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高志星 陈丽霞 +1 位作者 焦建新 原皓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953-953,共1页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内科综合治疗 并发症 抗感染 营养支持疗法
下载PDF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消化道出血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仲华 冯玉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年第5期9-13,共5页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及危重疾病,其大出血时死亡率较高。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止血、手术及药物治疗。本文简要综述评价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各类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消化道出血 治疗
下载PDF
低氧下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HIF-1α与突变型p5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冯玉光 宗绪山 +2 位作者 邢国辉 吴美英 朱芸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3期76-78,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低氧下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表达的影响,及其与HIF-1α表达和凋亡的关系。方法用氯化钴(CoCl2)创建低氧模型,设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加不同浓度TanⅡA组。分别取0.5mg/L、1.0mg/L、2.0mg/L、5... 目的观察低氧下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突变型p53表达的影响,及其与HIF-1α表达和凋亡的关系。方法用氯化钴(CoCl2)创建低氧模型,设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加不同浓度TanⅡA组。分别取0.5mg/L、1.0mg/L、2.0mg/L、5.0mg/L、10.0mg/L的TanⅡA干预低氧胃癌SGC7901细胞48h和72h后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TanⅡA(0.5mg/L、2.0mg/L、10.0mg/L)干预低氧胃癌细胞48h后,免疫细胞化学二步法检测HIF-1α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OECHST染色法发现,低氧条件下,TanⅡA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P<0.01),10.0mg/L TanⅡA作用细胞72h后,凋亡率达(40.70±1.55)%。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TanⅡA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IF-1α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且二者呈高度正相关(n=4,r=0.886,P<0.05)。结论低氧条件下TanⅡA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HIF-1α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并诱导其凋亡,提示TanⅡA可能对防治低氧及p53突变导致的克隆选择及凋亡抵抗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低氧 胃癌细胞 HIF-1Α p53
下载PDF
谷参肠安、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锡波 张银华 高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968-968,共1页
关键词 谷参肠安 柳氮磺胺吡啶 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昂丹司琼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32例报告
5
作者 张银华 陈洪来 +2 位作者 鞠瑞秀 赵存新 董涛 《新医学》 1997年第10期540-540,共1页
昂丹司琼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32例报告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州医院消化内科(262500)张银华陈洪来鞠瑞秀赵存新董涛我们自1996年1月至9月对32例接受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昂丹司琼(onda... 昂丹司琼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32例报告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州医院消化内科(262500)张银华陈洪来鞠瑞秀赵存新董涛我们自1996年1月至9月对32例接受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昂丹司琼(ondansetron,枢复宁)和甲氧氯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化疗 胃肠道反应 预防 昂丹司琼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所诱导的细胞因子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影响
6
作者 王从政 蔡淑芳 冯恩山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5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因子 胃十二指肠粘膜
下载PDF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进展为肝癌病程中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君 田萍 +7 位作者 陈陶阳 吴健雄 王金兵 魏勇 王黎明 刘立国 季万盛 曲春枫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5-910,共6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癌和13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IC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最终进展为...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癌和13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IC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最终进展为肝癌者以及与之匹配的45例慢性HBV感染未进展为肝癌者入组时、随访过程中和随访结束时血清中CIC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这些患者入组时、随访过程中和随访结束时血清HBV—DNA的含量。结果20例临床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术前血清中CIC的含量为(5738±1485)mU/L,显著高于13例肝血管瘤患者[(2410±1080)mU/L;P〈0.001]。45例经过长期随访最终进展为肝癌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CIC的含量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升高,在肝癌临床诊断时达到最高,与其人组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患者血清CIC的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118)。随访过程中,血清CIC的升高与肝癌累积发病率密切相关(HR=2.77,95%CI为1.47~5.22)。最终进展为肝癌的慢性HBV感染者在入组时、随访进程中和临床确诊为肝癌时的血清抗LKM-1和HBV-DNA含量均显著高于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组,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最终进展为肝癌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CIC的含量与HBV-DNA的含量之间仅在肝癌临床诊断时存在相关性(r=0.344,P=0.026)。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血清CIC含量的逐渐升高可能是由慢性HBV感染进展为肝癌的重要转归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免疫复合物 肝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复方甘草酸苷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银华 赵存新 +1 位作者 周洪美 董涛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11-612,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时的保肝作用。方法: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于TACE当天开始仅给予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60mg.d-1)保肝治疗,连续用药14d。结果...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时的保肝作用。方法: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于TACE当天开始仅给予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60mg.d-1)保肝治疗,连续用药14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无变化,TACE结束后第3天、第7天对照组总胆红素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1),TACE结束后第14天有下降,但仍高于治疗组(P<0.05);TACE结束后第3天、第7天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TACE结束后第14天降至正常;对照组白蛋白与治疗组比较,TACE结束后第7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TACE结束后第14天有回升,但未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防止正常肝细胞损害,保护肝功能,增强患者对栓塞化疗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肝功能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原文传递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被引量:7
9
作者 冯玉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年第5期26-31,50,共7页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感染率明显增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早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多个国内外指南已经推荐口服或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所有食管胃底...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感染率明显增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早期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多个国内外指南已经推荐口服或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所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抗生素 预防
原文传递
硝苯地平致全身水肿伴严重乏力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玉光 张红梅 +2 位作者 朱芸 吴美英 邢国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2153-2154,共2页
关键词 硝苯地平/副作用 水肿/化学诱导 误诊
原文传递
黑棘皮病伴胃癌一例
11
作者 栾春艳 刘志刚 张银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黑棘皮病 胃癌 诊断
原文传递
p53β在氟尿嘧啶干预人胃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生物学效应
12
作者 姜琪琪 王莉 +2 位作者 张红梅 王燕泽 季万胜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p53异构体p53β在氟尿嘧啶(5-FU)干预胃癌细胞系MKN45及SGC-7901中表达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MKN45和SGC-7901细胞内24h,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抑制率;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n... 目的探讨p53异构体p53β在氟尿嘧啶(5-FU)干预胃癌细胞系MKN45及SGC-7901中表达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MKN45和SGC-7901细胞内24h,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抑制率;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nRT-PCR)检测p53和P53β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p53和P53β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25、50、100μg/ml)的5-FU对MKN45细胞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8.204%、31.354%、52.969%,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SGC-7901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6.305%、26.363%、25.780%,虽有抑制作用,但与药物浓度无关;浓度为100μg/ml的5-FU作用24h后,对MKN45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nRT-PCR检测MKN45中,p53和P53βmRNA的表达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Western-blot检测MKN45中,p53和P53β蛋白的表达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5-FU对表达野生型p53的人胃癌细胞MKN45的抑制效应中,随5-FU浓度的增加,上调p53、p53β的表达,推测p53β在肿瘤生长抑制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氟尿嘧啶 胃肿瘤 细胞系 肿瘤
原文传递
胆汁反流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申婷婷 王文豪 +3 位作者 潘光敏 陈宁 高志星 代洪生 《保健文汇》 2020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临床特点及其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19年6月所检出原发性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病例胃镜特点,对胆汁反流进行分度,并对性别、年龄、胃黏膜病变等因...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临床特点及其在胃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19年6月所检出原发性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病例胃镜特点,对胆汁反流进行分度,并对性别、年龄、胃黏膜病变等因素分析。根据患者胃黏膜内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划分为Ⅰ、Ⅱ、Ⅲ级。结果:观察组急、慢性炎症、萎缩、不典型增生、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合并Hp感染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程度变化,与胃黏膜急、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存在一定相关性(在Ⅰ、Ⅱ级)(P<0.05),合并Hp感染检出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胆汁反流患者胃黏膜急、慢性炎症、萎缩、不典型增生、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胆汁反流程度与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或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Hp感染或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 胃粘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