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量诊断的模糊专家系统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志强 阎植林 高祥友 《计算机仿真》 CSCD 1997年第3期18-24,共7页
本文提出了带有学习功能的质量诊断的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模型。当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时,将所记录的各种模糊症状输入到系统中,通过模糊推理运算后,最后输出一个或几个最有可能发生的异常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该系统能比较充分地利... 本文提出了带有学习功能的质量诊断的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模型。当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时,将所记录的各种模糊症状输入到系统中,通过模糊推理运算后,最后输出一个或几个最有可能发生的异常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该系统能比较充分地利用生产过程模糊信息,积累专家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从而为生产过程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本文首先给出了系统的基本结构,随后讨论了系统的算法和学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诊断 专家系统 异常因素 模糊诊断响应表
下载PDF
印染废水的微生物絮凝剂处理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长绘 张大明 《印染》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6,共5页
研究温度、时间、投加量、pH值和助凝剂用量等各种因素对H14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最佳絮凝时间为10rain,最佳投入量为10mg/L,最佳pH值范围为6~8,助凝剂1%Ca2+的最佳投入... 研究温度、时间、投加量、pH值和助凝剂用量等各种因素对H14菌株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最佳絮凝时间为10rain,最佳投入量为10mg/L,最佳pH值范围为6~8,助凝剂1%Ca2+的最佳投入量为4mL。采用该生物絮凝剂分别处理印染废水水样一和水样二,COD最高去除率为79.8%和79.3%,脱色率最高为83.6%和81.4%,SS去除率为65.6%和67.7%;并得出了其去除COD和脱色的经验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 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4的滚珠丝杠螺距误差测量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莉 宋现春 赵岩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4,共3页
介绍了利用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4测量滚珠丝杠螺距误差的实现方法。8254的计数脉冲频率高,三个内部计数器具有软件锁存功能,可同时锁存三个计数器的计数值和状态,避免了由于软件读取时刻不同而造成的读数误差。实验证明,该测量系统具... 介绍了利用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4测量滚珠丝杠螺距误差的实现方法。8254的计数脉冲频率高,三个内部计数器具有软件锁存功能,可同时锁存三个计数器的计数值和状态,避免了由于软件读取时刻不同而造成的读数误差。实验证明,该测量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距误差 微机细分 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4 VB
下载PDF
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徐长绘 周洪荣 张大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0期17-17,21,共2页
以改良SH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和不同外植体对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下胚轴、最佳培养基为SH+2,4-D 2mg/L+KT 0.2mg/L;继代增殖后对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再生培养,研究了附加不同浓度外源激素... 以改良SH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和不同外植体对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下胚轴、最佳培养基为SH+2,4-D 2mg/L+KT 0.2mg/L;继代增殖后对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再生培养,研究了附加不同浓度外源激素的MS和改良SH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确定最佳分化培养基为改良SH+NAA0.1mg/L+KT 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愈伤组织 诱导 分化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及絮凝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长绘 张大明 周洪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8期330-331,共2页
系统的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培养基的组成、pH值、温度、通气量、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影响,以及絮凝剂的分子质量、投加剂量、pH值、温度、金属离子等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影响因素 絮凝特性
下载PDF
固体分散体中常用的载体 被引量:11
6
作者 潘西海 赵丽 《西北药学杂志》 CAS 1997年第6期277-278,共2页
关键词 固体分散体 药物载体
下载PDF
“入世”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7
作者 张代铭 《兰州学刊》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入世 医药行业 WTO 利弊分析 发展对策 结构调整 创新能力 质量管理
下载PDF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和远景展望(上)
8
作者 赵丽华 隋典绪 《中国制药信息》 1998年第3期1-3,共3页
基因治疗,即用正常基因代替遗传缺陷基因,或关闭、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是治疗致死性遗传性疾病、癌症、艾滋病和其它后天获得性基因缺陷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遗传性疾病是由生殖细胞异常引起的,包括癌症、艾滋病等在内的后天性疾病是... 基因治疗,即用正常基因代替遗传缺陷基因,或关闭、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是治疗致死性遗传性疾病、癌症、艾滋病和其它后天获得性基因缺陷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遗传性疾病是由生殖细胞异常引起的,包括癌症、艾滋病等在内的后天性疾病是由体细胞异常引起的,因而基因治疗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是将正常基因插入到生殖细胞(如精子、卵子或单细胞胚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生殖细胞 体细胞 病毒载体 非病毒载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