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青年》杂志同人作者群的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斯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74-75,共2页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者 ,是《新青年》杂志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们不仅操纵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传媒本身 ,还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取舍起决定作用。不仅如此 ,他们的品格条件所构成的信誉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是否具有专业权威性 ,对于《...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作者 ,是《新青年》杂志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们不仅操纵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传媒本身 ,还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取舍起决定作用。不仅如此 ,他们的品格条件所构成的信誉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是否具有专业权威性 ,对于《新青年》杂志的传播效果 ,对于信息内容本身所构建的可信性的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新青年》杂志社址迁徙为主线 ,分析其同人作者群在社址迁徙中的发展演化 ,从而为《新青年》杂志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杂志 同人作者群 社址迁徙 演化
下载PDF
“联绵词”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悦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1-73,共3页
针对关于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联绵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对“联绵词”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一个重新界定。并结合联绵词的来源,认为要用发展、辩证的历史观看待“联绵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汉... 针对关于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联绵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对“联绵词”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一个重新界定。并结合联绵词的来源,认为要用发展、辩证的历史观看待“联绵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汉语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绵词 历史观 来源
下载PDF
“鲁迅研究所”提案为何夭折?--陈荒煤一封未刊信跋
3
作者 亚思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1980年12月9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陈荒煤,就“全国鲁迅研究所”成立和《鲁迅大辞典》的编撰问题致信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和胡乔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阐述自己的看法。在1980年代,“鲁迅研究所”是否... 1980年12月9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陈荒煤,就“全国鲁迅研究所”成立和《鲁迅大辞典》的编撰问题致信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和胡乔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阐述自己的看法。在1980年代,“鲁迅研究所”是否成立,曾是鲁迅研究界学者十分关注、也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问题,但最终这一提案却胎死腹中;而《鲁迅大辞典》的编撰,从上马到最终出版,也经历了25年的时光。为何如此,陈荒煤这封信或许可以钩沉出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鲁迅研究 陈荒煤 提案 中央书记处 80年代 胡乔木 副部长
下载PDF
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成立过程及一段小插曲——陈荒煤五封未刊信跋
4
作者 亚思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2,84,共6页
1979年11月14日,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宣告成立。三十多年来,鲁迅研究学会是推动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九。年代开始,很多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倡议进行“鲁迅研究之研究”,关于鲁迅研究的... 1979年11月14日,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宣告成立。三十多年来,鲁迅研究学会是推动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九。年代开始,很多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倡议进行“鲁迅研究之研究”,关于鲁迅研究的历史也纳入到鲁迅研究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直推动鲁迅研究的鲁迅研究会,自然是“鲁迅研究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学会 中国 陈荒煤 插曲 专家学者
下载PDF
山东招远话中的AA式和AAB式正反问句 被引量:8
5
作者 许卫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4-476,共3页
招远话是山东方言东区东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讨论的招远话中的正反问句,是与“X不X”这种正反问形式相关的一个现象(招远话中“X没X”正反问形式与普通话没有什么区别,本文不论)。笔者对招远话中运用这种正反问形式的话语材... 招远话是山东方言东区东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讨论的招远话中的正反问句,是与“X不X”这种正反问形式相关的一个现象(招远话中“X没X”正反问形式与普通话没有什么区别,本文不论)。笔者对招远话中运用这种正反问形式的话语材料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分析,发现招远话中有多种词语可以在句中的谓语、状语、补语等部分形成“X不X”形式的正反问,并且进一步隐去了并列词语中间的否定副词“不”,形成了两种紧缩形式:单音节词构成正反问时,其表现形式为AA(A代表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语构成正反问时,其表现形式则为AAB(A代表多音节词语的第一个音节,B代表多音节词语的第一个音节后的所有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招远话 AA式正反问句 AAB式正反问句 谓语
原文传递
文学的“轻”与“重”——余华与莫言饥饿描写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于红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75,共7页
作家卡尔维诺把文学风格划分为轻与重,在呈现食物匮乏时,余华和莫言选择了"轻"与"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余华用"轻"消解了匮乏年代的匮乏感,消解了生存给人的逼仄感。莫言以重击重,笔触沉重、凝滞,充... 作家卡尔维诺把文学风格划分为轻与重,在呈现食物匮乏时,余华和莫言选择了"轻"与"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余华用"轻"消解了匮乏年代的匮乏感,消解了生存给人的逼仄感。莫言以重击重,笔触沉重、凝滞,充满重量和密度,表达一种厚重的直面人生的艺术风格。不同手法的选择取决于作家个体生命体验和创作追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莫言 轻与重 饥饿描写
原文传递
论文学创作者多重身份认同与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兼评库切文学创作的多元生命伦理观
7
作者 王珺鹏 高文汉 《求索》 CSSCI 2013年第6期139-141,共3页
身份认同与道德选择日益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他者"呼之欲出。成为20世纪当代伦理思想转向的显著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其文学创作展示了多重身份认同和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 身份认同与道德选择日益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他者"呼之欲出。成为20世纪当代伦理思想转向的显著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其文学创作展示了多重身份认同和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库切不能认同白人身份,也不认同南非黑人,他缺乏黑人生存体验。库切同情南非黑人,但后殖民时代南非黑人实施暴力复仇的现实,让他在黑人获得解放与自由的限度问题上持保留态度。此外,生命伦理在当下炙手可热,与库切的多元伦理观一脉相承。库切主张敬畏所有的生命,引发了对生命伦理的终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伦理 身份认同 多元性 敬畏生命
原文传递
莫言小说“类书场”的建构与异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相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6-148,共13页
莫言的小说大都含有多个叙述层次,而叙述者层次的存在遮蔽了叙述者所叙故事层次的说书特征。莫言小说中充满个性化的叙述者讲述的是自己的或与己相关的"同故事",与传统说书中模式化的"异故事"的说书人拉开了距离。... 莫言的小说大都含有多个叙述层次,而叙述者层次的存在遮蔽了叙述者所叙故事层次的说书特征。莫言小说中充满个性化的叙述者讲述的是自己的或与己相关的"同故事",与传统说书中模式化的"异故事"的说书人拉开了距离。莫言小说中"说—听"叙述模式中双方人物的具体化、说书场合的多样化和闲谈风格的形成使得其说书形式从传统的独白型转变为莫言小说中的对话型,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类书场 建构 异变
原文传递
“走族词”谈片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建川 《汉字文化》 2006年第5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走族词” 常用义 语素 构词能力
原文传递
《学衡》派与非宗教运动之争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洁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问题的大讨论中,《学衡》同仁反对非宗教运动,认为宗教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的道德感,弥补科学之不足。对教会问题,《学衡》派认为,一方面须秉承将教会和宗教区分对待的原则,另一方面应承认教会在近代... 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问题的大讨论中,《学衡》同仁反对非宗教运动,认为宗教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类的道德感,弥补科学之不足。对教会问题,《学衡》派认为,一方面须秉承将教会和宗教区分对待的原则,另一方面应承认教会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对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新文化运动 非宗教运动
原文传递
《说文解字》大徐本俗别字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崇礼 《汉字文化》 2006年第6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大徐本 别字 《说文》 文字学史 宋太宗 李阳冰
原文传递
论《周礼正义》在辞书修订中的价值
12
作者 钱慧真 《汉字文化》 2008年第5期74-77,共4页
清人十三经疏中,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虽然是比较晚出的一部,但是它的确是上乘之作。它不仅不存门户之见,对经义有正确的阐发,而且在疏通经文和汉注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梁启超对此推崇备至,曾说:“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 清人十三经疏中,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虽然是比较晚出的一部,但是它的确是上乘之作。它不仅不存门户之见,对经义有正确的阐发,而且在疏通经文和汉注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梁启超对此推崇备至,曾说:“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张舜徽也指出,“清末孙诒让所著《周礼正义》,集《周礼》之学的大成,特别是把清代考证家的精言胜义,收采无遗,替我们做了总结帐的工夫,是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正义》 辞书修订 价值 《周礼》 古代礼制 孙诒让 十三经 梁启超
原文传递
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颖玲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4-176,共3页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看看"的古今意义演变,认为该个案的探究对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乃至其语法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看 动词重叠 演变
原文传递
“复生”母题的文化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信仰 宗教意识 哲学观念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