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外语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曹春春 周青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笔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国外外语教育体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所反映出的外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我国现行外语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 笔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国外外语教育体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所反映出的外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我国现行外语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目标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外语教育 启示 外语教育体制 改革
下载PDF
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宋秀葵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3,51,共6页
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 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研究,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生活就是穿梭于地方与空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本质关系,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人与地方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缓解身份危机和环境危机、维护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提供新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空间 生存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维建 石兴玲 张超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25-27,35,共4页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蟾蜍蝌蚪的毒害作用,采用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溶液对蟾蜍蝌蚪进行处理(终含量0,1.6,3.2,6.5,13,26μg/mL)检测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结果显示伴随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浓度的升高,蝌蚪红细胞微核...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蟾蜍蝌蚪的毒害作用,采用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溶液对蟾蜍蝌蚪进行处理(终含量0,1.6,3.2,6.5,13,26μg/mL)检测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结果显示伴随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浓度的升高,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升高,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浓度为13μg/mL(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与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细胞率高度相关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蟾蜍蝌蚪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蟾蜍蝌蚪 红细胞 微核率
下载PDF
文学经典重拍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宋秀葵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128,共4页
文学经典重拍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现象,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对经典重拍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拍的必要性;二是如果要重拍,怎样拍得更好。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看,文学经典重拍体现了审美惯性和审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 文学经典重拍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现象,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对经典重拍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拍的必要性;二是如果要重拍,怎样拍得更好。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看,文学经典重拍体现了审美惯性和审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经典重拍实践中应遵循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重拍 审美文化 审美惯性与审美变异 稳态性与历史建构性 承传与重构
下载PDF
古代茶叶诗词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及翻译难点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增韬 刘立壹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6-386,共1页
我国古代茶叶诗词是茶文化领域的特殊文化产物,内容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为茶学文化。本文主要对古代茶叶诗词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及翻译难点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古代茶叶诗词从语言到文学,再到文... 我国古代茶叶诗词是茶文化领域的特殊文化产物,内容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为茶学文化。本文主要对古代茶叶诗词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及翻译难点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古代茶叶诗词从语言到文学,再到文化的中西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 古代茶叶 诗词互文性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中地方意识与全球意识共存的“全球地方”生态思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秀葵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华裔美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文明精神要旨的"世界性的现代人"形象,善于运用双重地方特色语言、中西元素混搭、中西文化相互移植与变形等更具包容性的跨界的叙事策略,这逐渐成为融合中西、体现地方意... 华裔美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西方文明精神要旨的"世界性的现代人"形象,善于运用双重地方特色语言、中西元素混搭、中西文化相互移植与变形等更具包容性的跨界的叙事策略,这逐渐成为融合中西、体现地方意识与全球意识共存的"全球地方"生态思想的文学新范式。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通过分析华裔美国文学典型作家及作品,从"世界性的现代人"身份诉求、跨界的叙事策略两方面探讨华裔美国文学中蕴含的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共存的生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共存 华裔美国文学 “世界性的现代人”身份诉求 跨界的叙事策略
下载PDF
克罗齐的译诗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高金岭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9-52,共4页
克罗齐从直觉理论出发,比较科学地推演出了诗歌的本质。他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对诗歌的翻译特别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诗歌翻译的对象、过程、本质与可译性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于审视当前诗歌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 克罗齐从直觉理论出发,比较科学地推演出了诗歌的本质。他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对诗歌的翻译特别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诗歌翻译的对象、过程、本质与可译性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于审视当前诗歌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齐 直觉 译诗 对象
下载PDF
试析美国南亚战略变化的四个阶段
8
作者 王克东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9-22,共4页
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南亚战略。美国与印巴两国关系的变化自印度独立以来经历了美巴轴心、印巴均衡、扬印抑巴、重巴顾印等四个不同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 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南亚战略。美国与印巴两国关系的变化自印度独立以来经历了美巴轴心、印巴均衡、扬印抑巴、重巴顾印等四个不同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的南亚政策是出于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而远非维护地区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南亚战略 印度 巴基斯坦
下载PDF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创新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霞 韩云霞 《中国建设教育》 2019年第6期116-120,共5页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灵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学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知识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目前山东省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灵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学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知识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目前山东省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整体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创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的解决问题方案,旨在把文化创新意识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学习评价和创新实践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大学语教学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我国"一带一路"经济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学习评价 反思意识 创新意识
原文传递
实现想象力与道德的平衡——评段义孚的生态伦理观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秀葵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90,共5页
当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关注人的终极命运,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环境建构中,脱离道德的人类想象力会导致种种恶果;另一方面提倡在道德规范之下,人类通过想象力创建注重人性化、内在道德美和通向真实... 当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关注人的终极命运,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一方面认为,环境建构中,脱离道德的人类想象力会导致种种恶果;另一方面提倡在道德规范之下,人类通过想象力创建注重人性化、内在道德美和通向真实感的人工景观以及有助于升华人性和敦化风俗的艺术世界,体现了段义孚主张想象力与道德平衡的生态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道德 生态伦理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