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能量守恒原理设计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衬砌厚度的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红燕 李志业 裴适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3-431,共9页
不同于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在破坏时由于钢纤维的拔出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系统地研究钢纤维混凝土的这一本质特征对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室内试验结果出发,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指标... 不同于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在破坏时由于钢纤维的拔出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系统地研究钢纤维混凝土的这一本质特征对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室内试验结果出发,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指标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得出实际可以接受的保证率下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能量指标,然后通过相关能量公式的推导,将韧性试验得到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能量指标应用于较高等级围岩中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 能量 韧性 隧道结构设计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图论的分布式移动传感器网络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龙 王德胜 +1 位作者 彭力 谈金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105,111,共4页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定位信息和图论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定位模型。用Delaunay三角剖分描述节点实体和它们的关系以及结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融合;用Voronoi图定义节点覆盖的区域。该模型可以克服现有系统基于固定的底层结构定位的缺点,大...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定位信息和图论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定位模型。用Delaunay三角剖分描述节点实体和它们的关系以及结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融合;用Voronoi图定义节点覆盖的区域。该模型可以克服现有系统基于固定的底层结构定位的缺点,大大提高传感器网络的灵活性。在所提到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网络的自组织仿真,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传感器网络 节点几何定位 分布式模型
下载PDF
基于TinyOS的装备温度检测系统
3
作者 姚舜才 安琪 +1 位作者 潘宏侠 刘新生 《兵工自动化》 2008年第2期67-68,共2页
运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构建小型无线传感网络,并以基于嵌入式系统TinyOS的结构化编程语言nesC编制系统软件,实现对装备中多个运行部件的无线实时温度检测。其软件含两个模块,分别用于温度采集和无线传送,以及实现无线传送的中继功能。在... 运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构建小型无线传感网络,并以基于嵌入式系统TinyOS的结构化编程语言nesC编制系统软件,实现对装备中多个运行部件的无线实时温度检测。其软件含两个模块,分别用于温度采集和无线传送,以及实现无线传送的中继功能。在完成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安排后,还需对系统各模块进行nesC编程。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运行有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备温度检测 无线传感网络 TINYOS 嵌入式系统 NESC
下载PDF
高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数学模型及步行控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郝文瑞 刘畅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2,共4页
基于ZMP理论及位姿矩阵,采用了相对重心以及相对坐标系的数学描述方法,对17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步行稳定性控制进行数学建模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描述机器人稳定性控制.并经过Matlab数学计算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描述... 基于ZMP理论及位姿矩阵,采用了相对重心以及相对坐标系的数学描述方法,对17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步行稳定性控制进行数学建模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描述机器人稳定性控制.并经过Matlab数学计算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描述双足机器人的步行规律,在理论上达到了双足机器人步行稳定性的控制目的.最后通过VC++把整个模型封装成一个可视化系统,便于将所研究的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控制中,为未来机器人的实时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控制 数学建模 零力矩点 遗传算法
下载PDF
识别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的两阶段方法:应用于第17届遗传分析会议(GAW17)数据集(英文)
5
作者 房淑荣 马维军 +1 位作者 张双林 沙秋英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7-770,775,共5页
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尤其是包含罕见变异时,识别基因-基因或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统计遗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提出一个基于基因的两阶段的方法去识别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这其中亦可包括罕见的变异。第一阶段中,在... 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尤其是包含罕见变异时,识别基因-基因或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统计遗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提出一个基于基因的两阶段的方法去识别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这其中亦可包括罕见的变异。第一阶段中,在每一基因型下检验每一个变异的等方差性,这相当于检验一个变异与其他变异或此变异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然后,根据p-值对变异进行排序。在第二阶段中,以一个线性模型为基础,对排序较高的变异进行交互作用的检验。当包含罕见变异时,将把在同一基因内罕见变异合并,形成一个组合的罕见变异(CRV),并把各个CRV看作一个变异。将该两阶段方法应用于第17届遗传分析会议(GAW17)数据集,用以鉴别KDR基因和控制数量性状Q1的吸烟状态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说明该两阶段方法比不使用第一阶段的一步法功效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罕见变异 两阶段的方法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铜器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金正耀 朱炳泉 +3 位作者 常向阳 许之咏 张擎 唐飞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6-88,共13页
金沙遗址出土铜器的金属成分和铅同位素组成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合金配比方面金沙铜器基本上继承了三星堆时期的技术传统 ,用铅较多 ,铅锡青铜为主要材质类型 :大约三分之二的金沙铜器含有与三星堆铜器在铅同位素组成上高度一致的高放射... 金沙遗址出土铜器的金属成分和铅同位素组成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合金配比方面金沙铜器基本上继承了三星堆时期的技术传统 ,用铅较多 ,铅锡青铜为主要材质类型 :大约三分之二的金沙铜器含有与三星堆铜器在铅同位素组成上高度一致的高放射成因铅 ,约三分之一的铜器属于多个产地来源的普通铅。由此可见 ,金沙时期一方面继续开采利用三星堆时期的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原料矿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金沙遗址 铜器 铅同位素
原文传递
电镀废水中低浓度镍和锌离子的高效富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朱遂一 吴亚琼 +5 位作者 霍明昕 林雪 曲展 苏婷 刘剑聪 谢新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381-3386,共6页
电镀废水中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普遍采用混凝沉淀法,由此产生了大量重金属污泥,其安全处置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资源化回收电镀废水中低浓度镍离子(Ni^2+)和锌离子(Zn^2+)的方法.结果表明,电镀废水经过铁盐混凝... 电镀废水中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普遍采用混凝沉淀法,由此产生了大量重金属污泥,其安全处置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资源化回收电镀废水中低浓度镍离子(Ni^2+)和锌离子(Zn^2+)的方法.结果表明,电镀废水经过铁盐混凝后,产生的沉淀溶解于硝酸中,得到硝酸溶解液中Ni^2+和Zn^2+浓度分别高达2.3 g·L^-1和1.5 g·L^-1,而杂质铁(Fe^3+)浓度为12.2 g·L^-1.将硝酸溶解液直接进行水热处理,溶液中Ni^2+和Zn^2+浓度不变,残留铁浓度为1.76 g·L^-1.向硝酸溶解液中添加乙酰丙酸(C5H8O3)后进行水热处理,Ni^2+和Zn^2+浓度依然不变,但溶液中残留铁浓度仅为0.78 mg·L^-1.硝酸溶解液中铁的去除主要源于水热条件下铁的水解和缩聚转化为高结晶度的赤铁矿.添加乙酰丙酸能够同时降低溶液中NO-3浓度和提升pH值,促进溶液中铁的水解和缩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离子 赤铁矿 沉淀 富集 资源化
原文传递
升温后泥炭孔隙水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其不稳定性:野外贫瘠沼泽地增温试验
8
作者 Evan S.Kane Lynn R.Mazzoleni +8 位作者 Carley J.Kratz John A.Hribljan Christopher P.Johnson Thomas G.Pypker Rodney Chimner 赵旋琪 王江静 赵红艳 刘莎莎 《腐植酸》 2016年第2期27-38,共12页
北欧和北美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增加。尽管关于溶解有机碳提高的机制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升温、降水变率增加和大气沉降变化等气候变化因素。本实验历时长达3年,通过在泥炭地上方... 北欧和北美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增加。尽管关于溶解有机碳提高的机制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升温、降水变率增加和大气沉降变化等气候变化因素。本实验历时长达3年,通过在泥炭地上方1.24 m处安装红外灯积极增温,测试了增温对泥炭孔隙水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泥炭地下5 c m处,生长季中各处理的平均温度(n=5)比对照处理高1.9±0.4℃(t=5.03,P=0.007)。同时,在泥炭地下25 c m处,生长季中各处理的孔隙水D O C浓度(73.4±3.2 m g/L)比对照处理(63.7±2.1 m g/L)高15%(t=4.69,P<0.001)。此外,升温后的处理中,D O C分解速率是实验室内对照处理的2倍,芳香性比对照组孔隙水更低(增温后泥炭在254 nm处的吸光度降低)。溶解有机氮(DON)浓度变化规律与DOC一致,每单位碳中溶解的氮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以往的研究表明,在这个实验地,增温使净初级生产力增加;同时,几丁质酶和葡萄苷酶的活性增加。本实验观察到,增温条件下DOC浓度增加,可能是因为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能去质子化生物分子池中,也探测到增温后出现较多的、独特的含有较高双键(DBE)的含氮化合物(在通过超高分辨率离子电喷雾质谱鉴定达到的所有化合物中占16%),这些化合物可能是随着增温引起的植物、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加后的产物。随着泥炭地持续升温,相对不稳定的DOC含量升高,这可能导致地表径流中DOC浓度增加,还可能作为有效的电子供体(或者受体)源使陆地和水生环境中的CO2和CH4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气候变化 细胞外的酶 溶解有机氮 溶解有机碳 杜鹃花科 莎草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