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泌酸腺肿瘤4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
作者 张璐璐 李慧 +3 位作者 管冰心 郑玉平 乌肖林 周成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分析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49例胃泌酸腺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并进... 目的:分析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49例胃泌酸腺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胃泌酸腺肿瘤的患者年龄19~83岁,平均(57.3±2.4)岁,男女比例为24∶25。病变主要位于胃体(27/49)和胃底(15/49)。内镜下有4种表现:扁平隆起型、息肉样、扁平型和凹陷型。部分病变可见扩张的树枝状血管。48例为单发,病变最大径平均为(3.9±0.5)mm(1.0~7.0 mm)。7例表现为黏膜下浸润,浸润深度均小于500μm。该肿瘤由密集的腺体吻合呈条索状,镜下呈不规则分支状、迷路状。该类肿瘤细胞分化好,形态类似于泌酸腺细胞,以主细胞为主,细胞核轻度增大,有轻微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免疫标志物MUC6(100%)和Pepsinogen-Ⅰ(83%)呈弥漫性阳性,H+/K+-ATPase不同程度阳性(58%)。结论:泌酸腺肿瘤是一种新的胃肿瘤组织学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该类肿瘤发病率较低,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酸腺肿瘤 主细胞 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型腺癌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20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邓玉鹏 管冰心 周成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BVaGC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例EBVaGC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等。结果 EBVaGCLS占同...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相关性伴淋巴样间质胃癌(EBVaGC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例EBVaGC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等。结果 EBVaGCLS占同期收治胃癌患者的2.0%(20/983)。20例中,男17例(85.0%)、女3例(15.0%);发病年龄43~75岁,中位年龄60岁;肿瘤发生于贲门9例(45.0%),胃体8例(40.0%),胃窦2例(10.0%),残胃1例(5.0%);早期胃癌4例(20.0%),进展期胃癌16例(80.0%);伴淋巴结转移13例(65.0%),无淋巴结转移7例(35.0%)。肿瘤多呈溃疡型,肿瘤最大径1.7~10.0 cm。肿瘤显示推挤式的生长边界,肿瘤细胞呈条索状、片状生长,细胞界限不清,呈合胞体样,胞质丰富,细胞核空泡样,可见小核仁,间质伴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局部可见肿瘤腺管融合,呈“花边样”结构。20例肿瘤细胞EBV编码RNA原位杂交检测均显示核阳性;HER-2染色0~+17例、++3例,3例++患者肿瘤HER2双色银染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无扩增;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均阳性;p53均为野生型表达。2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及淋巴结清扫,随访结束时13例存活、5例死亡、2例失访。结论 EBVaGCLS是EBV感染引起的特殊类型的胃癌,中老年男性多发,肿瘤多位于近端胃,间质伴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低,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B病毒 伴淋巴样间质胃癌
下载PDF
早期胃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
3
作者 陈家琦 崔秀杰 +2 位作者 张一帆 王心烁 周成军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1期51-54,70,共5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检出率低,许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晚期胃癌预后不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率很高,因此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胃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gastric adenocarci...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检出率低,许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晚期胃癌预后不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率很高,因此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胃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PGA)是胃癌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其组织学特征为分化良好的结构和由中央纤维血管核心支撑的上皮突起。这类胃癌的浸润前沿通常与周围结构分界明显,可见致密的炎症成分。研究表明,与其他分化型早期胃癌相比,早期乳头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LNM)和肝转移率更高,总体五年生存率更低,并且具有微卫星不稳定(MSI)表型的早期胃癌与乳头状腺癌或具有管状和乳头状成分的混合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研究胃乳头状腺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胃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分子特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乳头状腺癌 微卫星不稳定 黏蛋白 HER2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12例分析)
4
作者 乌肖林 李慧 +2 位作者 王朝夫 程平 张本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3期68-72,共5页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2例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男6例、女6例,发病年龄28~78岁,6例肿瘤发生于颅内、4例发生于椎体(2例发生于颈椎...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2例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男6例、女6例,发病年龄28~78岁,6例肿瘤发生于颅内、4例发生于椎体(2例发生于颈椎、2例发生于胸椎)、2例为颅外转移的SFT(1例转移灶位于胰腺,1例转移灶位于左肝)。6例肿瘤位于颅内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4例肿瘤位于椎体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转移灶在胰腺的患者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转移灶在肝脏的患者临床以复查发现肝脏占位就诊。1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留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其中WHO1级4例、WHO2级2例、WHO3级6例。SFT镜下表现为无固定的排列方式,大部分肿瘤见“鹿角样”的分支薄壁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改变,部分肿瘤细胞之间见胶原纤维或水肿,细胞丰富,核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根据肿瘤级别不同呈现不同的核分裂像及坏死等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12例患者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STAT6,10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CD34和Bcl-2,12例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或部分性表达CD99,Ki67增殖指数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升高。12例患者术后随访9~273个月,6例首发病例中,5例均无复发和转移,1例失访;4例复发病例中,2例未再复发,1例死亡,1例失访;2例转移病例中,1例再次转移,1例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的SFT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有关,病理特征为血管外皮瘤样改变、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增生和STAT6弥漫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
下载PDF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8例分析)
5
作者 郑玉平 叶静 +3 位作者 张璐璐 乌肖林 金木兰 周成军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4期74-77,共4页
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查见多发消化道息肉,1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5例有明确的家族史。18例均有诊断明确的PJ息... 目的 总结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查见多发消化道息肉,1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5例有明确的家族史。18例均有诊断明确的PJ息肉,9例伴有假浸润,3例假浸润腺体形成黏液性囊肿;18例中有4例伴发腺瘤,3例伴发恶性肿瘤(2例为息肉恶变,1例合并甲状腺癌)。18例均符合PJs。PJ息肉中假浸润的腺体呈小叶状,无异型性及间质反应,P53、Ki67表达于小叶状腺体的周边,黏液囊肿内的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与普通浸润性腺癌、黏液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鉴别。结论 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胃肠道息肉和家族遗传为特点,PJ息肉典型的组织学特点是树枝状增生的平滑肌束,表面被覆黏膜组织形成小叶状结构;典型的组织学特点结合明确的临床特点(皮肤黏膜色素斑、家族史)即可作出PJs的诊断;典型的PJs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和浸润性腺癌及其他类型的错构瘤性息肉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UTZ-JEGHERS综合征 PJ息肉 普通浸润性腺癌 黏液腺癌 错构瘤性息肉病
下载PDF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昌 周成军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准确把握“细胞异型性”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为临床病理医师正确诊断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典型病例1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光镜下观...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准确把握“细胞异型性”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为临床病理医师正确诊断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典型病例1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光镜下观察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典型表现,总结可能提示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病理原因。结果162例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36,年龄(61.48±9.16)岁。在年龄分组中,经Mann-Whitney检验可知,不同年龄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1,P=0.0036)。与<61岁组相比,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61岁人群更易发生。在镜下观察中发现可能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核质比增大,核分裂像增多;表层角化颗粒及有核细胞增多;瘤变细胞胞质嗜酸性增强;基底层出现皮脂腺样细胞;瘤变细胞平行或斜行生长;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成熟梯度消失;异常角化;上皮内血管增生;上皮脚延伸或推挤式生长。结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61岁男性中更易发生;光镜下可能提示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以帮助临床病理医师较为容易的把握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上皮内瘤变 癌前病变 角化颗粒 上皮内血管增生
下载PDF
爬行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
7
作者 孙千惠 崔秀杰 +2 位作者 张一帆 王心烁 周成军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3年第2期39-42,共4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机制复杂,形态学多样,且异质性较大。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预后差,因此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爬行型胃腺癌(Crawling-type gastric adenocarcinoma,CRA)...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机制复杂,形态学多样,且异质性较大。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预后差,因此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爬行型胃腺癌(Crawling-type gastric adenocarcinoma,CRA)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生发模式和内镜表现。爬行型胃腺癌的细胞异型性较小,结构异型性显著,在结构上呈现出以腺体融合为基础的“爬行”、“牵手”生长模式,使得腺体结构类似于字母“X”、“Y”、“H”、“W”样而高度不规则,因此也被称为“字母癌”。研究显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中分化腺癌,爬行型胃腺癌与低分化胃腺癌成分关系密切,可伴发低分化腺癌和/或印戒细胞癌。由于爬行型胃腺癌具有显著的形态学特点和生发生长模式,且与低分化腺癌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关系。因此,研究爬行型胃腺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爬行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分子特征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爬行型胃腺癌 低分化腺癌 组织学分型 分子特征
下载PDF
病理大蜡块及大切片的制作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洁 季昌华 +6 位作者 管冰心 杨京彦 杨洋 王海涛 乌肖林 张璐璐 周成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46,共2页
病理大型切片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标本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在一张切片上无拼接的显示肿瘤整体结构及肿瘤分布情况、范围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更方便测量肿瘤大小,避免常规多张小切片拼接时产生的误差,更好的保留组织完整的形态结... 病理大型切片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标本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在一张切片上无拼接的显示肿瘤整体结构及肿瘤分布情况、范围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更方便测量肿瘤大小,避免常规多张小切片拼接时产生的误差,更好的保留组织完整的形态结构,有助于精确病理诊断。选取2016年1~8月问的前列腺腺泡腺癌根治标本、子宫内膜癌根治标本、消化道黏膜下剥离(ESD)标本等观察大切片在诊断中的作用和优势,总结大切片制作及相关取材和蜡块制作等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蜡块 大切片 病理诊断
下载PDF
消化道早癌38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滕国鑫 杨京彦 +3 位作者 王晓映 季昌华 吴洪磊 周成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0-1294,共5页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2017年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343例,共385个标本,观察其发生部位、性别分布特征及组织形态学表现,分析ESD标本与活检...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2017年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343例,共385个标本,观察其发生部位、性别分布特征及组织形态学表现,分析ESD标本与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符合率;统计活检标本早癌的检出率及诊断率。结果早癌的诊断率及检出率呈逐年提高趋势;ESD早癌患者男性的检出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早癌活检与ESD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4%,过诊率为8.08%,低诊率为8.08%。结论早癌病理诊断,尤其是活检诊断要注意结构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并重;充分了解消化道早癌的基本临床内镜特点,结合内镜表现初步判断肿瘤分化和浸润深度,参考内镜表现及有经验内镜医师的内镜诊断,有助于提高早癌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活检病理诊断和ESD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诊断率 检出率
下载PDF
胃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制作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京彦 管冰心 +6 位作者 王海涛 王晓映 滕国鑫 季昌华 于洁 张廷国 周成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941,共3页
目的探讨胃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8例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流程,将标本全部规范取材,多组织块有序摆放加固脱水,顺序包埋制片。结果 28例中,前期1... 目的探讨胃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8例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流程,将标本全部规范取材,多组织块有序摆放加固脱水,顺序包埋制片。结果 28例中,前期10例标本全部取材,每个脱水盒独立包埋1个组织块,单病例蜡块数最多16个;后期18例采用每个脱水盒多个组织块顺序包埋,单病例蜡块数最多6块;18例中有4例同一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包埋后组织块未在同一平面,切片显示组织部分缺失,其余14例每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脱水包埋后组织平整,切片显示组织切缘完整,胃黏膜层次清晰。结论胃ESD标本的规范化取材、制片有利于准确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镜下黏膜剥离 取材 蜡块制片
下载PDF
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隆雨卿 吴海燕 +2 位作者 李媛 周星辰 吴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构建DCIS与ID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56例(212个)DCIS和158例(238个)IDP的患者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超声诊断DCIS的影响因素,建立诊...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构建DCIS与ID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56例(212个)DCIS和158例(238个)IDP的患者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超声诊断DCIS的影响因素,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各超声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病史、结节长径、体积、边缘、后方回声、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阻力指数(RI)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周围导管无异常、后方回声衰减、出现微钙化及RI≥0.70时,倾向于DCIS;结节周围导管为单纯性扩张或乏血供时,倾向于IDP。将这些指标纳入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性能、校准和临床价值。结论: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可以便捷鉴别DCIS和IDP,当结节周围导管无异常、后方回声衰减、出现微钙化、RI≥0.70时应警惕DCI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导管原位癌 导管内乳头状瘤 超声特征 列线图
下载PDF
连续超长切片在胃肠活检病理标本制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洋 季昌华 +4 位作者 杨京彦 王海涛 于洁 潘成然 周成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60-1161,共2页
胃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胃肠道肿瘤及癌前病变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胃肠活检病理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金标准。工作中,活体胃肠活检标本较小,在石蜡包埋中,一般采用6~8张切面铺片仅有限覆盖病变,造成小标本诊断信息丢失,影响... 胃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胃肠道肿瘤及癌前病变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胃肠活检病理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金标准。工作中,活体胃肠活检标本较小,在石蜡包埋中,一般采用6~8张切面铺片仅有限覆盖病变,造成小标本诊断信息丢失,影响诊断医师准确而全面的病理诊断;为呈现最大限度覆盖病变,避免造成小标本表浅病变诊断信息丢失。胃肠活检病理采用三段连续超长切片,行全切片铺片,最大限度覆盖病变,避免造成小标本诊断信息丢失。现将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技术 连续超长切片 小标本制片
下载PDF
早期胃癌黏液表型及相关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慧 金木兰 周成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85-186,189,共3页
胃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诊断率逐步提升,深入研究早期胃癌,对于认识胃癌的发生、发展,进而防治胃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黏液蛋白MUC2、MUC5AC、MUC6在早期胃癌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 胃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诊断率逐步提升,深入研究早期胃癌,对于认识胃癌的发生、发展,进而防治胃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黏液蛋白MUC2、MUC5AC、MUC6在早期胃癌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对于早期胃癌的分型及预后有着指导作用。本文还结合新版WHO介绍了早期胃癌的一些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组织学类型 黏液表型 胃腺瘤 黏蛋白
下载PDF
Castleman病临床病理与超声表现特点的对照分析
14
作者 魏修良 吴海燕 +2 位作者 张璐璐 李凤周 张飞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2074-2078,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Castleman病(CD)在全身不同位置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其超声表现特点,提高超声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8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术前行超声检查并且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14例患者... 目的通过分析Castleman病(CD)在全身不同位置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其超声表现特点,提高超声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8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术前行超声检查并且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及超声表现,通过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分型、病理分型之间的对照分析,明确不同临床和病理分型的超声特点。结果14例患者中,局限型12例,病理结果均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浆细胞型,两者共有17处病灶。超声表现具有以下特点:1)单发病灶、局限型多见,11处不具有淋巴结形态;多中心型5处病灶均具有淋巴结形态;2)16处病灶是实性低回声,15处内部回声不均质,17处病灶边界均清晰且有包膜;3)1处病灶内有钙化灶,8处有高回声分隔;4)16处病灶可见血流信号,10处有大血管穿入。结论不同临床和病理分型的Castleman病超声表现复杂多样,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在不均匀的实性低回声内出现高回声分隔、钙化灶和大血管穿入时,可以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斯特曼病 临床病理 超声检查
下载PDF
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孙云皓 崔秀杰 +2 位作者 张一帆 王心烁 周成军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分析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探究黏蛋白MUC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IMER2.0数据库探究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 目的:分析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探究黏蛋白MUC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IMER2.0数据库探究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黏蛋白MUC2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TISIDB数据库分析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不同免疫及分子亚型中的表达。结果:与配对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黏蛋白MUC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其表达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黏蛋白MUC2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较好的预后相关,且MUC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相关。结论:在结直肠癌中,黏蛋白MUC2具有潜在的抑癌作用,其表达减少参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MUC2是一种潜在的结直肠癌预后分子标志物并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 MUC2 结直肠癌 预后标志物 生物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CLDN18-ARHGAP26融合基因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陶道玉 孙千惠 周成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74-78,共5页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对较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靶点。CLDN18-ARHGAP26是基因组稳定型胃癌中常见的融合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融合蛋白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功能,并能够通过负性调控Rho/ROCK通路使胃癌...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对较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靶点。CLDN18-ARHGAP26是基因组稳定型胃癌中常见的融合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融合蛋白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功能,并能够通过负性调控Rho/ROCK通路使胃癌细胞获得抗凋亡能力。该融合基因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存在该基因融合的胃癌患者,在常规化疗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耐药。本文主要对融合基因CLDN18-ARHGAP26的结构、促癌功能及机制、相关组织学改变及耐药相关研究等进行了综述,为胃癌治疗靶点的进一步探索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LDN18-ARHGAP26 基因组稳定型胃癌 预后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兔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军妮 徐冬玲 +11 位作者 杜贻萌 蒋卫东 王欣 董兆强 陈良 胡晓波 王光允 许复郁 赵敬杰 郝琳 王群 鹿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9-675,共7页
目的:建立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观察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新西兰雄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药物组。对照组假手... 目的:建立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观察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新西兰雄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药物组。对照组假手术后普通饲料喂养;稳定斑块组、p53基因和p53+药物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高脂喂养12周,p53基因和p53+药物组于10周末行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人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p53+药物组于12周末给与中国圆斑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4组兔于实验第1d和处死前检测Lp-PLA2、hs-CRP、MMP-9、HDL、LDL、VLDL血清指标,处死后取腹主动脉斑块处病理标本并做局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MMP-9第12周末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第1d(P<0.05);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别显著(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与p53基因组比较血清Lp-PLA2、hs-CRP、MMP-9水平均差别明显(P<0.05)。第12周末,病理结果示4组兔分别为正常动脉血管、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破裂斑块模型,在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纤维帽厚度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明显高于p53基因组。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明显负相关性(r=-0.710,P<0.01),hs-CRP、MMP-9与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易损斑块模型上,动脉血清与组织Lp-PLA2、hs-CRP、MMP-9的表达规律表明,Lp-PLA2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性好,结合hs-CRP、MMP-9检测可更好阐释斑块的性质;为发现易损斑块并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下载PDF
斜面包埋手法在组织石蜡包埋中的运用及体会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洋 于洁 +4 位作者 潘成然 张宪菊 郭琳 陈忠政 季昌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47,共2页
石蜡包埋法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组织包埋方法之一,日常工作中,受组织结构及取材等多因素影响,一个脱水盒中需放置多块组织,在石蜡包埋时,多块组织面难以保证在同一包埋面上,不仅导致组织切片切面不全,影响诊断,
关键词 病理技术 石蜡包埋 包埋平整 组织制片
下载PDF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非糜烂性反流病微观变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褚传莲 李长青 +5 位作者 李真 顾晓萌 于涛 戚庆庆 周成军 李延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电镜下微观结构的改变,研究食管下端黏膜的微观变化及其与反流的关系,为NER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具有烧心、反酸≥3个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1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据内镜下表现将无黏...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电镜下微观结构的改变,研究食管下端黏膜的微观变化及其与反流的关系,为NER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具有烧心、反酸≥3个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1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据内镜下表现将无黏膜破损者定为NERD患者组。选择同期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测量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PCLs)数目、直径及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等,并与病理学资料相比较。同时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按照反流物的组成成分(液体、混合及气体反流)及反流物的pH值(酸、弱酸及无酸反流)分别分析。结果共有67例患者纳入CLE检查,其中NERD患者46例[平均年龄(48.9±13.6)岁,男24例,女22例],对照者21例[平均年龄(35.0±12.3)岁,男11例,女9例]。NERD组IPCLs的数目、直径(μm)均大于对照组(8.29±3.52 vs 5.69±2.31,P=0.010)(19.48±3.13 vs 15.87±2.21,P=0.041),对于鳞状上皮细胞间隙,NERD组的平均值(μm)明显大于对照组(3.40±0.82 vs 1.90±0.53,P=0.042);ROC曲线显示两组间IPCLs数目的最佳工作点为6.0/FOV(AUC 0.722,95%CI:0.592~0.853),IPCLs直径的最佳工作点为17.20μm(AUC0.847,95%CI:0.747~0.947),细胞间隙的最佳工作点为2.40μm(AUC 0.935,95%CI:2.895~0.995)。IPCLs数目增多、扩张与存在DIS诊断NERD的敏感性最高,为100%。酸反流与IPCLs数目增多(β=0.059,t=2.017,P=0.030)及IPCLs扩张(β=0.047,t=2.236,P=0.045)有关。按照体位分析,则以卧位下明显,酸反流与IPCLs数目增多和扩张的β值、t值及P值分别为0.063、2.895、0.038和0.156、1.023、0.040。Bland-Altman plot分析结果显示CLE与透射电镜测得的细胞间隙数值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CLE可清晰地观察到食管黏膜IPCLs形态、管径的变化及细胞间隙增宽,CLE在体测得的DIS与透射电镜一致,CLE可以作为快速、方便诊断NERD微观变化的实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 非糜烂性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下载PDF
CO_2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抗凋亡因子XIAP和PED/PEA-1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晓慧 张爱荣 +2 位作者 张萍 王亚平 许馥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8,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CO_2气腹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抗凋亡因子XIAP和PED/ PEA-15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模拟CO_2气腹环境,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暴露于不同压力(8~12mmHg)的CO_2环境中,持续1、2、3h后,脱离CO_2环境,放入常规CO^2培养箱中... 目的:探讨CO_2气腹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抗凋亡因子XIAP和PED/ PEA-15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模拟CO_2气腹环境,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暴露于不同压力(8~12mmHg)的CO_2环境中,持续1、2、3h后,脱离CO_2环境,放入常规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培养24、48、72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XIAP、PED/PEA-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SKOV3细胞置于不同的CO_2气腹环境后,与对照组比较,SKOV3细胞XIAP、PED/PEA-15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并且与CO_2压力和作用时间有关。结论:CO_2气腹环境可促进SKOV3细胞中抗凋亡因子XIAP、PED/PEA-15表达增加,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二氧化碳 细胞凋亡 XIAP PED/PEA-15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