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腹腔镜治疗脑积水的技术改进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猛 魏麟 +4 位作者 王春江 孙金龙 王鹏 李相坤 张庆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7-768,共2页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一种常用方法,腹腔镜下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腹腔端分流管的固定均需丝线、钛夹等异物固定。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新的方法完成10例腹腔镜下侧...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一种常用方法,腹腔镜下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腹腔端分流管的固定均需丝线、钛夹等异物固定。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新的方法完成10例腹腔镜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不需任何固定物,手术操作简捷、固定可靠、分流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法 腹腔镜 脑积水 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技术改进 应用 2009年
原文传递
脑膜瘤级别及其临床特点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健 费昶 +4 位作者 衡雪源 孙金龙 孟斌 朱树干 郭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膜瘤分级、发病规律、治疗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791例,按照2007年WHO脑膜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WHO Ⅰ级脑膜瘤占同期手术治疗脑膜瘤的93.0%,WHOⅡ级占4.6%,WHOⅢ... 目的 探讨脑膜瘤分级、发病规律、治疗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791例,按照2007年WHO脑膜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WHO Ⅰ级脑膜瘤占同期手术治疗脑膜瘤的93.0%,WHOⅡ级占4.6%,WHOⅢ占2.4%.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分别为1∶2.46、1∶1.77及1∶1.11(P>0.05).WHO Ⅰ级脑膜瘤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Ⅱ级为30~70岁,Ⅲ级为20 ~30岁、50 ~ 70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与肿瘤的部位有关,凸面及矢状窦旁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手术切除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复发率分别为4.8%、38.7%及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脑膜瘤为WHO Ⅰ级,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低,Ⅱ级脑膜瘤男女之比高于Ⅰ级脑膜瘤,而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更高.凸面及矢状窦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脑膜瘤切除级别与WHO脑膜瘤分级无关,术后复发与WHO分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WHO分级 临床特点 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35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魏麟 李刚 +12 位作者 金澎 王成伟 费昶 王道奎 王宝安 徐东方 潘树茂 辛昌明 刘广存 王吉华 杜继海 谢波 张庆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评估快速吸孔钻颅器的性能。方法对山东省13家省、市、县及县分院应用快速细孔钻颅器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3571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977年至今)进... 目的总结应用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评估快速吸孔钻颅器的性能。方法对山东省13家省、市、县及县分院应用快速细孔钻颅器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3571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977年至今)进行总结分析,并与传统的Dandy’S钻颅器进行比较。结果3571例患者的治愈率为27.1%,好转率为49.1%,死亡率为23.8%。快速细孔钻颅不须头皮切口,不用吸引器、电凝止血和特殊照明,只用钻头戳穿头皮、钻透颅骨和硬膜.置人引流管缝扎1针固定,一人在床边5min左右即可完成;传统的Dandy’s钻颅必须3人在手术室完成,需要二十余道操作程序,加上接送患者的时间至少需要60min以上;快速细孔钻颅器在操作程序、技术性能、手术条件和人员耗时等方面明显优于Dandy’S钻颅器。结论快速细孔钻颅器极大地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省了救治时间,为抢救重症患者赢得了时机,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35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在需要施行脑室体外引流抢救的重症患者中,快速细孔钻颅技术明显好于传统的Dandy’s钻颅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室 快速细孔钻颅 脑室引流
原文传递
MiR-29c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抑制柔脑膜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成利 张传斌 +2 位作者 李猛 张玉震 孙金龙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5,36,共5页
目的探讨miR-29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柔脑膜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空白慢病毒组(8只)、LV-rno-miRNA-29c组(12只)。侧脑室分别注入5μL生理盐水、空白慢病毒、LV-rno-mi... 目的探讨miR-29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柔脑膜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空白慢病毒组(8只)、LV-rno-miRNA-29c组(12只)。侧脑室分别注入5μL生理盐水、空白慢病毒、LV-rno-miRNA-29c,注射1周后,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造模21 d后处死大鼠,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柔脑膜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miR-29c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CSF)中Ⅰ型胶原前端肽(PICP)含量,柔脑膜Masson染色观察柔脑膜胶原纤维。结果 SAH后柔脑膜中TGF-β1表达升高,miR-29c表达下调;上调miR-29c能显著抑制脑脊液中PICP及柔脑膜中胶原表达。结论维持miR-29c高表达可抑制SAH后柔脑膜胶原合成,从而治疗柔脑膜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脑膜纤维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转化生长因子Β1 微RNAS
原文传递
替莫唑胺缓释系统的构建及体外抗胶质瘤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军 齐宏旭 +3 位作者 范晓勇 倪石磊 王建刚 李新刚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10,共5页
目的制作一种安全有效的替莫唑胺(TM)缓释系统,使药物稳定释放,减少突释现象,减少局部使用时的神经毒性。方法首先通过电纺丝方法制作TM/聚碳酸亚丙酯(PPC)纺丝膜,探论其制作条件,分析纤维直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参数。然后将部分纺丝... 目的制作一种安全有效的替莫唑胺(TM)缓释系统,使药物稳定释放,减少突释现象,减少局部使用时的神经毒性。方法首先通过电纺丝方法制作TM/聚碳酸亚丙酯(PPC)纺丝膜,探论其制作条件,分析纤维直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参数。然后将部分纺丝膜用海藻酸(ALG)包被,在体外观察两种膜片的药物释放速度及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TM/PPC缓释系统仅在纺丝距离为15~20 cm、纺丝电压为10~15 kV、聚碳酸亚丙酯质量浓度为8%时可以纺出均匀平滑的纺丝膜。纺丝纤维直径约为3μm,持续释放时间为12 d。通过包被ALG,能明显减少突释的发生。两种纺丝膜在体外实验中均显示出较强的持续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能力。结论通过电纺丝方法制作替莫唑胺缓释系统切实可行。通过包被海藻酸,可以减少突释现象,使药物释放曲线更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聚碳酸亚丙酯 电纺丝 胶质瘤 海藻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