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人群血清抵抗素表达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肖正大
张荣花
费洪华
-
机构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85-1288,共4页
-
文摘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人群中血糖、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与血清抵抗素的关系,探讨抵抗素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根据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A组)、单纯肥胖组(B组)、非肥胖糖尿病组(C组)和肥胖合并糖尿病组(D组)。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分析各组抵抗素水平的不同及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D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B和C组(P值均<0.001)。B组和C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组(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与HbA1c、LDL、IRI、SBP和BMI成正相关(r=0.222-r=0.233,r=0.286,r=0.407,r=0.480),与HDL和FINS成负相关(r=-0.198,r=-0.13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受BMI、HbA1c和收缩压影响较大。结论抵抗素是联系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信号分子,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发生。抵抗素不仅参与影响血糖和血脂的代谢,而且与高血压也有相关性。
-
关键词
抵抗素
2型糖尿病
肥胖
胰岛素抵抗
-
Keywords
Resist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
分类号
R587.1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王淑芳
曲晓红
赵颖
-
机构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
文摘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新诊断的T2DM患者120例,分3组,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治疗,用氧化酶法、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脂联素、体重、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马来酸罗格列酮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降低FPG(8.21±0.48vs7.40±1.90,P<0.05;8.29±1.00vs6.90±1.92,P<0.01)、HBA1C(7.59±0.88vs6.54±1.21,P<0.05;7.65±1.00vs6.49±0.90,P<0.01)、Homa-IR(2.92±1.90vs2.07±1.84,P<0.01;2.93±1.54vs2.01±1.60,P<0.01),明显升高脂联素(7.80±6.90vs13.60±10.20,P<0.01;7.91±5.20vs14.20±9.80,P<0.01),但马来酸罗格列酮可使体重较治疗前增加(69.20±8.90vs71.40±9.10,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明显降低初发T2DM的FPG、HBA1C和Homa-IR,升高血清脂联素。胰岛素增敏剂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是治疗T2DM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马来酸罗格列酮
二甲双胍
血糖
-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Maleic anhydrides
Metformin
Blood glucose.
-
分类号
R578.1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
-
题名抗甲状腺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 3
-
-
作者
王淑芳
李静
赵家军
-
机构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山东省立医院
-
出处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4年第2期80-83,共4页
-
文摘
抗甲状腺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机制为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使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下降;通过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甲状腺自身抗原的递呈而起免疫抑制作用;还可以引起T淋巴细胞凋亡。
-
关键词
抗甲状腺药物
免疫抑制
-
分类号
R581.7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发作性意识丧失原因待查
- 4
-
-
作者
李健
娄宁
王坤
崔莹
王文汇
-
机构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
出处
《中国医刊》
CAS
2007年第10期65-67,共3页
-
-
关键词
发作性意识丧失
原因待查
腰椎压缩性骨折
无糖尿病史
病例简介
精神不振
自行缓解
意识恢复
-
分类号
R593.22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冠脉介入检查治疗后2种包扎方法的比较
- 5
-
-
作者
崔莹
王磊
苏国海
-
机构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
出处
《疑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6-148,共3页
-
文摘
目的评价2种包扎方法在冠脉介入检查治疗后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进行冠脉介入检查治疗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人工压迫包扎组(61例)和直接包扎组(61例),观察住院期间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拔管压迫时间。结果人工压迫包扎组61例患者术后无需要输血的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直径≥5cm的血肿,2例发生假性动脉瘤,总出血并发症为3例,发生率为4.9%;直接包扎组61例患者术后1例发生大出血,需要重新包扎并输血治疗,2例发生直径≥5cm的血肿,1例发生假性动脉瘤,总出血并发症为4例,发生率为6.6%;2组患者在各出血性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而2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时间方面比较,分别为(26.0±4.3)min和(8.0±2.4)min,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直接包扎法较人工压迫法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可缩短拔管压迫时间。
-
关键词
介入检查
包扎方法
治疗后
冠脉
出血并发症
假性动脉瘤
并发症发生率
出血性并发症
压迫包扎
压迫时间
人工压迫法
住院期间
输血治疗
术后拔管
拔管压迫
患者
安全性
大出血
血肿
直径
-
Key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andaging method
-
分类号
R54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