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患者,男,6岁,因右侧颊部黏膜多发肿物3 年余入院. 患者约3年前发现右侧颊部有一"绿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后逐渐增大,数目有所增加. 检查:沿右侧颊部咬合线可见乳头状突起(图1),较大突起为3个,由前...病例报告患者,男,6岁,因右侧颊部黏膜多发肿物3 年余入院. 患者约3年前发现右侧颊部有一"绿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后逐渐增大,数目有所增加. 检查:沿右侧颊部咬合线可见乳头状突起(图1),较大突起为3个,由前至后大小分别约1.8 cm ×1 cm ×0.5 cm、1.5 cm × 1 cm ×0.5 cm、0.6 cm ×0.5 cm ×0.5 cm;右侧唇黏膜近唇红处亦可见一肿物,大小约1 cm ×0.8 cm ×0.5 cm,均边界清楚,质软,表面红肿,无触压痛,活动度可. 于全麻下行"下唇及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灰白色,质韧,表面光滑(图2),术后病理诊断:(颊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下唇)血管瘤.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CBCT研究上牙槽后动脉(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PSAA)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方法:选取CBCT包含双侧清晰上颌窦影像的300例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测量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目的:通过CBCT研究上牙槽后动脉(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PSAA)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方法:选取CBCT包含双侧清晰上颌窦影像的300例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测量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并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患者中,174名符合纳入标准,共276侧上颌窦;其中男性93名(149侧),女性81名(127侧)。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检出率为55.43%(153/276);冠状面首次观察到的上颌窦外侧壁骨孔平均直径为(1.03±0.26)mm,骨孔下缘皮质骨至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19.85±2.18)mm;末次观察到的骨孔平均直径为(0.81±0.23)mm,骨孔下缘皮质骨至牙槽嵴顶平均距离(17.86±2.25)。骨孔检出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孔直径以及首次和末次骨孔直径相比较男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手术前拍摄CBCT观察可较准确获得关于PSAA的解剖信息。展开更多
文摘病例报告患者,男,6岁,因右侧颊部黏膜多发肿物3 年余入院. 患者约3年前发现右侧颊部有一"绿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后逐渐增大,数目有所增加. 检查:沿右侧颊部咬合线可见乳头状突起(图1),较大突起为3个,由前至后大小分别约1.8 cm ×1 cm ×0.5 cm、1.5 cm × 1 cm ×0.5 cm、0.6 cm ×0.5 cm ×0.5 cm;右侧唇黏膜近唇红处亦可见一肿物,大小约1 cm ×0.8 cm ×0.5 cm,均边界清楚,质软,表面红肿,无触压痛,活动度可. 于全麻下行"下唇及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灰白色,质韧,表面光滑(图2),术后病理诊断:(颊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下唇)血管瘤.
文摘目的:通过CBCT研究上牙槽后动脉(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PSAA)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方法:选取CBCT包含双侧清晰上颌窦影像的300例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测量上牙槽后动脉骨孔位置、直径以及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的距离,并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患者中,174名符合纳入标准,共276侧上颌窦;其中男性93名(149侧),女性81名(127侧)。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检出率为55.43%(153/276);冠状面首次观察到的上颌窦外侧壁骨孔平均直径为(1.03±0.26)mm,骨孔下缘皮质骨至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19.85±2.18)mm;末次观察到的骨孔平均直径为(0.81±0.23)mm,骨孔下缘皮质骨至牙槽嵴顶平均距离(17.86±2.25)。骨孔检出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孔直径以及首次和末次骨孔直径相比较男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手术前拍摄CBCT观察可较准确获得关于PSAA的解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