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导板辅助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在颈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玉仙 李建民 +4 位作者 杨强 王光辉 江雯 李振峰 纪玉清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498-502,共5页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导板可用于辅助术中置钉,而目前尚缺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多节段椎弓根置钉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置钉在多节段颈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导板可用于辅助术中置钉,而目前尚缺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多节段椎弓根置钉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置钉在多节段颈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多节段椎弓根置钉治疗的47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资料。男28例,女19例;年龄39~79岁,平均(56.3±12.2)岁。根据是否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分为3D导板组(20例)和传统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螺钉精度(Kawaguchi等级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中病变彻底切除。3D导板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1±25)min和(229±2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P=0.000)。3D导板组和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83±83)ml和(445±76)ml,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627,P=0.012)。按照Kawaguchi等级评价术后螺钉精度,3D导板组0级占93.0%(119/128),1级占5.4%(7/128),2级占1.6%(2/128);传统组0级占84.3%(118/140),1级占7.9%(11/140),2级占7.9%(11/140);两组精确置钉(0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术后3个月时3D导板组VAS平均评分为(2.5±0.5)分,与传统组的(2.3±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59);3D导板组JOA平均评分为(13.6±1.4)分,与传统组的(13.1±1.7)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3)。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置钉精确度较高,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快速成型 颈椎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血清胸苷激酶1在骨肉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江雯 纪玉清 +4 位作者 王谦 赵晓云 吴玉仙 杨强 李建民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4期3557-355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骨肉瘤规范化治疗前后血清胸苷激酶1变化,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复发或转移风险.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3例(骨肉瘤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 目的通过检测骨肉瘤规范化治疗前后血清胸苷激酶1变化,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复发或转移风险.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3例(骨肉瘤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及阳性率.结果病程2周时,骨肉瘤组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肉瘤组化疗敏感与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局部复发与局部复发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移患者与早期出现转移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对手术前后化疗效果评估、肿瘤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胸苷激酶1 骨肉瘤 疗效评价
下载PDF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纪玉清 吴玉仙 +6 位作者 李建民 王光辉 李玉椿 程坤 江雯 李振峰 杨强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科行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手术的患者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6~33岁,平均10.7岁。所有患者都是未经...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科行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手术的患者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6~33岁,平均10.7岁。所有患者都是未经治疗的ⅡB期原发骨肉瘤。所有患者都经过标准术前化疗、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按是否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分为3D打印导板组30例及常规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肢体与健侧长度差、下肢力线角度、关节活动度、MSTS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中病变彻底切除,3D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间(1.6±0.3)h,与常规组(2.2±0.5)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中出血量(156.4±12.3)ml,与常规组(176.8±21.6)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后肢体长度与健侧差异平均(0.3±0.1)cm,与常规组(0.5±0.1)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D打印导板组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为(2.8±0.6)°,与常规组(3.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3D打印导板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1.7±9.1)°,常规组(101.4±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3D打印导板组术后MSTS功能评分(21.9±3.3)分,与常规组(22.2±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远端骨肉瘤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的治疗中,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与常规手术无异,但术后肢体与健侧差异更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股骨 骨肉瘤 假体植入
原文传递
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其与侵袭性肿瘤隐匿突人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坤 王光辉 +7 位作者 杨强 吴玉仙 邵显昊 姜慧峰 李秋尧 孟祥水 高晓斐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6-352,共7页
目的介绍发现胫骨髁问隆突孔的研究过程,并描述其结构,初步探索胫骨髁间隆突孔造成胫骨近端侵袭性肿瘤隐匿及突人行为特定的结构性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影像中心数据库中随机纳入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200例患者的CT扫描... 目的介绍发现胫骨髁问隆突孔的研究过程,并描述其结构,初步探索胫骨髁间隆突孔造成胫骨近端侵袭性肿瘤隐匿及突人行为特定的结构性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影像中心数据库中随机纳入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200例患者的CT扫描及三维重建资料,男115例,女85例,年龄18-00岁,平均(49.2±7.3)岁。观察胫骨髁间隆突孔是否存在,并行影像学定位、测量。通过50例膝关节置换截取的胫骨平台、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实物证明胫骨髁间隆突孔存在,并对其具体位置、小孔周围结构、小孔近端覆盖情况、小孔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进行病理学染色浸润观察。结果200例患者全部存在胫骨髁间隆突孔,该孔位于髁间隆突中部凹陷处、前后叉韧带止点之间。孔呈圆形,直径(1.6±0.3)mm,深度(9.1±2.5)mm。106例(106/200,53%)可观察到主孔周围(半径≤7mm)存在1-3个副孔,直径及深度均小于主孔。CT值示孔口(472.5±30.1)HU〉孔壁(312.3±22.5)HU〉孔底(202.4±17.3)HU〉孔内(118.3±10.4)HU〉孔口覆盖物(75.0±11.1)HU。孔口与关节腔只有厚度约1mm滑膜组织间隔,孔口周围为软骨组织,孔壁及底均为松质骨,内容物为较致密结缔组织,与孔壁并不完全帖附、存在缝隙。孔内滴入亚甲蓝示周围松质骨易浸润,术前造影示孔周围及孔内阻挡能力薄弱。结论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覆盖薄弱,容易造成肿瘤隐匿而复发,肿瘤可能经此孔在胫骨近端和关节腔之间双向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影像学 解剖学 骨巨细胞瘤 复发
原文传递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吴玉仙 纪玉清 +5 位作者 李建民 李玉椿 王光辉 江雯 杨强 李振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 ...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 ± 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 ± 17) min、术中出血量(386 ± 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 ± 16) min、术中出血量(380 ± 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 = -0.564, t出血量 =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 ± 0.28)分、JOA评分为(15.6 ± 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 ± 0.30)分,JOA评分为(13.8 ± 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 = -5.881, tJOA =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 ± 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 ± 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椎管内肿瘤 椎板切除术 骨移植
原文传递
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骨巨细胞瘤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纪玉清 李振峰 +4 位作者 李建民 王光辉 李玉椿 杨强 吴玉仙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GCTB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5例患者。其中男... 目的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GCTB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6~64岁,平均46.8岁。颈椎肿瘤病灶位于C_(4)1例、C_(5)1例、C_(6~7)1例,C_(7)2例,初次手术3例,外院治疗后复发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脊髓功能评分、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3例行一期手术,2例行二期手术,总手术时间220~320 min,平均(266±40)min,总术中出血量450~3000 ml,平均(1550±110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功能改善,术后3个月VAS评分1~2分,平均(1.60±0.55)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3~15分,平均(14.20±0.84)分。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它部位转移灶。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GCTB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可获得满意的肿瘤控制及重建效果,可进一步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椎肿瘤 外科手术 打印 三维
原文传递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吴玉仙 纪玉清 +5 位作者 李建民 李玉椿 王光辉 程坤 李振峰 杨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12手术切除治疗的椎管内肿瘤88例,分为2组,无切口并发症组(70例)和有切口并发症组(18例)。统计分析2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 目的分析导致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12手术切除治疗的椎管内肿瘤88例,分为2组,无切口并发症组(70例)和有切口并发症组(18例)。统计分析2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有无肥胖、有无吸烟、有无激素应用史、有无手术史、术前是否放疗、术前是否化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脑脊液漏、有无术后肢体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有无肥胖、有无吸烟、有无激素应用史、有无手术史、术前是否放疗、术前是否化疗、术中出血量、有无术后肢体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这12项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有无脑脊液漏2项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手术时间、脑脊液漏2项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漏(P=0.012,OR=10.579)及手术时间>3 h(P=0.020,OR=6.593)是椎管内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并发症与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3 h明显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手术切除 切口感染 脑脊液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在髋臼周围软骨肉瘤切除与半骨盆假体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玉仙 纪玉清 +6 位作者 李建民 王光辉 李玉椿 程坤 江雯 李振峰 杨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在髋臼周围软骨肉瘤切除与半骨盆假体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05-06—2015-02行肿瘤切除、半骨盆假体置换术治疗的38例髋臼周围软骨肉瘤,18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手术方案设计(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在髋臼周围软骨肉瘤切除与半骨盆假体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05-06—2015-02行肿瘤切除、半骨盆假体置换术治疗的38例髋臼周围软骨肉瘤,18例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手术方案设计(3D打印组),20例采用传统方案定制假体(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双下肢不等长距离、髋臼倾斜角度在安全范围的例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关节功能。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3(10~61)个月。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距离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髋臼倾斜角度在安全范围的例数、切口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时MSTS 93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周围软骨肉瘤切除与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前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方案设计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术中肿瘤快速切除及假体准确安装,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周围 软骨肉瘤 3D打印技术 半骨盆假体置换术 组配式假体
原文传递
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骨内血管分布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坤 李秋尧 +7 位作者 高晓斐 冯琨 杨志成 杨强 邵显昊 李建民 蒙思瑜 李玉椿 《中华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090-1099,共10页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骨外骨内血管。去除骨皮质,在4℃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骨性孔道,根据血管骨内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骨内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骨内血管直径。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骨骺(儿童)或骨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内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骨内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骨内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股骨 胫骨 血管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10
作者 程坤 杨强 +8 位作者 李秋尧 高晓斐 冯琨 刘涛 姜慧峰 邵显昊 吴玉仙 李建民 李玉椿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5-334,共10页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qu...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股骨髌股关节面上孔"的普遍性,并进行影像学定位、测量。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通过1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及60例尸体解剖,实物证明其存在,并对"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具体位置、孔道周围结构、孔道近端覆盖情况、孔道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切取瘤段解剖、组织及病理学观察:通过对股骨远端及胫骨恶性肿瘤切取瘤段的研究,包括原发以及骨转移瘤通过此通路向骨内传播转移,通过解剖与组织学以及影像学分析,观察孔道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判断肿瘤通过孔道隐匿及双向传播情况;肿瘤复发与孔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病变孔口滑膜分析,尤其影像疑似滑膜受累及的病例,观察滑膜是否肿瘤浸润。结果"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存在,200例均观察到该结构,其生理功能为膝中动脉分支进入股骨髁间窝及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血管孔;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孔口与关节腔之间由滑膜组织间隔,并且其由滑膜组织、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与关节腔形成立体间隔。膝关节侵袭性肿瘤侵犯到孔道结构后,并非即刻突入关节腔,而在孔道中隐匿,以其特定的生物学行为对滑膜进行侵犯,滑膜病变顺序:反应性水肿、增厚,退变、钙化、玻璃样变(部分病例观察到浸润),滑膜破裂,肿瘤侵犯关节腔。往往在滑膜破裂之前,临床上已观察到肿瘤或观察到肿瘤复发。肿瘤有沿膝中动脉传播至腘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淋巴管的趋势,影像表现为腘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色结、其他部位肿瘤也可经此孔道侵入或转移至骨内。结论"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膝中动脉分支的滋养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这组特定的孔道结构是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很重要的传播、隐匿途径及复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胫骨 解剖学 骨肿瘤
原文传递
微波消融在Campanacci Ⅲ级肢体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11
作者 纪玉清 李建民 +6 位作者 杨强 王光辉 李振峰 李玉椿 程坤 张继孔 吴玉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在Campanacci Ⅲ级肢体骨巨细胞瘤(GCTB)患者外科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7月—2017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ampanacci Ⅲ级肢体GCTB患者25例。按手术治疗方...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在Campanacci Ⅲ级肢体骨巨细胞瘤(GCTB)患者外科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7月—2017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ampanacci Ⅲ级肢体GCTB患者25例。按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微波刮除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69(40.6±10.8)岁,桡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1例、腓骨近端2例;整块切除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9~68(46.0±10.5)岁,肱骨近端1例、桡骨远端2例、尺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1例、腓骨近端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肿瘤复发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微波刮除组手术时间103~160(121±20)min、术中出血量70~110(85±16)mL,低于整块切除组的119~169(147±19)min和105~225(176±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66、8.158, P值均<0.01)。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1.17个月),术后3个月时微波刮除组VAS评分为1~3(2.25±0.62)分,低于整块切除组的3~4(3.23±0.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88, P<0.01)。术后1年微波刮除组MSTS评分为27~30(28.33±0.98)分,高于整块切除组的25~28(26.08±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66, P<0.01)。微波消融组术中无血管、神经灼伤,术后无病理骨折;整块切除组假体松动1例,发生于术后26个月,予假体翻修手术治疗。 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病灶刮除术应用于Campanacci Ⅲ级肢体GCTB的外科治疗具有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肢体功能好,且术后肿瘤复发率与切除治疗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 肿瘤消融治疗 微波消融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初探
12
作者 程坤 苏娜 +7 位作者 李秋尧 高晓斐 冯琨 杨志成 侯海青 李玉椿 李建民 王光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2-491,共10页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3O4磁性微球,吸附... 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3O4磁性微球,吸附聚集离子型显影剂泛影葡胺(泛影酸根携正电荷),即通过改进显影剂的方法,使磁性微球携带显影剂,制成新的纳米粒子-磁影复合微粒,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带来的磁影复合微粒不断在磁场区域血管内滞留聚集,磁场区域血管内磁性微球携带的显影剂浓聚达到显像浓度,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并且通过调整两种试剂配比,可适度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提高显影效率。由此分步进行了电镜实验、CT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CT活体人体成像试验。结果电镜实验:泛影葡胺,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20 nm。氨基Fe3O4磁性微球,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100 nm,分布较疏散均匀。两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但仍具备磁流体性能、强顺磁性。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胫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磁场一侧胫骨近端内血管明显可见四氧化三铁分布,无磁场一侧未见。活体人体成像试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腓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结论通过磁影复合微粒(磁性微球+泛影葡胺)新试剂的制作,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达到活体骨内显影剂浓聚,在CT薄层扫描下可实现活体外径≥0.5 mm骨内血管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磁场 造影剂 X线显微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