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上帝立约之民”的智慧——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在山东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1
《世界教育信息》 2005年第5期43-43,共1页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最宝贵的“上帝启示给人类行为准则的话”,即《圣经》、一神教和《塔木德》等经典。从犹太教还衍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对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最宝贵的“上帝启示给人类行为准则的话”,即《圣经》、一神教和《塔木德》等经典。从犹太教还衍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对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和政治家。自近代以来,犹太人通过宗教改革,解决了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又紧跟两方现代化的步伐。跨宗教研究是国际宗教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已经成为化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力量。因此,开展犹太研究和跨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下载PDF
试论犹太教的“人格神”上帝——以《摩西五经》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强伟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0-22,26,共4页
通过对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典《摩西五经》的解读,可以得出犹太教的上帝是一位"人格神",进而梳理出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主要表现出意志性、父性、信实性、情感性等属性。上帝无上的神性是犹太教信仰的坚实基础,但同时,... 通过对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典《摩西五经》的解读,可以得出犹太教的上帝是一位"人格神",进而梳理出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主要表现出意志性、父性、信实性、情感性等属性。上帝无上的神性是犹太教信仰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上帝作为"人格神"则为沟通并保持以色列与上帝之间关系以及通过效仿上帝以成为"义人"提供了可能。犹太教"人格神"上帝对犹太教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以色列民族的命运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人格神” 《摩西五经》
下载PDF
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与行 被引量:8
3
作者 傅有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4-168,共5页
信与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犹太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以做义人为目的,突出了行为和律法的作用,因而被视为“尚行之教”,其救赎之路可以概括为“因行称义”。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的信仰为基石,认为只有依赖“信仰”才能... 信与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犹太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以做义人为目的,突出了行为和律法的作用,因而被视为“尚行之教”,其救赎之路可以概括为“因行称义”。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的信仰为基石,认为只有依赖“信仰”才能得救,其救赎之路被称为“因信称义”。“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表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信与行问题上重心不同,而它们之间更本质的区别是信仰对象和救赎手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教 因行称义 律法主义 基督教 因信称义
下载PDF
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的文本解读——兼论犹太律法的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福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以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借贷还贷的情节为线,从犹太律法发展和文学人物塑造角度,叩问并解读中世纪末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激烈冲突的实质。文学喜剧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宗教迫害的悲剧,而犹太律法也正是在这一场场悲剧中不断得以... 以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借贷还贷的情节为线,从犹太律法发展和文学人物塑造角度,叩问并解读中世纪末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激烈冲突的实质。文学喜剧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宗教迫害的悲剧,而犹太律法也正是在这一场场悲剧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喜剧-悲剧 犹太教-基督教 犹太律法
下载PDF
论哲学与14世纪末犹太人改宗基督教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2-129,共8页
13世纪,哲学在西班牙犹太人当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14世纪末,大批犹太人在暴乱之后改宗成为基督徒。哲学是否是导致犹太人背叛犹太教的原因?由于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冲突,一些人确有可能因学习哲学而失去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13世纪,哲学在西班牙犹太人当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14世纪末,大批犹太人在暴乱之后改宗成为基督徒。哲学是否是导致犹太人背叛犹太教的原因?由于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冲突,一些人确有可能因学习哲学而失去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犹太人的改宗不应由哲学负责。一般民众宗教观念的变化主要是由现实原因造成的,而与少数哲学家的异端思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犹太人 哲学 改宗 基督教会
下载PDF
语言、情感与生存——宗教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谢文郁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64-83,共20页
本文是一篇关于哲学方法论的讨论。宗教哲学严格来说不是一门学科,它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即为宗教研究提供一种哲学方法论。本文从语言分析开始,对语词赋义、句子结构分析、命题演算的生存意义等方面进行一种生存分析,提供一种分析宗教... 本文是一篇关于哲学方法论的讨论。宗教哲学严格来说不是一门学科,它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即为宗教研究提供一种哲学方法论。本文从语言分析开始,对语词赋义、句子结构分析、命题演算的生存意义等方面进行一种生存分析,提供一种分析宗教语言和符号的路径。简略来说,本文在讨论语言赋义时阐述了两种基本方法,即经验指称和情感指向;在句子结构分析时呈现了情态动词中的可能性问题及其真值分配问题,认为情感因素乃是真值分配的根据所在;而在命题演算的生存分析中,本文认为,命题演算其实是一种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经验指称 情感指向 情态动词 真值分配生存
下载PDF
律法重于信仰: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
7
作者 王彦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6-171,共6页
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 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犹太教 信仰 律法 杜安 克莱斯卡 阿尔伯
下载PDF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上帝设定——从《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谈起
8
作者 黄启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146,共9页
康德哲学中道德与宗教呈现为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一方面他强调,道德绝对不需要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道德不可避免地导致宗教。如何看待上帝设定及其与道德的关系,是康德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者认同康德的前一个观点即道德... 康德哲学中道德与宗教呈现为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一方面他强调,道德绝对不需要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道德不可避免地导致宗教。如何看待上帝设定及其与道德的关系,是康德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者认同康德的前一个观点即道德不依赖宗教,但是质疑他设定上帝的合理性;有的学者认为康德既主张道德不以宗教为基础,又设定上帝存在,这两者都是理性的内在要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并不冲突。综观康德对于道德的各种表述我们看到,在康德哲学中道德并非不依赖宗教,因为康德实际上把由至善推出的上帝视为道德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康德的上帝设定并非道德本身的必然要求,而是源于基督教文化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 宗教 上帝
下载PDF
世界宗教关系史学研究初探
9
作者 刘新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关系史 宗教关系本质 宗教交往 世界宗教 区域宗教
下载PDF
与神共在——海舍尔犹太教圣经观述评
10
作者 刘平 《圣经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236-255,共20页
海舍尔和现当代犹太教哲学家们强调圣经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患上一个病症,即与希腊思想亲近,而不与希伯来思想一脉相承。海氏独特地提出他自己的犹太教圣经神学思想。他认为,从圣约意义上的共在关系或神人伙伴关系来... 海舍尔和现当代犹太教哲学家们强调圣经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患上一个病症,即与希腊思想亲近,而不与希伯来思想一脉相承。海氏独特地提出他自己的犹太教圣经神学思想。他认为,从圣约意义上的共在关系或神人伙伴关系来看,人透过圣经启示以及对启示作出回应来认识神。圣经信仰包括三个维度:神与世界的关系;圣经中的神与选民以色列之间的关系;神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从这三种关系中感受到神的临在。海氏试图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性的困境。但是,海氏的圣经神学面临几个问题,诸如,缺乏一贯坚持"惟独圣经"的立场,未解释沉默的神与神在世界上的临在之间的关系,未说明人如何可能通过遵守律法成为圣洁的人,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圣洁 圣约 启示 以色列人
下载PDF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艺术释经:以《创世记》22:1-14为例
11
作者 马楠 刘新利 《圣经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205-230,共26页
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诸多表现圣经故事的图像、壁画及雕塑,展现出艺术家对圣经故事的不同诠释。以《创世记》22:1-14为例,基督教艺术家对“燔祭以撒”的描绘与犹太教艺术家对“捆绑以撒”的刻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艺术释经承载了... 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诸多表现圣经故事的图像、壁画及雕塑,展现出艺术家对圣经故事的不同诠释。以《创世记》22:1-14为例,基督教艺术家对“燔祭以撒”的描绘与犹太教艺术家对“捆绑以撒”的刻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艺术释经承载了艺术家们独特的释经思想,影射了文学释经中丢失的传统,与其发生了积极的双向互动,使圣经文本得到更加全面深刻的剖析,同时也暗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释经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燔祭以撒” “捆绑以撒” 艺术释经 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的仪式路径——读侯冲著《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
12
作者 李小龙 郭武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330-335,共6页
仪式,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信仰和教理教义的外在行为表达。中国的佛教仪式兼具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仪两个重要源头,研究佛教仪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观见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演变路径。但受限于资料匮乏和今人对古代佛教仪式... 仪式,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信仰和教理教义的外在行为表达。中国的佛教仪式兼具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仪两个重要源头,研究佛教仪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观见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演变路径。但受限于资料匮乏和今人对古代佛教仪式理解的困难,目前中外学界对中国佛教仪式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上海师范大学侯冲教授将中国佛教仪式研究视为亟待拓展的领域,他以《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为题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2009年5月),于2018年6月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出版。前后十年,侯冲教授一直不断地对之进行修订和打磨,终于将此“十年磨砺之剑”试于人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佛教仪式 印度佛教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理 宗教信仰 博士学位论文 外在行为
下载PDF
自由与责任: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谢文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95,共14页
自由和责任是一对孪生概念。但分别从自由出发和从责任出发来处理责任—自由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即权利在先意识和责任在先意识。分析这两种主体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运行... 自由和责任是一对孪生概念。但分别从自由出发和从责任出发来处理责任—自由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即权利在先意识和责任在先意识。分析这两种主体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运行,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的差异性。在权利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人在选择中至少面临一种"想要选项";而责任概念的关键点是个体面向未来、他人和它者。权利在先意识引导着自由主体性,在政治生活上主张把某种普遍的"想要选项"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政治称为权利政治。责任在先意识所引导的责任主体性,则把政治生活奠基于主体对未来、他人和任务的深入理解,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并对政治家的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这便是问责政治。这两种由不同主体性所承担的政治体制各有利弊,简单地互相否定不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任何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责任 想要选项 主体性 现代政治
下载PDF
19世纪俄国东正教来华传教使团的汉学研究及其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治国 袁新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83-87,共5页
19世纪俄国东正教来华传教使团虽然在传教事业上表现平平,但是其中许多成员在汉学研究领域却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并且在研究工具、方法、对象、内容、立场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立而典型的民族特色。由此,不仅为俄国汉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 19世纪俄国东正教来华传教使团虽然在传教事业上表现平平,但是其中许多成员在汉学研究领域却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并且在研究工具、方法、对象、内容、立场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立而典型的民族特色。由此,不仅为俄国汉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积累了一定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东正教 传教团 汉学
下载PDF
犹太释经传统及思维方式探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傅有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9-146,共8页
圣经时代结束后,犹太教进入拉比时期,释经传统随之形成。《密西纳》虽然是独立于《圣经》的口传律法书,但就其讨论的问题和内容而言,实际上是《圣经》的注解和疏义,其后的《革玛拉》更是直接或间接地诠释《密西纳》和《圣经》。其他的... 圣经时代结束后,犹太教进入拉比时期,释经传统随之形成。《密西纳》虽然是独立于《圣经》的口传律法书,但就其讨论的问题和内容而言,实际上是《圣经》的注解和疏义,其后的《革玛拉》更是直接或间接地诠释《密西纳》和《圣经》。其他的拉比文献如《托赛夫塔》和《密德拉什》等,也是这个释经传统的组成部分。犹太教的释经方法和规则甚多,其中早期拉比以实玛利的13条规则颇具代表性。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反映出拉比们信经而不唯经的态度和他们的逻辑思维、具体思维、求异思维和多元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和思维方式不仅属于历史上的拉比犹太教,而且是现代犹太智慧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教 塔木德 释经传统 释经规则
下载PDF
批判的社会知识何以可能?——伽达默尔-哈贝马斯诠释学论争与批判理论基础的重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永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至少部分地将诠释学的兴趣引向实践哲学,确认了批判与反思在构建社会知识中的必要性。借助批判理论的诠释学维度,哈贝马斯为交往行为理论最终完成“基础重建”清理了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理论 诠释学论争 社会知识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下载PDF
寻找实在性: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文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154,共6页
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思维到经验思维的转变;从经验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以及信仰思维对理性思维的挑战。在这几种思维方式中,思维者接触到了如下三种实在性:感觉实在性、理性实在性和信仰实在性。追踪希腊思想史的发展... 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思维到经验思维的转变;从经验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以及信仰思维对理性思维的挑战。在这几种思维方式中,思维者接触到了如下三种实在性:感觉实在性、理性实在性和信仰实在性。追踪希腊思想史的发展,我们发现,神话思维最后以残留的方式存在于信仰思维中,而经验思维、理性思维和信仰思维则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形态,并继续存在于整个西方思想史中。实际上,它们的共存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乃是西方思想史发展的动力。这里,我们将简略地展示希腊哲学中的四种实在性,以及由此引导的四种思维方式,推进我们对希腊哲学发展线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哲学 思维方式 实在性 经验理性 信仰
下载PDF
日本古学与复古国学散论——以荻生徂徕与本居宣长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建科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8-23,共6页
古学与国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古学属儒学范畴,国学则是试图超越古学的一个学派。试从比较的意义上,对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的有关思想展开讨论。
关键词 日本古学 复古国学 获生徂徕 本居宣长 圣人之道 神之道
下载PDF
从锡安到锡安主义——犹太人复国心路里程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福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52,共10页
“锡安”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情感和宗教寄托,而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即“锡安情结”则是一种对国破家亡这一既定现实的自然反应,早在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就已经形成。本文以《圣经》文字、考古事实和学术成果为依据,按古代迦南到... “锡安”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情感和宗教寄托,而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即“锡安情结”则是一种对国破家亡这一既定现实的自然反应,早在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就已经形成。本文以《圣经》文字、考古事实和学术成果为依据,按古代迦南到现代巴勒斯坦和古代希伯来人到现代犹太人这两条主线,重点分析了犹太人锡安情结的萌发、不断强化直至最终得以实现的心路里程,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犹太人“回归家园”的历史、地理和民族权利。从锡安到锡安主义,犹太人在流散状态下实现了从朴素思乡情感到系统政治理论的历史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教 犹太史 锡安主义
下载PDF
“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法华经》中的“宗教对话”思想及其在天台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5,共8页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宗教对话 天台宗 会三归一 开权显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