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阚晓 潘家超 +5 位作者 荆燕 都晓伟 史兆章 韩绍磊 张海涛 郑昭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1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微波消融治疗前1d、治疗后1 w和4 w,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数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水平。术...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1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微波消融治疗前1d、治疗后1 w和4 w,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数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水平。术后1 m进行肝脏CT增强扫描观察。结果在微波消融治疗后1 w和4 w,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升至(26.5±3.8)%和(32.3±5.1)%,CD4+/CD8+比值上升至(1.12±0.43)和(1.51±0.40),而CD8+T淋巴细胞下降至(47.2±7.7)%和(28.1±7.3)%,与治疗前1d时基线水平[CD4+、CD8+和CD4+/CD8+分别为(21.4±4.1)%、(58.6±7.8)%和(0.98±0.45)]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水平[(1109±727)ng/ml]下降,术后1w和4w分别为(890±681)ng/ml和(215±18)ng/ml(P<0.01);微波消融后1m行增强CT检查,示病灶完全灭活率为97.4%(148/152)。结论微波消融治疗使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向CD4+T淋巴细胞优势转变,可能对治疗效果的取得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淋巴细胞亚群 微波消融 CD4^+ CD8^+
下载PDF
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肝功能及血清急相反应蛋白的影响
2
作者 阚晓 李晔 +3 位作者 孙洁 潘家超 郑昭敏 彭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 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 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乳果糖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早期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创杰 杜文军 +2 位作者 窦橙云 郑昭敏 陈士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4,共5页
中国有10%~20%的人群感染了HBV。成年人感染HBV通常导致自限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来说,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反应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细胞免疫参与乙型... 中国有10%~20%的人群感染了HBV。成年人感染HBV通常导致自限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来说,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反应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细胞免疫参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对HBV的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反应与病毒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早期应答 替比夫定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反应 初治
原文传递
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阚晓 王延峰 +4 位作者 李芹 王洋 秦来英 王倩 俎燕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371-5373,共3页
目的研究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评价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医院住院的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对常见感染指标进行监测,并对... 目的研究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评价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医院住院的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对常见感染指标进行监测,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应用比阿培南治疗,观察临床表现变化、疗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中自发性细菌腹膜炎占64.71%,呼吸道感染占26.47%,其他部位感染占8.82%;大肠埃希菌在血液、腹水及尿液培养中分别占40.39%、58.69%、50.00%;而肺炎链球菌在痰液培养最常见为29.41%;应用比阿培南治疗一周总有效率为89.22%、痊愈率为63.73%,治疗两周总有效率为91.50%、痊愈率为86.27%。结论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高,预后差,最常见的重度感染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合并重度感染患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阿培南 治疗 肝衰竭 重度感染
原文传递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与肝癌肝动-门静脉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布学慧 郑昭敏 +2 位作者 杜文军 刘靓雯 陈士俊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动-门静脉瘘(HA-PVS)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无HA-PVS的肝癌组,28例有HA-PVS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EPC的水平。结果有瘘肝癌组患者外...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动-门静脉瘘(HA-PVS)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无HA-PVS的肝癌组,28例有HA-PVS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EPC的水平。结果有瘘肝癌组患者外周血EP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1.09±2.79)‰,无瘘肝癌组(12.72±3.05)‰,慢性乙型肝炎组(3.53±2.11)‰,健康对照组(2.98±2.64)‰。与健康对照组和慢乙肝组比较,两肝癌组EPC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瘘肝癌组中,EPC升高更明显(P<0.01),块状型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门脉栓塞的发生率高,均与无瘘肝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1,P=0.036,P=0.044)。结论外周血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A-PVS的形成有关,并能反映肝癌的类型、转移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肝肿瘤 肝动门静脉瘘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