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慧竹 王青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2期43-46,53,共5页
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 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或略早,制盐地域应在现今的山东北部寿光至广饶一带。在稍后的距今4300-3900年龙山文化晚期,鲁西北的阳信至滨州一带也兴起海盐生产,由此成为商代胶鬲的远祖。总的看,当时的制盐活动只能在海边进行,制盐技术也比较原始,这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夙沙氏 胶鬲 山东北部 海盐业起源
下载PDF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靳桂云 王春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1,共7页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植物考古 古代农业 植被环境与人类关系
下载PDF
王献唐先生对山东文物考古事业的贡献
3
作者 靳桂云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9年第3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文物博物馆 王献唐 考古事业 先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 山东 考古学家 收藏家
下载PDF
山东北部全新世的人地关系演变:以海岸变迁和海盐生产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青 朱继平 史本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海退过程的主要环节,恢复了全新世海岸变迁的具体历程。对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内壁凝结物的XRF和XRD分析证明,本区沿海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应是制盐器具,而沿海盔形器密集分布区与6.5—5.0kaB.P.的海岸线基本重合,表明商周时期海盐生产地域应在6.5—5.0kaB.P.和3.4—2.1kaB.P.的两条海岸线之间。本区的海盐生产与海岸变迁密切相关,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事海盐生产。在6.5—4.0kaB.P.,人类在滨海地带有了初步的海盐生产,开始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早尝试,在3.4—2.1kaB.P.,人类又开始开采地下卤水生产海盐,使现今海拔9-10m以下的广阔地区成为产盐区。本区内陆的山前平原地带则是海盐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产盐区所需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区。这一分析对研究本区先秦时期的聚落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本区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山东北部 海岸变迁 海盐生产 人地关系演变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 被引量:6
5
作者 邵望平 郭大顺 +1 位作者 栾丰实 宋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 古代社会 文明化 礼制 古代文明 礼器
下载PDF
山东省济南市唐冶遗址浮选结果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赵敏 陈雪香 +1 位作者 高继习 何利 《南方文物》 2008年第2期120-125,119,共7页
济南唐冶遗址采集的周代浮选样品中,出土了包括粟、黍、大豆和小麦在内的农作物以及果类、杂草等炭化种子遗存,这为了解周代山东地区农作物结构提供了首例浮选获得的植物遗存资料。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粟是唐冶遗址主要的粮食作物,黍子、... 济南唐冶遗址采集的周代浮选样品中,出土了包括粟、黍、大豆和小麦在内的农作物以及果类、杂草等炭化种子遗存,这为了解周代山东地区农作物结构提供了首例浮选获得的植物遗存资料。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粟是唐冶遗址主要的粮食作物,黍子、大豆和小麦也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冶遗址出土农作物均为旱地作物,没有发现稻谷,可能与西周以来气候趋于干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冶遗址 周代农业 浮选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2
7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考古发现 小麦 早期 粮食作物 旱地高产 古代文明 环境关系
下载PDF
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青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2,共7页
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 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昊氏 东夷 迁移 考古学 龙山 大汶口 史前东夷人
下载PDF
《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青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139,共5页
依据考古发现和《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资料综合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言“煮海为盐”的煮盐器具应是山东北部沿海商周遗址常见的盔形陶器,煮盐设施则是圆形或长方形盐灶,类似后世的灶户;所言“煮泲水为盐”的“泲水”应是当时生产... 依据考古发现和《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资料综合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言“煮海为盐”的煮盐器具应是山东北部沿海商周遗址常见的盔形陶器,煮盐设施则是圆形或长方形盐灶,类似后世的灶户;所言“煮泲水为盐”的“泲水”应是当时生产海盐的主要原料地下卤水,而“煮海为盐”实际上只是泛指当时山东北部沿海出产海盐,并非仅指用海水煮盐,也包括利用地下卤水煎煮成盐;所言“渠展”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指现今鲁北沿海海拔10米线以下赋存地下卤水的地带,即“渠展之盐”的具体出产地域。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可弥补《管子》对海盐生产技术失载的缺憾,纠正学术界对《管子》所载海盐生产存在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海盐生产 考古学证明
下载PDF
山东地区几个周代墓葬随葬动物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艳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109,共5页
近些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成果显著,笔者拣取其中几个重要墓地,对出土的随葬动物尝试进行一下简单分析。这几个墓地包括有长清仙人台,滕州前掌大,东江小邾国和新泰周家庄。
关键词 山东地区 周代 墓葬 随葬动物
下载PDF
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2,共6页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4年的发掘,建立起鲁北地区商文化陶器的发展序列。2003年春季的发掘,因发现商代甲骨文而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在商都殷墟以外首次于原生地层中发现甲骨卜辞,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这次发掘所发现的青铜器族徽,不见于以往著录,是研究商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大辛庄遗址将愈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考古发现 研究
下载PDF
山东日照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浮选土样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雪香 《南方文物》 2007年第1期92-94,共3页
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在日照地区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在3处属于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共采集土样6份.土样量2至4升不等。共计19.5升。调查中采取的是随机取样法.即在遗址上有文化层暴露的地方,清... 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在日照地区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在3处属于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共采集土样6份.土样量2至4升不等。共计19.5升。调查中采取的是随机取样法.即在遗址上有文化层暴露的地方,清除表层土后直接从文化层内取土样。浮选工作使用了小水桶法,具体操作方法参见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收入轻浮部分的筛子孔径为0.2毫米。所不同的是,得到轻浮部分之后.我们将比重大于水的所有物质与泥土一起倒入孔径为2.0毫米的铁筛中,用流动水继续冲洗干净,得到重浮部分。经实验室分析。6份土样重浮部分均包含干净的红色砂石粒和小陶片及现代草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浮选 日照 山东 具体操作方法 文化遗址 田野工作 文化层
下载PDF
淋煎法海盐生产技术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青 《盐业史研究》 2007年第1期32-37,共6页
我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明代之前的淋煎法和元代开始兴起的滩晒法,目前学界对淋煎法的起源问题迄无定论。近年在鲁北沿海发掘了一处西周时期的制盐遗址,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和分析数据。由此,对淋煎法的起源及生产技术... 我国古代海盐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明代之前的淋煎法和元代开始兴起的滩晒法,目前学界对淋煎法的起源问题迄无定论。近年在鲁北沿海发掘了一处西周时期的制盐遗址,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和分析数据。由此,对淋煎法的起源及生产技术流程问题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 淋煎法 考古 探索
下载PDF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栾丰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6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史前考古 发现与研究
下载PDF
山东大学新校区发现一座东汉墓葬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相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92,共2页
1999年5月中旬,在山东大学新校区发现一座古墓葬(编号为99SDM1,以下简称M1),山东大学考古系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关键词 山东大学 东汉时期 墓葬 随葬器物 出土位置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的新收获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6,共6页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夏商周考古 新收获
下载PDF
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 被引量:4
17
作者 栾丰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城地区 考古 主要收获
下载PDF
辽东半岛全新世最大海侵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史本恒 《四川文物》 2006年第6期37-41,共5页
全新世以来,我国沿海海岸随着海侵——海退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辽东半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遗存来看,各贝丘遗址出土的海生贝壳反映出这些遗址距离海岸不远。根据这些遗址的分布范围及出土贝壳等遗物,可以看出:辽东半岛东... 全新世以来,我国沿海海岸随着海侵——海退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辽东半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遗存来看,各贝丘遗址出土的海生贝壳反映出这些遗址距离海岸不远。根据这些遗址的分布范围及出土贝壳等遗物,可以看出:辽东半岛东港地区最大的海侵发生在距今6500~5000年,其时间上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全新世 海侵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19
作者 栾丰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 古代社会 文明化 文明史 海岱地区 社会分层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大汶口文化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20
作者 陈淑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礼仪制度 海岱地区 文明化 长江下游地区 遗址 原始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