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乳术后逆向、正向IMRT和3DCRT计划下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远芳 王玮 +3 位作者 李建彬 孙涛 徐敏 邵倩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保乳术后逆向调强(I-IMRT)、正向调强(F-IMRT)和三维适形(3DCRT)计划间内乳区非计划性受照剂量的差异,为临床判断能否将内乳区免于放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84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勾画前3肋间内乳区,为每例患者设计... 目的探讨保乳术后逆向调强(I-IMRT)、正向调强(F-IMRT)和三维适形(3DCRT)计划间内乳区非计划性受照剂量的差异,为临床判断能否将内乳区免于放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84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勾画前3肋间内乳区,为每例患者设计3种放疗计划,内乳区不包括在计划靶区内,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3种计划间的差异。结果前3肋间I-IMRT、F-IMRT、3DCRT计划间内乳区Dmean均无差异,中位数分别为2740.2、2973.9、2951.4 cGy。3个肋间单独分析,3种计划第1肋间和第2肋间的Dmean相近,第3肋间I-IMRT的Dmean明显高于3DCRT和F-IMRT。3种计划单独分析,每种计划第3肋间的Dmean均最高,其次为第2肋间,第1肋间最低。结论3种计划均不能达到治疗亚临床病灶的处方剂量,且3种计划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临床上有指征照射内乳的患者来说,应用该3种放疗技术中的任何一种,将内乳靶区排除在外是不保险的。然而,随着化疗、内分泌及靶向等治疗方式的综合应用,内乳区非计划性受照剂量能否达到临床要求尚需进一步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术后放疗 内乳淋巴结区 非计划受照剂量:治疗计划比较
原文传递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放疗计划方式下内乳区非计划性受照剂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玮 孟英涛 +5 位作者 宋远芳 孙涛 徐敏 邵倩 张英杰 李建彬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不同放疗计划方式间内乳区非计划性照射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方法 13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胸壁±锁骨上放疗的患者均未接受内乳区放疗,依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患侧内乳区...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不同放疗计划方式间内乳区非计划性照射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方法 13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胸壁±锁骨上放疗的患者均未接受内乳区放疗,依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患侧内乳区,按照计划方式不同分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MRT)组和逆向调强放疗(I-IMRT)组。比较3组间内乳区受照剂量、不同肋间内乳区相关剂量体积参数的差异,分析内乳区受照剂量与心肺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3D-CRT组、F-IMRT组和I-IMRT组内乳区中位受照剂量分别为33.80、29.65和32.95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12,P=0.299)。3组间同一肋间内乳区受照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D-CRT组、F-IMRT组和I-IMRT组内乳区受照剂量≥45 Gy的患者分别占10.42%、2.04%、9.76%,3组内乳区受照剂量在不同剂量区段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同一计划方式下,第2、3肋间内乳区的Dmean、V20、V30、V40、V50均明显高于第1肋间(均P〈0.05)。3D-CRT计划方式下,内乳区Dmean与心脏Dmean呈正相关(r=0.338,P=0.019),与肺Dmean无相关性。F-IMRT和I-IMRT方式下,内乳区Dmean与心脏受照剂量均无相关性,而与患侧肺Dmean及V20均呈正相关(F-IMRT方式:r=0.366,P=0.010;r=0.318,P=0.026;I-IMRT方式:r=0.427,P=0.005;r=0.411,P=0.008)。 结论 3D-CRT、F-IMRT和I-IMRT计划方式下,均有部分患者内乳区受照剂量可达到治疗量。相较于3D-CRT,F-IMRT和I-IMRT进一步降低了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但内乳区为非计划靶区时,3种计划方式对内乳区的剂量覆盖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 野中 野逆向调强放疗 内乳区 非计划性受照剂量
原文传递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患者内乳淋巴引流区非计划性受照剂量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玮 孟英涛 +6 位作者 孙涛 宋远芳 徐敏 邵倩 张英杰 于婷 李建彬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患者内乳淋巴引流区(IMN)非计划性照射时IMN受照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胸壁±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放疗(3DCRT、正向IMRT或逆向IMRT)患者资料,依据RTOG标准... 目的探讨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患者内乳淋巴引流区(IMN)非计划性照射时IMN受照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胸壁±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放疗(3DCRT、正向IMRT或逆向IMRT)患者资料,依据RTOG标准勾画患侧IMN,获取IMN非计划性受照剂量。分析患者IMN非计划性照射时IMN受照剂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放疗技术特定参数的相关性。结果IMN非计划性受照剂量平均为32.85Gy(2.76~50.93Gy),7.3%患者达到了治疗剂量(〉145Gy),且达到治疗剂量组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以及胸廓横径(DT)指标均低于未达到治疗组的患者,而包含在胸壁PTV内的内乳PTV体积(IMNin)及IMNin占IMN计划靶区体积的比例(R IMNin)要高于未达到治疗组的患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重、胸廓前后径(DAP)、DT、RIMNin及PTV体积均是IMN非计划性受照剂量的影响因素(P=0.000、0.000、0.001、0.000、0.034)。结论乳房切除术后放疗的患者,IMN作为非计划靶区时,其受照剂量变化范同较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治疗剂量,而且IMN非计划受照剂量受到患者某些体质特征、解剖学特征及放疗技术参数的影响.在进行相关研究设计或研究结果分析时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房切除术后放疗 内乳淋巴引流区 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保乳术后仰卧位与俯卧位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体积及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婷 王玮 +6 位作者 徐敏 孙涛 邵倩 张英杰 刘希军 李奉祥 李建彬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讨保乳术后基于仰卧位与俯卧位实施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时靶区体积及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30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俯卧位及仰卧位模拟定位3D-CT扫描。由同一勾画者分别... 目的 探讨保乳术后基于仰卧位与俯卧位实施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时靶区体积及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30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俯卧位及仰卧位模拟定位3D-CT扫描。由同一勾画者分别在两种体位CT图像上基于术腔金属夹完成瘤床(TB)勾画和临床靶区(CTV)及计划靶区(PTV)的构建,并勾画肺脏、心脏和双侧乳腺作为危及器官(OAR)。分别制定三维适形EB-PBI治疗计划,比较两种体位靶区间及OAR剂量体积差异。结果 基于仰卧位、俯卧位勾画的TB分别为14.40和14.10 cm^3,CTV分别为57.35和62.60 cm^3,PTV分别为108.85和113.70 cm^3,俯卧位CTV及PTV均大于仰卧位(Z=-3.01、-2.87,P〈0.05),而不同体位间TB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0.09和0.10,俯卧位大于仰卧位(Z=-3.137,P〈0.05),靶区适形指数(CI)分别为0.69和0.78,仰卧位小于俯卧位(t=9.034,P〈0.05)。两种体位EB-PBI计划中,心脏平均受照剂量(Dmean)分别为0.34和1.19 Gy,俯卧位大于仰卧位(Z=-4.12,P〈0.05);患侧肺Dmean分别为1.72和1.59 Gy,俯卧位小于仰卧位(Z=-2.18,P〈0.05);患侧乳腺Dmean分别为10.01和10.4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国乳腺癌保乳患者而言,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俯卧位实施三维适形EB-PBI是可行的。在降低患侧肺脏受照剂量以及提高靶区适形指数方面,俯卧位较仰卧位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术后 外照射 体位 靶区 剂量学
原文传递
MR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在保乳术后俯卧位照射患者瘤床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昌慧 李建彬 +8 位作者 王玮 巩贯忠 徐亮 张英杰 李奉祥 邵倩 王金之 刘希军 徐敏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基于形变配准探讨保乳术后术腔血清肿不可见或低可见度(CVS≤2)患者行俯卧位照射时MR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在瘤床(LC)勾画中的应用。方法26例患者入组。分别在俯卧位CT定位图像、俯卧位MR定位T2WI成像及增强延迟2、5、10 min的T1WI成像... 目的基于形变配准探讨保乳术后术腔血清肿不可见或低可见度(CVS≤2)患者行俯卧位照射时MR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在瘤床(LC)勾画中的应用。方法26例患者入组。分别在俯卧位CT定位图像、俯卧位MR定位T2WI成像及增强延迟2、5、10 min的T1WI成像上勾画LC并分别定义为LCCT、LCT2、LC2T1、LC5T1和LC10T1。基于形变配准进行CT与MR图像LC间体积与位置的比较。结果LCT2、LC2T1、LC5T1、LC10T1体积似均大于LCCT体积,且LC2T1、LC5T1与LCCT间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C10T1与LCCT间的包含度(DI)、适形指数(CI)、相似度指数(DSC)、靶区中心距离(COM)均似优于LCT2与LCCT、LC2T1与LCCT及LC5T1与LC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俯卧位MR定位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勾画低CVS患者LC靶区是可行的,无论是靶区体积大小还是靶区空间位置,基于T1WI增强延迟10 min扫描所勾画LC靶区与基于俯卧位CT图像上金属钛夹所勾画的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磁共振增强延迟扫描 瘤床靶区勾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