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罗伯特.查尔斯.尤林 何国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2,共6页
文章指出,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 文章指出,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上强调解释冲突。他给予包括格尔茨在内的大批人类学家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解释学 文本 隐喻 象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 “牧民定居”的中西方比较研究与写文化
2
作者 周毛卡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3,148,149,共12页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族游牧地区 牧民定居 中外研究比较 写文化
下载PDF
云南滇池地区聚落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 被引量:14
3
作者 蒋志龙 姚辉芸 +1 位作者 周然朝 何林珊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3,共11页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进行"滇池区域史前聚落形态考古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开展全面的区域系统调查,寻找并确认与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时代约从春秋时期至西汉末...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进行"滇池区域史前聚落形态考古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开展全面的区域系统调查,寻找并确认与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时代约从春秋时期至西汉末期)有关的遗址和聚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滇池地区 聚落考古 青铜时代 东汉魏晋时期
原文传递
纸路——19世纪初期西方植物学家在西南中国的实践与体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埃里克.穆格勒 李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50,共14页
《纸路》探讨的是20世纪初,西方植物学家与纳西人的合作如何形塑了博物学事业在西南中国的实践。本文是该书导言的改编版,梳理了全书的分析框架、历史背景与核心人物,聚焦于傅礼士、洛克这两位西方植物学家和以赵成章为代表的两代纳西... 《纸路》探讨的是20世纪初,西方植物学家与纳西人的合作如何形塑了博物学事业在西南中国的实践。本文是该书导言的改编版,梳理了全书的分析框架、历史背景与核心人物,聚焦于傅礼士、洛克这两位西方植物学家和以赵成章为代表的两代纳西村民。这两类实践者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意识,对地景和档案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体验。这些差异在人的亲密合作中碰撞、融合、互补。这些互动不仅让本土人的知识体系塑造了西方博物学事业的拓殖与建构,而且使帝国边陲成为理解这些互动的关键场所。这些故事最终证明大地是一种经由人与物、纸与路所编织和沉积成的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景 植物学 西南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