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经皮经肝食管胃曲张静脉组织胶栓塞术远期疗效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解天华 刘锋 +4 位作者 张春清 刘福利 许洪伟 徐麟 冯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2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经皮经肝穿刺向食管下段胃底部曲张静脉、食管下段周围静脉丛、胃底贲门周围静脉丛内注入永...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2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经皮经肝穿刺向食管下段胃底部曲张静脉、食管下段周围静脉丛、胃底贲门周围静脉丛内注入永久性栓塞剂TH胶(a-氰基丙烯酸酯)。结果:192例患者中188例成功施行了PTVE,成功率达97.8%。168例患者随访期6~64月,根据注入的TH胶分布的范围,168例患者分为3种栓塞类型:食管-胃底型82例,胃底型67例,主干型19例,135例患者PTVE后同时施行部分脾动脉栓塞,42例随访中施行了内镜下套扎或硬化治疗。静脉曲张复发率15.5%(26/168)。胃食管栓塞组静脉曲张复发率明显低于胃底贲门型及冠状静脉主干型(P<0.0001,log-ranktest)。随访期间21例患者再出血,总出血率12.5%(21/168)。其中食管胃底型再出血率3.7%(3/82);胃底型再出血率10.4%(7/67);主干型再出血率58.1%(11/19)。联合内镜治疗者再出血为2.4%(1/42),联合脾动脉栓塞组再出血8.9%(12/135)明显低于单纯PTVE治疗的27.3%(9/33)。结论:TH胶栓塞范围与远期疗效密切相关,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和内镜下套扎治疗能明显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复发和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经皮经肝静脉栓塞术 a-氰基丙烯酸(TH胶)
下载PDF
乳糜泻新型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晓倩 许洪伟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骨质疏松等。严格的终身无麸质饮食(GFD)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GFD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即使能够保证GFD,也...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骨质疏松等。严格的终身无麸质饮食(GFD)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GFD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即使能够保证GFD,也有约60%乳糜泻患者小肠黏膜病理改善并不明显,肠道微生态无法完全恢复,肠道症状易持续存在。因此,探索GFD的辅助或替代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对乳糜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已被发掘和探索。目前,国际上广泛研究的乳糜泻新型疗法主要包括以补充肽酶、增强肠道屏障和隔离麸质蛋白为主的定量疗法和以诱导麸质蛋白耐受为主的定性疗法,其他新型疗法如微生物疗法也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但这些新型疗法尚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泻 麸质蛋白 定量疗法 定性疗法 微生物疗法
下载PDF
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 被引量:6
3
作者 罗应舒 李宾 +2 位作者 许昌芹 姜军梅 许洪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0,共7页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SMT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花费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240例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组SM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SMT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花费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240例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组SM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40例SMT患者,其中男性101例(42.1%),女性139例(57.9%);平均发病年龄为54.19岁;通过超声胃镜确定SMT大小、部位及起源,食管57例(23.8%)、胃食管结合部位7例(7.1%)、胃163例(67.9%)、十二指肠3例(1.3%),SMT平均大小为1.12 cm,153例(71.5%)起源于固有肌层,37例(17.7%)起源于黏膜肌层,24例(11.2%)起源于黏膜下层;69例(2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17例(4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8例(11.7%)患者给予内镜全层切除术(EFR),26例(10.7%)患者给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117,49.2%)和间质瘤(78,32.8%)为主。237例(98.8%)患者于内镜下成功治疗,整块切除率达到90.4%(217/240)。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8.37 min,平均住院10.07 d,平均住院花费35830.3元。术后共有17例(7.1%)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0例(4.2%)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7例(2.9%)患者给予积极干预后缓解,无死亡或远期并发症病例。手术时长≥55 min、SMT≥2 cm为SMT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手术时间≥55 min、SMT≥2 cm、未能整块切除及使用内镜吻合夹系统OTSC是住院花费的正性影响因素。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SMT安全有效的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缩短手术时间是降低SMT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减少患者住院花费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消化内镜 临床特点 疗效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食管裂孔疝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并发肺炎合并肺脓肿1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文军 王俊娟 秦成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1]。食管裂孔疝作为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3]。食管裂孔疝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胃食管反流[4],这类患者在进行无痛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1]。食管裂孔疝作为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3]。食管裂孔疝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胃食管反流[4],这类患者在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等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生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较高,该风险在临床上往往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胃镜 吸入性肺炎 肺脓肿
原文传递
卡维地洛对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培欣 王广川 +3 位作者 胡锦华 冯华 史永军 张春清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影响,为卡维地洛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山东省立医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33例,分别于卡维地...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影响,为卡维地洛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山东省立医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33例,分别于卡维地洛治疗前、治疗1周后行HVPG测定及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 30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的HVPG和门静脉系统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该30例患者卡维地洛治疗前HVPG(13.02±4.49)mm Hg,1周后降至(10.62±4.8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40%(12例)患者HVPG降低至12 mm Hg以下或者HVPG降低幅度达基础值的20%以上。卡维地洛治疗前后门静脉主干内径(DPV)、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VPV)、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均显著降低(P<0.05),而脾静脉内径(DSV),肠系膜上静脉内径(DSMV)、血流速度(VSMV)和血流量(QSMV)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头晕,其中1例不耐受而停药退出临床试验;未发现哮喘、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脾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从而减少门静脉系统的血流灌注,显著降低HVPG,具有潜在的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非选择性p受体阻滞剂 卡维地洛 肝静脉压力度
原文传递
66例经ERCP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老年胆总管并胆囊结石患者与其他疗法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董晓倩 李冠江 +1 位作者 许倩倩 许洪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6,共8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与其他两种主流疗法治疗7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84例年龄≥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与其他两种主流疗法治疗7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疗效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84例年龄≥75岁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RCP+UDCA组(6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组(64例)和ERCP+LC组(54例)。统计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手术疗效、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情况,选择胃肠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IQLI)量表评定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数据两两多重比较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2年GIQLI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数量、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ERCP+UDCA组、LC+LCBDE组和ERCP+LC组在手术时间[43.0(37.0,61.8)min vs 200.0(170.0,243.8)min vs 189.0(172.0,215.5)min]、住院费用[3.19(2.71,3.80)万元vs 4.58(3.81,5.25)万元vs 5.44(4.86,6.52)万元]、住院时间[6.0(5.0,8.8)d vs 10.5(8.0,12.0)dvs 13.0(9.0,15.5)d]、引流管拔除时间[3(2,4)d vs 30(28,30)dvs 4(4,7)d]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ERCP+UDCA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其余两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引流管放置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组患者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GIQL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增高与术后发生并发症是影响术后2年GIQL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RCP+UDCA疗法能在不降低老年患者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治疗中应避免盲目实行LC,要根据疾病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实现个体化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 熊去氧胆酸 老年患者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黏膜下隧道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瑕 刘吉勇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5期53-55,共3页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内镜下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