介化的身体,应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强音,戏曲演员积极探索锻炼、寻找表达身体的新方法。与此同时,如何对传统剧目去芜存菁,使角色、行当的精神、形象、唱念做表符合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人的理念,也成为戏改的另一核心。这一时期关于戏曲电影的探索,也使得戏曲的身体有意识地回应了媒介技术的需求,并与之交流、互动,实现从戏曲舞台到电影银幕的跨越。文章以《十五贯》(1956)为个案研究,通过思考"跨媒介化"(intermediation)里不同媒介的互相影响,以及"再媒介化"(remediation)中新旧媒介的斡旋交互,探索不同媒介间的互动与张力如何为戏曲的身体生动赋形。
关键词
戏曲改革
表演
跨媒介化
再媒介化
社会主义文化
Keywords
xiqu reform
performance
intermediation
remediation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分类号
J712.3 [艺术—舞蹈]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与传播——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
1
8
作者
买尔艾比拜尔·牙合甫
陆大伟
机构
新疆
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外国语
大学
美国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美国
密歇根大学
中国研究中心
出处
《东方翻译》
2021年第3期56-61,共6页
文摘
陆大伟(David Rolston)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研究;他同中国戏曲学院密切合作,曾多次被聘为客座教授;近年来翻译了《玉簪记·秋江》《牡丹亭》等折子戏。此次访谈中,笔者就陆大伟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及戏剧的学术之路、《琵琶记·蔡伯喈》的翻译及其在美国的上演、中国传统戏剧外译等话题向其请教。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剧
戏剧翻译
《琵琶记·蔡伯喈》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
谢宇
董慕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唐小兵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教师和助学:教与不教
刘葳
《决策与信息》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创课,让课堂生活更有意义
刘葳
《今日教育》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戏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冯伟(访谈)
徐敏(译)
陆大伟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3
0
原文传递
6
“表演”万隆: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舞蹈外交(1953-1962)
魏美玲
刁淋(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
10
原文传递
7
戏曲的三种身体:“戏改”中的跨媒介化与再媒介化
郝宇骢
盛亦惠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
5
原文传递
8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与传播——陆大伟教授访谈录
买尔艾比拜尔·牙合甫
陆大伟
《东方翻译》
2021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