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生之路与学问之道——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志民教授访谈
1
作者 王志民 李梅训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3-6,共4页
在科学上点滴成绩的取得,既不能靠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也不是靠优哉游哉想入非非,而必须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决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关键词 王志民 齐鲁文化 生平 治学精神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之母教研究——以安丘曹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赵红卫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母教与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的兴衰关系密切。山东文化世家非常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并通过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母教得到很好的发挥。山东文化世家中诸多优秀的母亲或是助夫教子,或是在丈夫亡故后身兼严慈课子读书,维系了... 母教与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的兴衰关系密切。山东文化世家非常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并通过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母教得到很好的发挥。山东文化世家中诸多优秀的母亲或是助夫教子,或是在丈夫亡故后身兼严慈课子读书,维系了一个家族的稳定和兴旺,甚或让一个岌岌可危、濒临衰败的家族重新步入科第连绵的发展轨道。与山东文化世家中的女性多是接受传统妇德教育相关联,山东文化世家中母教的内容,一是以道德教化而促成学业事功,二是用先祖父辈的事功德行为范例教育后辈,表现出传承家学门风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教 明清 文化世家 家风传承 安丘曹氏
下载PDF
齐鲁文化精神传统在近现代山东的历史转换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建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近代 现代 山东 “齐鲁文化” 地域文化 文化精神 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 儒学
下载PDF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历史地位的演变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12,共8页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文化重心 人文圣地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移民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3
5
作者 丁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流变及其地位的升降变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冲击引发儒学传统的衰落。(二)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北方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佛教在山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三)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较之佛教的发展相形见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地区 齐鲁文化 移民 文化变迁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汉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钧林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2,共8页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山东人
下载PDF
齐鲁宗教文化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克奇 《东岳论丛》 2003年第4期101-105,共5页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宗教文化 自然崇拜 天命观 阴阳五行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钧林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共有三个历史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1)尧舜时代的"五教";(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三纲五常";(3)民国时期的礼、义、廉、耻。每一历史时段的核心价值观都出自齐鲁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共有三个历史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1)尧舜时代的"五教";(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三纲五常";(3)民国时期的礼、义、廉、耻。每一历史时段的核心价值观都出自齐鲁文化。可见齐鲁文化非同凡响。齐鲁文化以儒学为大宗,以东夷文化为先导,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鉴古而知今。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考虑齐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价值观 五教 三纲五常 礼义廉耻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两汉礼制及礼学 被引量:1
9
作者 丁鼎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0,共6页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两汉 礼仪制度 礼学 《仪礼》 《周礼》 《礼记》
下载PDF
齐鲁兵家文化研究的现代价值
10
作者 仝晰纲 石玲 《中国发展》 2002年第2期57-58,62,共3页
齐鲁兵学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秦汉大一统后,它与其它地域文化一起融入整个中华文明之中,并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和影响。在今天齐鲁兵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群体意识、自强不息、以... 齐鲁兵学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秦汉大一统后,它与其它地域文化一起融入整个中华文明之中,并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和影响。在今天齐鲁兵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群体意识、自强不息、以身作则、爱好和平、以人为本、商业应用等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价值 齐鲁文化 齐鲁兵学 群体意识 以人为本
下载PDF
《齐鲁文化通史》北京济南首发专家座谈会发言纪要
11
作者 李梅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专家座谈会 济南 北京 通史 发言 纪要 山东师范大学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齐鲁文化研究 科研项目 2005年 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 专家学者 科研机构 学术价值 教育部 安作璋 王志民 组织
下载PDF
齐鲁文化对早期道教的影响
12
作者 梁宗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4-178,共5页
道教的起源与齐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墨子所力倡的天志明鬼之论在早期道教产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成为早期道教重要的思想源头,黄老道学转化为宗教教义,大量吸收了墨学的天志明鬼思想;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道家黄老之学... 道教的起源与齐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墨子所力倡的天志明鬼之论在早期道教产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成为早期道教重要的思想源头,黄老道学转化为宗教教义,大量吸收了墨学的天志明鬼思想;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道家黄老之学实乃道教哲学的前身,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融合,促成了早期道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早期道教 墨子 黄老之学
下载PDF
宋元时期山东区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13
作者 仝晰纲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5-99,共5页
在辉煌灿烂的宋元文化中 ,山东区域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活力 ,占据着显领风骚的地位。它在宋元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文风的演变以及科技、教育、艺术的繁荣等重大文化现象的形成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
关键词 宋元 山东区域文化 新儒学 三教并兴
下载PDF
齐鲁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
14
作者 梁宗华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59-63,共5页
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她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 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她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实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及政治理念源头活水;而齐鲁文化中中庸贵和思想长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尊崇,“以宽厚处世”、“和为贵”等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起到了维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崇仁尚礼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 被引量:21
15
作者 丁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5,共3页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范式 孔子 儒学
下载PDF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震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9,共6页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化。当时还将成汤居毫到盘庚迁殷的五次迁都,也按商代的早、中、晚三期进行了划分:“汤居毫应属于商代早期,盘庚迁殷应属商代晚期,而仲丁迁瞰,河直甲迁相和祖乙迁耿,都应该是属于商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20世纪50年代 概念 盘庚迁殷 考古学文化 60年代初 商代 二里头 中期 殷墟
下载PDF
“民胞物与”思想的性质及其文化溯源——兼论“仁爱”发展的历史进程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克奇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5-209,共5页
“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宗法观念的结合兼容。从文化史考察,“民胞物与”思想来源于齐鲁文化的原始精神“仁爱”,由... “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爱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一体、自然社会同构的宇宙本体论,其理论特色是理想的博爱思想与现实的宗法观念的结合兼容。从文化史考察,“民胞物与”思想来源于齐鲁文化的原始精神“仁爱”,由于仁爱思想内在方法论的作用和外在哲理化思潮的推动,最终造成了“仁爱”思想向“民胞物与”思想的发展。由此亦可知,“仁爱”中的宗法性并非全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胞物与 齐鲁文化 仁爱 《西铭》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交通条件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以及交通管理的军事化特征等,都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在中国帝制时代,交通规划、交...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交通条件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以及交通管理的军事化特征等,都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在中国帝制时代,交通规划、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比较成熟的水准,然而经济民生能够予以利用的可能性是相对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交通 皇权 贱避贵 军事化管理
下载PDF
岭南移民与汉文化的扩张——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子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一历史过程表现的汉文化的向南扩张,是以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为重要条件的。以元始二年(2)和永和五年(140)户口数比较,岭南七郡户口,增长率分别为户144.8%、口100.8%。当时的全国户口则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户-20.7%、口-17.5%)。据有关记载,建武年间,交阯郡"西于一县,户已有三万二千"。但是,永和五年文化中枢地区三辅郡级行政区的户数,京兆尹不过5.3万,左冯翊不过3.7万,右扶风不过1.7万。自秦代直至三国时期的北方向岭南的移民运动,得到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动机的积极倡导,而移民高潮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实现汉文化向岭南扩张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并非汉王朝最高执政集团的积极策划、中原将士的军事远征或者地方长官的行政实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流徙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岭南移民运动的发生,有北方灾荒频繁和战乱危害的因素,而气候的变迁也是不宜忽视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岭南 汉文化 考古
下载PDF
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7
20
作者 丁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