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
作者 鲁成波 《发展论坛》 2002年第7期27-27,34,共2页
关键词 邓小平 “南方谈话”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下载PDF
公正:当代伦理的精神指向 被引量:6
2
作者 任者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64,共4页
 关于公正的研究,旨在呼应当代社会对公正的诉求并求得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解决。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当代伦理的使命在于,构建公正伦理,确立公正原则,使公正这一伦理学家们的理论问题走向对人...  关于公正的研究,旨在呼应当代社会对公正的诉求并求得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解决。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当代伦理的使命在于,构建公正伦理,确立公正原则,使公正这一伦理学家们的理论问题走向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指导。实践公正原则的关键,在于让公正原则成为社会公正建设的指导原则;实践公正原则的根本,在于塑造个体的公正精神,让公正原则内化为人的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伦理学 精神指向 公正原则 公正精神 社会诉求 个体需要 公正伦理
下载PDF
道德动力的公正诉求 被引量:5
3
作者 任者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反映了人们缺少应有的道德动力。道德动力缺失固然与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状况有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外在道德动力不足。外在道德动力不足的实质是公正不足,德行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社会没有给人的内在...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反映了人们缺少应有的道德动力。道德动力缺失固然与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状况有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外在道德动力不足。外在道德动力不足的实质是公正不足,德行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社会没有给人的内在道德动力的外化提供"得其所得"的公正保障。因而,道德动力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公正的诉求,而且首先诉求的是社会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道德动力 公正 社会公正
下载PDF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被引量:4
4
作者 鲁成波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4-106,共3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论个体的道德动力 被引量:4
5
作者 任者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27,共4页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 个体的道德动力应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提出 ,并从内在道德动力、外在道德动力以及内外道德动力的结合上加以研究。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由物质驱动力和精神驱动力构成 ,个体的外在道德动力由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构成。实现外在道德动力和内在道德动力量与质的整合 ,才能不断增强个体的道德动力 ,造就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道德动力 内在道德动力 外在道德动力
下载PDF
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 被引量:1
6
作者 鲁成波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为贵 和而不同
下载PDF
环境范畴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万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8-10,共3页
环境范畴的产生,是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逻辑产物。长期以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被看作认识论的固定模式,这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产生种种失误的重要原因。环境是客观的、普遍的、成系统的。环境分为自... 环境范畴的产生,是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逻辑产物。长期以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被看作认识论的固定模式,这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产生种种失误的重要原因。环境是客观的、普遍的、成系统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主体实践认识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主体 客体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思维范式的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鲁成波 《新东方》 2005年第6期15-17,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全新的理解,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由单向度一极主体思维范式向双向度多极主体思维范式的转变,由绝对人类中心利己型思维范式向人与自然互利型思维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思维范式 中国 经济增长方式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经济环境
下载PDF
保持社会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前提──江泽民对邓小平关于社会稳定的论述的丰富和发展
9
作者 高学栋 毛建群 《发展论坛》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江泽民 社会稳定工作 邓小平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重大问题 国家 实践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丰富 精神实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