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原位与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峥 李德才 +4 位作者 刘春晓 张海洲 张文龙 王正军 訾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5853-5855,共3页
背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但左乳内动脉是否合适行序贯吻合及序贯血管的血流量是否能满足人体需要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背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但左乳内动脉是否合适行序贯吻合及序贯血管的血流量是否能满足人体需要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左乳内动脉原位与游离状态的血流量之间的差别。方法:选择2008-03/2009-03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6例,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先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测定,再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支完全离断,在远端离断之前,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结果与结论:56例冠心病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32.0±5.0),(10.0±1.2)mL/minP<0.01],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可为冠脉搭桥序贯吻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乳内动脉 流量测定 器官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下载PDF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3 位作者 黄犇 刘海涛 似继承 曾祥瑞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8期2746-2747,共2页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 85例患者术前均用经胸超声筛查。取前胸壁长2~3cm切口,右心室前壁缝荷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由右心室荷包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成功封堵83例,...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 85例患者术前均用经胸超声筛查。取前胸壁长2~3cm切口,右心室前壁缝荷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由右心室荷包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成功封堵83例,中转体外循环修补缺损2例。随访3~39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可作为适宜微创封堵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术 封堵器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3 位作者 刘海涛 黄犇 刘杰 似继承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EE引导下为85例患者行VSD微创封堵术。术前行经胸超声检查,确定VSD的位置和形态,测量VSD基底部直径、膜部瘤开口直径及VSD上缘至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EE引导下为85例患者行VSD微创封堵术。术前行经胸超声检查,确定VSD的位置和形态,测量VSD基底部直径、膜部瘤开口直径及VSD上缘至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封堵,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封堵,2例失败的患者后经TEE及时发现发生情况,并成功转体外循环行修补术。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患者13例,新发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随访3~29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及溶血和Ⅲ度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评价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缺损 室间隔 微创手术 封堵器
下载PDF
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与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晓博 李红昕 +4 位作者 郭文彬 邹承伟 张文龙 王正军 梁飞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63-466,共4页
目的 比较单纯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皮和经胸封堵继发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结果.方法 53例ASD直径25 mm的患者行单纯TEE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经皮组),另50例同期经胸微创封堵ASD的患者作为对照(经胸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 目的 比较单纯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皮和经胸封堵继发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结果.方法 53例ASD直径25 mm的患者行单纯TEE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经皮组),另50例同期经胸微创封堵ASD的患者作为对照(经胸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心内操作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ASD直径<20 mm患者的封堵成功率均为100%;ASD直径20 mm患者的成功率,经皮组84%,经胸组100%.3例ASD 20 mm且主动脉瓣侧边缘3 mm的患者经皮封堵失败,改经胸封堵成功.心内操作时间经皮组(20±7) min,经胸组(5±6) min.手术时间经皮组(24±7) min,经胸组(39±6) min.术后住院时间经皮组(3.0±0.8)天,经胸组(4.7±1.5)天.结论 单纯TEE引导下经皮封堵直径25 mm的ASD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更美观,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对于大型ASD,经胸封堵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微创手术 经皮
原文传递
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红昕 訾捷 +4 位作者 郭文彬 张文龙 张海洲 王正军 梁飞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2-423,共2页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自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技术[1]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开胸手术.但该技术有X线辐射、注射造影剂和输送系统繁琐的不利点.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动脉导...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自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技术[1]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开胸手术.但该技术有X线辐射、注射造影剂和输送系统繁琐的不利点.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避免了上述缺点,同样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和安全可靠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胸骨旁 AMPLATZER封堵器 微创 先天性心脏病 注射造影剂 世界范围 介入技术
原文传递
探条辅助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红昕 张慧 +5 位作者 郭文彬 袁贵道 朱梅 张文龙 张海洲 邹承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1-272,共2页
近几年,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迅速发展。我们采用探条辅助微创封堵室缺(探条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微创 探条 室缺
原文传递
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红昕 梁飞 +4 位作者 郭文彬 张楠 郭存宝 邹承伟 袁贵道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47例(经右心房组),分年龄段随机选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右心室途径行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VSD4... 目的探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47例(经右心房组),分年龄段随机选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右心室途径行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VSD47例作为对照(经右心室组)。经右心房组手术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长1.5-2.0cm的切口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插入特殊构型的中空探条,经三尖瓣人右心室。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将探条对准VSD,沿探条孔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管和封堵器完成封堵。结果两组均封堵成功。经右心房组VSD出口直径2.0-7.0mm,置入封堵器型号4-12mm。心内操作时间[经右心房组(15±13)min,经右心室组(8±5)min]和手术时间[经右心房组(56±24)min,经右心室(72±16)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1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封堵器
原文传递
经胸骨旁途径嵴内型嵴上型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3 位作者 邹承伟 郭文彬 袁贵道 梁飞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嵴内型和嵴上型事间隔缺损(VSD)的町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全组49例,于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作长1.5~3.0cm的切口,不进入胸膜腔,剪开心包。于朽心室流出道前壁缝荷包,穿刺,插入携带相应封堵... 目的探讨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嵴内型和嵴上型事间隔缺损(VSD)的町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全组49例,于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作长1.5~3.0cm的切口,不进入胸膜腔,剪开心包。于朽心室流出道前壁缝荷包,穿刺,插入携带相应封堵器的特制输送管,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经VSD进入左心室,依次推出封堵器左、右伞,卡闭VSD。结果本组成功封堵47例(96%),其中嵴内型26例,嵴上型21例。VSD平均直径嵴内型(4.4±1.7)mm,嵴上型(2.7±0.9)mm。置入封堵器型号:嵴内犁(7.0±2.3)mm,嵴卜型(4.8±1.1)mm.心内操作平均(17±16)min。随访3~24个月,无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受累等并发症。结论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直径8mm以下的嵴内型和5mm以下的嵴上型VSD是简单、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微创手术 封堵器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的流量测定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春晓 李德才 +2 位作者 王安彪 张海洲 郭兰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72例,其中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者36例(A组);左乳内动...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72例,其中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者36例(A组);左乳内动脉仅与左前降支做端侧吻合者36例(B组)。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进行左乳内动脉旁路血管的流量测定。运用SPSS1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A组患者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平均血流为(31±5.6)mL/min,搏动指数(PI)为2.0±0.3;B组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旁路移植后主干平均血流为(21±2.8)mL/min,PI为2.7±0.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左乳内动脉既能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又能保证冠状动脉旁路的动脉化,提高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非体外循环 乳内动脉 序贯吻合 流量测定
原文传递
微创封堵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2 位作者 刘海涛 黄犇 似继承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封堵治疗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中、长期效果,评估短边ASD封堵的安全性。方法:125例继发孔ASD患者分为2组:Ⅰ组76例,缺损的1个边缘≤5 mm;Ⅱ组49例,缺损边缘均〉5 mm。右胸骨旁第3或第4... 目的:探讨微创封堵治疗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中、长期效果,评估短边ASD封堵的安全性。方法:125例继发孔ASD患者分为2组:Ⅰ组76例,缺损的1个边缘≤5 mm;Ⅱ组49例,缺损边缘均〉5 mm。右胸骨旁第3或第4肋间作长1.5~2.5 cm切口,右心房缝荷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通过右心房荷包置入封堵器,封堵ASD。结果:Ⅰ,Ⅱ组各有1例封堵器脱落;心内操作时间Ⅰ组为(22±10)min,Ⅱ组为(16±11)min(P〈0.05);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32.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5,7 a残余分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9 a,未发生晚期并发症。结论:微创封堵大型继发孔ASD中、长期效果满意。短残边的大型继发孔ASD患者应用较大封堵器不影响封堵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微创手术 介入封堵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与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4 位作者 黄犇 刘海涛 似继承 李娜 孙晓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1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80例行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85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 目的分析比较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1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80例行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85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直视组室间隔缺损修补均获成功;微创组封堵成功83例,其中探条辅助封堵44例,直接输送封堵39例,2例封堵失败者转行体外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1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感染;2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均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但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符合适应证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术 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 封堵器
原文传递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玉展 李红昕 +5 位作者 刘海涛 黄犇 似继承 曾祥瑞 李娜 孙晓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微创手术 介入封堵 封堵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