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李卓吾、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
1
作者 葛成民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96-100,共5页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等方式。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间批等方式,就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批评方式到宋代发展成熟。当时与朱熹齐名的是吕祖谦,他的《...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等方式。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间批等方式,就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批评方式到宋代发展成熟。当时与朱熹齐名的是吕祖谦,他的《古文关键》就是用评点方式解释古文,详细批点了文章的命意、布局、用笔、句法、字法等,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到南宋,又出现了一位评点大家谢枋得,他的标准方式,人称“叠山法”。其《文章规范》,虽为应举而选,但其批点却颇为中肯。其中对韩愈文章的评析,细致入微、透辟通神,成为后人评点的典范。进入明代,以评点谈诗论文者不可胜数,特别是李卓吾、金圣叹重视了小说、戏曲的评点,为提高通俗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推动其蓬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们先后评点了《水浒》,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各自在评点《水浒》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和改革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所暴露出来的缺点问题也应给予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卓吾 金圣叹 《水浒》 评点 古代文学 "忠义"说 童心说 尽性说 "发愤工作"说 "怨毒之作"说
下载PDF
“诗内功夫”与“诗外功夫”——也谈学校式写作训练
2
作者 朱祎 《写作(中)》 1996年第1期9-10,共2页
读了《写作》1995年第6期发表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探》一文,在赞成作者大部分观点的同时,对“写作素质主要指基本修养、审美意识、意志品质、写作智能等内容。其中,前三者的形成和提高,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办法。而后者——素质结构中作用... 读了《写作》1995年第6期发表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探》一文,在赞成作者大部分观点的同时,对“写作素质主要指基本修养、审美意识、意志品质、写作智能等内容。其中,前三者的形成和提高,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办法。而后者——素质结构中作用最大、处于核心地位的写作智能,却能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迅速提高”这一段话不能认同。作者说的写作智能,既包括定材、布局、表达等项能力,又包括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外功夫 写作训练 写作教学 写作实践 审美意识 意志品质 基本修养 核心地位 学校 智能
下载PDF
间接反驳的独特作用
3
作者 朱祎 《写作(中)》 1997年第2期20-21,共2页
间接反驳包括归谬法和独立证明《或称反证法)两种具体方法。归谬法就是不直接反驳敌论,而先假定敌论是正确的,然后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最终推导出一个荒谬的或与敌论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显示出敌论的错误性。独立证明则是先将... 间接反驳包括归谬法和独立证明《或称反证法)两种具体方法。归谬法就是不直接反驳敌论,而先假定敌论是正确的,然后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最终推导出一个荒谬的或与敌论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显示出敌论的错误性。独立证明则是先将敌论置于一旁,对其正误不直接评说,而另外设立一个与敌论相矛盾的新论点,通过证明这个新论点的成立,来表明敌论的不成立。间接反驳是反驳方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更具难度和技巧性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反驳 雷锋精神 归谬法 直接反驳 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方法 证明法 思维方法 反证法 蒋介石
下载PDF
逻辑抽象与直觉颖悟
4
作者 朱祎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87-89,共3页
认识和把握写作规律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理论研究采用的方式———逻辑抽象 ,一种是实践操作采用的方式———直觉颖悟。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 ,同样的写作规律因不同方式的认识和反映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存在... 认识和把握写作规律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理论研究采用的方式———逻辑抽象 ,一种是实践操作采用的方式———直觉颖悟。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 ,同样的写作规律因不同方式的认识和反映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存在于理论和实践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抽象 直觉颖悟 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
下载PDF
言未尽处意无穷——《红楼梦》巧用“急收”格种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宗奎 刘吉鹏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5-247,共3页
急收是“跳脱”格的内容之一。它是说话人不肯将自己的话“说尽而诎然辄止”(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从而收到“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同上)效果。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方面极其巧妙地运用了“急收”格,从而使人物形... 急收是“跳脱”格的内容之一。它是说话人不肯将自己的话“说尽而诎然辄止”(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从而收到“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同上)效果。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方面极其巧妙地运用了“急收”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完整,人物性格更生动、鲜明,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宝玉 宁国府 难于启齿 说话人 巧用 《修辞学发凡》 主要人物 林黛玉 无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