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预警因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秀泉 童晓明 +5 位作者 何俊 申宗利 孙修合 陈朝辉 王菊 任永富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9期870-872,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 (Af)发作的预警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 1 1 6例高血压患者 ,男 68例 ,女 48例 ,年龄 (66 .6± 4 .6)岁 ,分为Af组和窦性心律 (SR)组。应用非侵入性的 2 4h动态血压测量技术 (AMBP)、心电图 (E...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 (Af)发作的预警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 1 1 6例高血压患者 ,男 68例 ,女 48例 ,年龄 (66 .6± 4 .6)岁 ,分为Af组和窦性心律 (SR)组。应用非侵入性的 2 4h动态血压测量技术 (AMBP)、心电图 (ECG)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PDE)技术分析其Af发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平均随访 (2 4± 5)个月。AMBP评价参数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MS BP)、平均舒张压 (2 4hMDBP) ;日间 (6 :0 0 - 2 2 :0 0 )平均收缩压 (MDSBP)及舒张压 (MDDBP) ;夜间 (2 2 :0 0 - 6 :0 0 )平均收缩压 (MNS BP)及舒张压 (MNDBP)。ECG参数 :最大P波 (P -MAX) ,P波离散度 (Pd)。PDE参数 :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左房内径 (LAD)、左房容积 (LAV)、左房张力 (LAT)、左房压力 (LAP) ;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A比值。结果  2 9例 (2 5 % )高血压患者出现Af,8例 (2 7.6 % )出现脑血管事件。与SR组患者比较 ,Af组患者年龄增大 ;2 4hMSBP、MDSBP、MNSBP、P -MAX、Pd、LVMI、LAD、LAV、LAT、LAP及E/A增大 ,A峰降低 (P <0 .0 1 ) ,而 2 4hMDBP、MDDBP、MNDBP及E峰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增大、2 4h动态血压测定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的升高是Af发作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血压 预警因素
下载PDF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费超 由倍安 《工企医刊》 2006年第1期2-3,共2页
目的:通过对怀疑为冠心病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ST-T改变,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将148例患者按照有ST-T改变伴典型胸痛和ST-T改变不伴典型胸痛或无症状者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冠脉造影,其中至少... 目的:通过对怀疑为冠心病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ST-T改变,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将148例患者按照有ST-T改变伴典型胸痛和ST-T改变不伴典型胸痛或无症状者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冠脉造影,其中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且≥50%为阳性,最后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甲组占82.1%,乙组占35.8%, 两组阳性率对比,P<0.001。结论:心电图ST-T改变伴胸痛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要优于仅有ST-T改变者。单独的ST -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提高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诊治分析
3
作者 任大利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B09期264-265,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诊断及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晨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法:对56例MBP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MBPS分三组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BPS的发生与多种因...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诊断及治疗,有效控制血压晨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法:对56例MBP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MBPS分三组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BP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一定关系。采用长效降压药物的非特异性治疗及按时间给药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晨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晨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冠心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秀泉 丁慎平 董纪爱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 研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 80例冠心病病人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43例有缺血性心电图变化 ,总计 388次发作中 ,78 2 %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SMI多发于 50岁以上高龄者 (80 % ) ,其S... 目的 研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 80例冠心病病人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43例有缺血性心电图变化 ,总计 388次发作中 ,78 2 %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SMI多发于 50岁以上高龄者 (80 % ) ,其ST段压低幅度明显小于有症状组 (P <0 0 5) ,一般不超过 2mm ;白天的发作频率为 39% ,明显多于夜间的 1 4 1 % (P <0 0 1 ) ,而日常活动 48 1 %与休息时 51 7%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SMI心率增高低于有症状组 ,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者相近 ,SMI与心率变异呈反比关系。结论 SMI多发生于 50岁以上高龄 ,临床表现易被忽视 ,白天多于夜间 ,休息与活动时无差异 ,可致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 ,甚至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发病机制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的优质护理体会
5
作者 秦元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162-164,共3页
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在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从该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分为作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以进行研究。为研究组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而参照组则接受基础护... 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在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从该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分为作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以进行研究。为研究组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而参照组则接受基础护理。结果 基于本次调查数据,经过优质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显著下降,改善情况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地改善,其改善程度显著比参照组更佳P<0.05;研究组的心率和血压状况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接受胺碘酮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为实施提供优质护理,能够让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改善,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 负面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