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在不育男性中的发生率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雯 解磊 +4 位作者 刘晓丹 李婷 于瑞梅 张浩波 高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65-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微缺失在不同类型的男性不育中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86例睾丸活检提示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患者(病例组)以及100例严重少弱精症患者(...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微缺失在不同类型的男性不育中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86例睾丸活检提示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患者(病例组)以及100例严重少弱精症患者(对照组),通过11个位点的PCR扩增反应筛查患者AZF位点的缺失,同时分析其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睾酮水平以及B超检查的结果。结果共发现AZF缺失57例(14.8%),其中病例组45例(15.7%),对照组12例(12%),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组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中,AZF缺失在唯支持细胞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常见的缺失类型为AZF(c+d),而AZFa和AZFb缺失均见于病例组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睾酮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AZF缺失在不育男性、尤其是唯支持细胞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多见。通过对AZF缺失进行检测,可以更好地揭示男性不育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微缺失 男性不育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严重少弱精子症
原文传递
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CRYGD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明 黄色新 +4 位作者 李杰 邹洋 徐佩文 康冉冉 高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autosomaldominantcongenitalcataract,ADCC)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方法应用Sanger测序分析18个ADCC致病基因的突变热点,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出突变,并在100例健康对照中进行筛查,以排多态性...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autosomaldominantcongenitalcataract,ADCC)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方法应用Sanger测序分析18个ADCC致病基因的突变热点,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出突变,并在100例健康对照中进行筛查,以排多态性位点的可能。结果该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CRYGD基因C.471G〉A(p.Trpl57Term)杂合突变,可导致编码的7晶状体蛋白在第157位氨基酸处提前终止翻译。在2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100名表型正常的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同样的突变。经Mutationt@siting软件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结论CRYGD基因C.471G〉A(p.Trpl57Term)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因此是一种新发现的先天性白内障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CRYGD基因 DNA测序 无义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家系的PKD1基因新剪切位点突变 被引量:4
3
作者 徐佩文 邹洋 +4 位作者 李杰 黄色新 高明 康冉冉 高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781,共4页
目的确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的PKD1基因突变。方法用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PKD1基因,并验证家系中其他成员及40名正常对照,再用反转录一PcR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序列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5例患者均发生PKD... 目的确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的PKD1基因突变。方法用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PKD1基因,并验证家系中其他成员及40名正常对照,再用反转录一PcR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序列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5例患者均发生PKD1基因c.8791+1_8791+5delGTGCG(IVS23+1_+5delGTGCG)突变,mRNA序列分析证实该突变造成该基因mRNA的第23外显子3’端插入8个碱基序列。在表型正常亲属及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的PKD1基因c.8791+1_8791+5delGTGCG突变可影响mRNA的剪切,导致移码突变,可能是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PKD1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 PKD1基因 剪切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PHEX基因的新剪切突变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杰 徐佩文 +4 位作者 黄色新 高明 邹洋 康冉冉 高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确定1个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患者PHEX基因的致病突变,并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Sanger测序法对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对照的PHEX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用逆转录PCR检测相应的mRNA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 目的确定1个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患者PHEX基因的致病突变,并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Sanger测序法对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对照的PHEX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用逆转录PCR检测相应的mRNA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发生了PHEX基因的IVS21+2T〉G突变,在100名正常对照中则未检测到该突变。tuRNA序列分析证实该突变导致了PHEX基因第21外显子的缺失。结论PHEX基因的IVS21+2T〉G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PHEX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X基因 剪接位点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原文传递
一个着色性干皮病C组家系XPC基因的新突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丽娟 黄色新 +9 位作者 李杰 邹洋 徐佩文 高明 康冉冉 解洪强 魏贤达 牛玉萍 刘晓伟 高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1个C组着色性干皮病家系XPC (XPC complex subunit, DNA damagerecognition and repair facto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对其父母进行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用... 目的探讨1个C组着色性干皮病家系XPC (XPC complex subunit, DNA damagerecognition and repair facto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对其父母进行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用逆转录-PCR检测突变对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携带XPC基因c.2098G〉T和c.2034-7_2040del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098G〉T突变导致第700位的氨基酸由Gly变为终止密码子,而c.2034-7_2040del突变导致mRNA缺失了第11外显子的82个核苷酸,使肽链从940个氨基酸截短至679个,两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在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XPC基因c.2098G〉T和c.2034-7_2040del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C基因表达异常,造成XPC功能减弱或丧失,可能是该患者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性干皮病 XPC基因 DNA测序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
原文传递
GLI3基因新突变导致多指(趾)并指(趾)畸形一家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康冉冉 黄色新 +7 位作者 李杰 邹洋 徐佩文 高明 王丽娟 解洪强 颜军昊 高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0-493,共4页
目的对1个先天性多指(趾)并指(趾)畸形(synpolydactyly)家系进行GLI3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应用Sanger法检测先证者GLI3基因的突变,并在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进行验证。结果测序显示该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发生了GLI3基因的... 目的对1个先天性多指(趾)并指(趾)畸形(synpolydactyly)家系进行GLI3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应用Sanger法检测先证者GLI3基因的突变,并在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进行验证。结果测序显示该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发生了GLI3基因的C.480dupC(P.Alal6lfs)杂合移码突变,导致其蛋白质产物从第161位氨基酸开始编码紊乱。在该家系的正常成员以及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同样的突变。结论GLI3基因C.480dupC(P.Alal61fs)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发病原因。上述突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GLI3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趾)并指(趾) GLI3基因 DNA测序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