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倩 贺明荣 +1 位作者 代兴龙 贾殿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6-212,共7页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光合 氮密互作 冬小麦 产量
下载PDF
中国春-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异附加系的氮营养性状
2
作者 张小村 孔凡美 +1 位作者 郭军 孔令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寻找氮高效基因,在高、低氮2个水平下,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二体异代换系为试材,对其氮素利用特性进行了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E附加系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在低氮处理下极显著高于对照中国... 为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寻找氮高效基因,在高、低氮2个水平下,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二体异代换系为试材,对其氮素利用特性进行了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E附加系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在低氮处理下极显著高于对照中国春,5E代换系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在高氮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中国春,4E代换系氮素总累积量和籽粒氮累积量在高、低氮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中国春,表明5E和4E染色体可能分别携有促进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促进氮素吸收转运的高效基因,长穗偃麦草5E和4E染色体可以作为提高小麦氮营养特性的有益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 二体异代换系 二体异附加系 氮效率
下载PDF
高密减氮对泰农18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查婷 代兴龙 +3 位作者 董述鑫 徐海成 周晓燕 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86-90,98,共6页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量180(N180)、240(N240)、300 kg/hm^2(N300)]和3个种植密度[270(D270)、405(D405)、540万株/hm^2(D540)],研究了密植条件下减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量180(N180)、240(N240)、300 kg/hm^2(N300)]和3个种植密度[270(D270)、405(D405)、540万株/hm^2(D540)],研究了密植条件下减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270种植密度下,产量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405和D540种植密度下,产量均随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N180、N240产量最高。在D405(中密度)和D540(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将施氮量由240 kg/hm^2降至180kg/hm^2可获得同等水平的籽粒产量,且以4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最高。对于获得最高产量的N180D405(9 252.6 kg/hm^2)和N240D405(9 328.3 kg/hm^2)处理,前者较后者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转化效率、氮素利用率分别高11.33%、3.65%、15.38%。表明适当密植和适量减氮相配合,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并实现氮肥高效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405万株/hm^2配合180 kg/hm^2施氮量是泰农18高产高效生产的适宜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密度 籽粒产量 氮肥吸收利用
下载PDF
桔梗开花后可溶性糖和淀粉分配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祝丽香 王建华 +2 位作者 孙印石 唐行涛 耿慧云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以2年生桔梗为材料,研究开花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在桔梗开花和果实发育过程中,根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开花后25d降至最低。花枝和去花枝中可溶性糖含量开花后15d降至最低而后逐渐上升;淀粉含量变化... 以2年生桔梗为材料,研究开花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在桔梗开花和果实发育过程中,根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开花后25d降至最低。花枝和去花枝中可溶性糖含量开花后15d降至最低而后逐渐上升;淀粉含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花枝淀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去花枝淀粉开花后呈上升趋势。去花枝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花枝。与前1d17:00时相比,经过一夜的消耗,早晨8:00时花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差别,而去花枝叶片则明显降低,叶片中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桔梗开花后25d内,根部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运至茎部暂时储存后,供给叶片、花和果实发育;25d后,根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开始升高,植株地上部分制造的有机物向根部供应促进根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 淀粉 可溶性糖 分配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