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程广霞 李建志 +1 位作者 张俊 朱玉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6年第12期990-991,995,共3页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选取87例HCC患者,其中早期HCC患者42例(早期组)、进展期HCC患者45例(进展期组);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健康组血清IL-2、I...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选取87例HCC患者,其中早期HCC患者42例(早期组)、进展期HCC患者45例(进展期组);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健康组血清IL-2、IL-12、INF-γ水平显著低于早期组和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和进展期组血清IL-2、IL-12、INF-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血清IL-4、IL-17水平显著低于早期组和进展期组,IL-5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和进展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血清IL-4、IL-17水平显著低于进展期组,IL-5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组(P<0.05)。HCC患者血清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肿瘤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患者围手术期门静脉及左心功能评价中的研究
2
作者 李建志 程广霞 +2 位作者 李洁 熊春梅 李红宇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8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术患者围手术期门静脉情况及其左心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术患者围手术期门静脉情况及其左心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而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术前与术后患者门静脉高压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门静脉高压指标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门静脉高压状况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支架内血流也十分通畅,手术后较手术前患者左室容积与左室射血分数均得到明显提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好地了解门静脉情况和左心功能情况,为患者临床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围手术期 门静脉高压 左心功能
下载PDF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公彦雪 崔速南 +2 位作者 李莉 汪明明 郭楠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性及其对SBP的诊断价值。方法77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组:SBP组45例,非SBP组32例,设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名。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HNP。同时检测...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性及其对SBP的诊断价值。方法77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组:SBP组45例,非SBP组32例,设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名。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HNP。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降钙素原(PeT)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做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HNP、PCT和CRP在SBP中的诊断价值。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个实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采用z检验。结果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SBP组为(6.01±2.25)×10^9/L、非SBP组为(4.85±1.94)×10^9/L、对照组为(5.49±1.76)×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1,P〉0.05);中性粒细胞比率分别为70.7%±10.4%、68.2%±9.0%、69.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P〉0.05)。3组血浆H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P〈0.05),且SBP组[(17.66±6.40)ng/ml]明显高于非SBP组[(9.99±3.33)ng/ml]与对照组[(8.92±2.30)ng/ml],q值分别为3.20,3.52,P值均〈0.05。3组CR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2,P〈0.05),且SBP组[(31.32±18.65)mg/L]及非SBP组[(15.08±9.95)mg/L]与对照组[(5.96±2.91)mg/L]比较,q值分别为11.03和3.69,P值均〈0.05。PCT阳性率在SBP组为62.2%,与非SBP组25.0%和对照组10.7%比较,x2值分别为10.41,15.40,P值均〈0.05。HNP的曲线下面积最高,PeT次之,CRP最低,分别为0.719,0.707,0.629。当HNP、PeT和CRP的截断值分别为10ng/ml、0.5ng/ml和8mg/L时,其对SBP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1.1%、62.2%和73.3%,特异度分别为71.9%、75.0%和56.3%,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0.372和0.296。结论HNP与SBP明确相关,且与PCT-样对SBP有良好的诊断价值。CRP对SBP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而血常规对SBP的诊断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诊断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靓雯 孙晔 +3 位作者 王丽 耿大影 冯照雷 苑广盈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胶体金
原文传递
福氏志贺菌耐药性与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特征分析
5
作者 马全萍 刘雅毳 +2 位作者 刘靓雯 姚明晓 苑广盈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目的 探讨福氏志贺菌多重耐药性与其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济南市部分医院就诊的6个月~14岁腹泻患儿粪便分离的福氏志贺菌79株,Kirby-Bauer法(K-B纸片扩散法)测定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PCR扩增1... 目的 探讨福氏志贺菌多重耐药性与其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济南市部分医院就诊的6个月~14岁腹泻患儿粪便分离的福氏志贺菌79株,Kirby-Bauer法(K-B纸片扩散法)测定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PCR扩增1、2、3类整合子酶基因,对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酶切和序列分析.结果 分离的79株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的耐药率均为91%(72/79),磺胺甲基异嗯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70% (55/79),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0%(24/79)、23% (18/79)、33%(26/79)、32%(25/79),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100%敏感.常见的耐药模式为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占91%(72/79).79株福氏志贺菌中,intI1阳性72株、intI2阳性68株,阳性率分别为91%(72/79)、86%(68/79),intI3均阴性.非典型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耐药明显高于非典型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x2=35.96,P<0.01).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1类整合子可变区检出9株dfrV、2株dfrA17-aadA5、70株blaOXA-30-aadA1耐药基因盒,2株可变区未检出耐药基因.2类整合子可变区全部检出dfrA1-sat1-aadA1耐药基因盒.结论 济南地区福氏志贺菌存在的多重耐药与携带的整合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属 抗药性 整合子类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46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亚丽 刘靓雯 +4 位作者 王丽 孙晔 冯照雷 耿大影 苑广盈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26-230,共5页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危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的SFTS住院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危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的SFTS住院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对两组患者入院首诊时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146例SFTS患者,其中普通组114例,危重组32例,死亡27例,均发生在危重组,病死率为18.49%。危重组患者的年龄(t=-3.999)、丙氨酸转氨酶(Z=-2.304)、天冬氨酸转氨酶(Z=-3.361)、空腹血糖(t=-4.115)、肌酸激酶(Z=-3.964)、肌酸激酶同工酶(Z=-2.225)、乳酸脱氢酶(Z=-3.655)、α-羟丁酸脱氢酶(Z=-2.0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3.355)、血尿素氮(Z=-2.040)、肌酐(Z=-3.071)、D-二聚体(Z=-2.026)等指标高于普通组,血小板计数低于普通组(Z=-2.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有神经精神症状(OR=24.083,95%CI:6.064~95.642)、皮肤出血点(OR=30.000,95%CI:6.936~129.764)、多器官功能障碍(OR=34.048,95%CI:7.740~149.782)、既往病史(OR=3.792,95%CI:1.284~11.200)和空腹血糖升高(OR=1.359,95%CI:1.106~1.668)对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预测作用。结论SFTS患者实验室指标异常程度、特殊的临床表现、伴有既往病史是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关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肌酸激酶同工酶 病情严重程度
原文传递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姚莉 杨公炜 +2 位作者 李敏 丁宁 相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7-489,共3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作为药代动力学的新兴工具,可以有效用于表征各种情况下由基因组学多态性导致的体内药动学变化。本文介绍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并讨论其适用性,从I相代谢酶、II相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基因...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作为药代动力学的新兴工具,可以有效用于表征各种情况下由基因组学多态性导致的体内药动学变化。本文介绍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并讨论其适用性,从I相代谢酶、II相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角度总结了模型的应用情况,以期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新型研究手段,为促进药物临床应用和提高药物研发效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代谢酶 药物转运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