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清市瑞岩山布袋和尚像之信仰与图相源流 被引量:5
1
作者 常青 《福建文博》 2014年第4期47-55,共9页
福清市瑞岩山布袋和尚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该题材造像。据史料记载,这尊布袋像雕造于元至正(1341~1370)初年。布袋信仰与造像兴起于公元十世纪晚期,入宋以后渐成中国佛教艺术界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瑞岩山石雕布袋和尚像在中国同类... 福清市瑞岩山布袋和尚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该题材造像。据史料记载,这尊布袋像雕造于元至正(1341~1370)初年。布袋信仰与造像兴起于公元十世纪晚期,入宋以后渐成中国佛教艺术界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瑞岩山石雕布袋和尚像在中国同类造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布袋和尚图相发展史,其形像主要有立姿与坐姿两种,以坐姿的雕塑像为主流,主要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内。造于元代末年的瑞岩山布袋像不仅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该题材造像,也表现了最为流行的图相样式。其所协侍的三童子像虽有文献根据,却并非流行的组合形式,更显该布袋像的珍贵之处。瑞岩山的布袋像还展示了布袋信仰在福建的盛行,这点又与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的普遍世俗化与僧俗创造印度佛教神的中国化身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佛教艺术 雕塑 福清 弥勒岩 弥勒 布袋和尚
下载PDF
陕西麟游县喇嘛帽山千佛院佛教造像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常青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6,2+129,共13页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教艺术 唐代佛教艺术 麟游 石窟 佛教造像 摩崖造像
下载PDF
陕西麟游青莲山寺摩崖造像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常青 《文博》 2015年第3期19-27,F0002,F0003,共11页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佛传题材。K3与K13很可能表现的是西土传法祖师像。K8的炽盛光佛也是唐以后流行的题材,宋代补凿的K4表现入宋以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像。从供养人像来看,这处摩崖造像的主要捐资者是女佛教信徒。各期龛像均表现出了浓重的民间地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莲山寺 摩崖造像 唐代 北宋
下载PDF
杭州玉皇山天龙寺佛教摩崖造像 被引量:2
4
作者 常青 《文博》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寺 摩崖造像 弥勒佛 阿弥陀佛 水月观音
下载PDF
杭州宝石山佛教摩崖造像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常青 《东方博物》 2016年第2期44-57,6,共15页
1992年12月19日,笔者与现任临安博物馆研究员的倪亚清一同调查了宝石山摩崖造像。本文根据所得资料就摩崖造像的年代与题材进行了剖析,认为其间最早的龛像造于10世纪的吴越国时期,在以后的宋、元、明时代陆续补凿,而最为集中雕刻的年代... 1992年12月19日,笔者与现任临安博物馆研究员的倪亚清一同调查了宝石山摩崖造像。本文根据所得资料就摩崖造像的年代与题材进行了剖析,认为其间最早的龛像造于10世纪的吴越国时期,在以后的宋、元、明时代陆续补凿,而最为集中雕刻的年代是宋元时期,下限为明代。其题材大部分属于汉传佛教造像,仅元代第5龛表现为藏传风格。在九处摩崖题刻中,一处属藏传内容,也刻于元代。其他题刻多造于元代至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山摩崖造像 年代 题材 杭州
原文传递
20世纪南北朝佛教考古研究——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研究述评(二) 被引量:2
6
作者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12年第1期287-314,共28页
本文对20世纪南北朝(420~589年)佛教考古研究作了系统地述评。南北朝的石窟寺是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点所在,主要针对各重要石窟寺群的分期与年代,以及它们在中国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地位。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大同的云冈... 本文对20世纪南北朝(420~589年)佛教考古研究作了系统地述评。南北朝的石窟寺是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点所在,主要针对各重要石窟寺群的分期与年代,以及它们在中国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地位。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在北魏朝(386~534年)石窟开凿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是因为它的皇家赞助的重要性。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则在北魏晚期(493~534年)石窟发展中地位重要。而敦煌莫高窟与天水麦积山早期石窟的开凿也与北魏云冈、龙门石窟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在南京与成都一带发现的南朝石窟与石造像,则为北魏新型汉风造像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而历史背景则是北魏的汉化改革。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解释北魏中心柱窟的宗教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20世纪晚期对东魏(534~549年)、西魏(535~556年)、北齐(550~577年)、北周(557~581年)新的石窟与造像资料的报导,使我们对北朝晚期的佛教艺术面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对前朝的继承、对印度与中亚新传入样式的接受有了全新的了解。20世纪晚期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对南北朝单体造像的研究,包括对单体金铜、石造像与造像碑的研究,在分期、区系类型、题材考证、图像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石窟寺 造像碑 金铜造像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栖霞山 永宁寺 须弥山石窟 青州龙兴寺 曲阳修德寺
原文传递
20世纪东汉与魏晋佛教考古研究——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研究述评(一) 被引量:1
7
作者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对20世纪东汉与魏晋佛教考古研究作了系统地述评,重点评论了对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的考古学观察,对汉晋时期的孔望山、佛兽镜、谷仓罐上的佛像的研究,对西秦时期炳灵寺169窟的研究,对早期龟兹石窟的分期研究与报告的编写等考古工作。... 本文对20世纪东汉与魏晋佛教考古研究作了系统地述评,重点评论了对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的考古学观察,对汉晋时期的孔望山、佛兽镜、谷仓罐上的佛像的研究,对西秦时期炳灵寺169窟的研究,对早期龟兹石窟的分期研究与报告的编写等考古工作。这些研究充分论述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中亚、印度的密切关系。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中国佛教信徒与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品时的态度——由模仿到加工、再创作。20世纪研究的另一项成果就是资料的发表。一大批由实地考察得出的新资料的涌现,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客观资料。但与后期佛教艺术相比,早期佛教考古研究的最大障碍仍是资料的不全面。因此对一些早期佛教艺术史问题仍不能得以充分了解。所以,今后对早期佛教考古的研究突破,将会以新资料的发现来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佛教传播 孔望山 佛兽镜 谷仓罐 炳灵寺169窟 龟兹石窟 克孜尔石窟 库木吐喇石窟
原文传递
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解难与理想的化身 被引量:4
8
作者 常青 《美成在久》 2015年第2期40-53,共14页
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 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罗汉 吴越国 烟霞洞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佛教僧侣 十六罗汉
原文传递
蔡家河与喇嘛帽山千佛院——陕西麟游的两处佛教窟龛造像调查
9
作者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20-47,451,共29页
本文是陕西省麟游县的两处佛教艺术遗迹考古调查简报。麟游蔡家河摩崖造像共有22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龛像雕造于初唐时期的七世纪下半叶,造像题材有弥勒佛、药师佛、佛与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并昆仑奴,还有西方三圣像与单身的... 本文是陕西省麟游县的两处佛教艺术遗迹考古调查简报。麟游蔡家河摩崖造像共有22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龛像雕造于初唐时期的七世纪下半叶,造像题材有弥勒佛、药师佛、佛与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并昆仑奴,还有西方三圣像与单身的菩萨与坐佛像等。在造像风格方面主要表现为唐高宗时期的特点。第二阶段龛像约造于七世纪末期的武周时期至八世纪初的唐玄宗执政初期,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完成以后的崖面插空补凿。造像题材有弥勒佛与二弟子、西方三圣像、一佛二弟子像,以及可能的释迦与多宝佛并立、单身的立佛与立菩萨像等,主要表现唐武周时期的图相特点。第三阶段龛像约造于唐代至北宋,题材有地藏菩萨与毗沙门天王等。蔡家河摩崖造像既表现唐宋时代特色,也有麟游的地方风格。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麟游地区的另一处重要的佛教遗迹,本文旨在系统地报导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教艺术 唐代佛教艺术 麟游 佛教造像 摩崖造像 蔡家河 石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