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oA与胃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作者 石会勇 甄亚男 +2 位作者 王斌 霍守俊 徐忠法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2期275-276,共2页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世界发病患者的40%左右,年发病在20/10万。目前就诊的胃癌患者大部分为中晚期,占70%以上,5年生存率在10%左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浸润及转移。对于晚期胃癌,目前主要应用化疗结合生物靶向治疗等手...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世界发病患者的40%左右,年发病在20/10万。目前就诊的胃癌患者大部分为中晚期,占70%以上,5年生存率在10%左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浸润及转移。对于晚期胃癌,目前主要应用化疗结合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段。但胃癌对于化疗存在多药耐药,使得针对胃癌的治疗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针对胃癌浸润转移及多药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明确。本文对Rho A与胃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展开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 A 胃癌 多药耐药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甄亚男 肖瑞雪 +2 位作者 石会勇 霍守俊 徐忠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2-707,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LA—taTME)与传统腹腔镜(LTME)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检索2016年1月前,Pub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U及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比较LA.taTME与LTME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LA—taTME)与传统腹腔镜(LTME)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检索2016年1月前,Pub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U及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比较LA.taTME与LTME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MINORS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共12项指标,每项2分,最高24分,16分以上表示文献质量较高。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和直肠系膜不完整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均在16分以上。合计纳入479例患者。其中LA—taTME组208例,LTME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和肿瘤临床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TME组相比,LA—taTME组术后标本的直肠系膜不完整率低(OR=0.29,95%CI:0.10~0.84,P=0.02),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低(OR=0.59,95%CI:0.35~0.97,P=0.04),术后住院时间短(MD=-1.66,95%C1:-3.22—-0.11,P=0.04);而两组手术时间(MD=-14.49,95%CI:-37.87~8.90,P=0.22)、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MD=-0.45,95%CI:-1.98~1.08,P:0.56)、中转开腹率(OR=0.31,95%C1:0.08~1.24,P=0.10)、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OR=0.43,95%CI:0.17—1.04,P=0.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LTME相比,LA—taTME治疗直肠癌短期疗效相当,但LA—taTME可降低术后标本直肠系膜不完整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德宝 孙子雯 +3 位作者 李岩 惠丽娜 徐忠法 范开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86-1192,共7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化疗组比较,CIK+化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82.2%vs.33.3%,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1.1%vs.22.2%,P>0.05),但疾病控制率明显增加(77.8%vs.51.1%,P<0.05);1、2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97.8%;93.3%vs.80%,均P>0.05),但1、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升高(86.7%vs.62.2%;62.2%vs.40%,均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6.7%vs.5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免疫疗法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中p27基因甲基化改变及其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巩方明 刘洪俊 +1 位作者 石玉龙 李辰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9-731,共3页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27基因的5’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p27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测定49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以及lO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p27基因甲基化率...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27基因的5’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p27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测定49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以及lO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p27基因甲基化率为49%,癌旁组p27基因甲基化率为25%,正常胃黏膜组p27基因甲基化率为0。胃癌组p27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p27基因甲基化率为61%,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的28%(P〈0.05)。p27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大小、部位无关(P〉0.05)。结论p27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p27mRNA的失转录,并与胃癌的发生、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DNA甲基化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银屑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甄亚男 肖瑞雪 +2 位作者 石会勇 韩钢 徐忠法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 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导致的银屑病进行系统探讨,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方法报道一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诱发银屑病的患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结果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目的 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导致的银屑病进行系统探讨,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水平。方法报道一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诱发银屑病的患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结果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重或诱发银屑病多发生在服药的3~8周后,临床表现多为躯干、四肢部位的皮疹,或出现银屑病甲。治疗措施多为应用糖皮质激素、紫外线治疗或口服甲氨蝶呤,必要时停药,待皮疹控制后有望继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如皮疹反复发作且较难控制,可考虑更换第二代酪氨酸酶抑制剂。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抑制T细胞和细胞因子相关。结论在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过程中,应重视银屑病的发生,一旦出现需及时对症处理并严密观察,待症状控制后有继续恢复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可能,必要时更换第二代酪氨酸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不良反应 银屑病
原文传递
XRCC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新辅助化疗敏感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会勇 徐忠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477-1479,共3页
目的:探讨XRCC1基因多态性与中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敏感相关性。方法:将77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36例)和常规手术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采用荧光直接测序法测定XRCC1 399位点多态性与中... 目的:探讨XRCC1基因多态性与中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敏感相关性。方法:将77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36例)和常规手术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采用荧光直接测序法测定XRCC1 399位点多态性与中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坏死率(35.60%)明显高于对照组(3.52%)。新辅助化疗组A/A(55.82%)肿瘤细胞坏死率明显高于A/G(32.13%)及G/G(9.17%)的肿瘤细胞坏死率。新辅助化疗组的组织学有效率为41.70%。通过观察化疗前后的CT图片并结合术中探查,新辅助化疗组患者CR 2例(5.60%),PR 15例(41.60%),SD 14例(38.90%),PD 5例(13.90%),总反应率为47.20%。新辅助化疗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58.54%),P=0.037。结论:中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组XRCC1基因399位点A/A多态性与肿瘤细胞坏死率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中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基因水平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疗法 基因 XRCC1多态现象 药物疗法 联合
原文传递
抑癌基因PTEN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巩方明(综述) 刘洪俊(审校)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2年第7期495-497,共3页
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主要通过PIP3途径、FAK途径、MAPK途径等发挥其脂质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调节细胞迁移与黏附。PTE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降,提示PTEN... 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其主要通过PIP3途径、FAK途径、MAPK途径等发挥其脂质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调节细胞迁移与黏附。PTE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降,提示PTEN基因的异常改变参与了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TEN 抑癌基因
原文传递
滑膜肉瘤X断点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甄亚男 肖瑞雪 +2 位作者 农蔚霞 宋琼 何少健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HCC)中滑膜肉瘤X断点基因(SSX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实时PCR检测SSX1-SSX5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SSX1蛋白表达;分析SSX mRNA表达和SSX1蛋白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在肝...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HCC)中滑膜肉瘤X断点基因(SSX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实时PCR检测SSX1-SSX5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SSX1蛋白表达;分析SSX mRNA表达和SSX1蛋白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在肝癌细胞株BEL-7404、Hep G2、SMMC-7721,检测到SSX1、SSX2、SSX3 mRNA表达.在26例HCC组织SSX1、SSX2、SSX3、SSX4、SSX5 mRNA水平均有表达,表达率分别为53.8%、42.3%、50.0%、46.2%、26.9%.SSX1 mRNA的表达与AFP水平无关(P>0.05),在正常值组及高值组均有较高的表达率,高龄组的表达率(85.7%)高于低龄组(16.7%,P<0.05).在肝癌组织SSX1蛋白的表达率为50%,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均无表达.49例HCC石蜡组织切片检测:SSX1蛋白的表达率(46.9%)高于配对癌旁组织的表达率(18.4%,P<0.05).SSX1蛋白在大肝癌组的表达率(68.3%)高于小肝癌组(29.6%,P<0.05).结论 SSX1 mRNA基因在HCC中呈高比例、高特异表达,为HCC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想靶位.SSX1表达检测对HCC的辅助诊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癌细胞株 SSX基因 癌-睾丸抗原
原文传递
女性隐陛乳腺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张梅 徐忠法 +3 位作者 陶阳 宁连胜 于洋 赵文川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8年第12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隐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方法对46例女性隐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均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腋窝肿块切除术2例,... 目的探讨女性隐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方法对46例女性隐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均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腋窝肿块切除术2例,明确病理诊断后,联合化疗无效,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1年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1例仍在化疗中,另1例失访;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44例。45例获随访1—22年,其中已生存3年33例,5年18例,10年8例。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腋窝肿块,应考虑到隐性乳腺癌的可能,应予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诊。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激素受体)对隐性乳腺癌能提供重要线索。一经确诊,宜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性放疗、化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者给予辅助性内分泌治疗。另外,术后找不到原发灶的患者要比找到原发灶的患者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诊断 淋巴转移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Msi1调控恶性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惠丽娜 徐忠法 范开席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Musashi homolog 1(简称Msi1)与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2010-06-2015-6文献,以"Msi1、MSI-1、Musashi-1和肿瘤"等为关键词,共检...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Musashi homolog 1(简称Msi1)与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2010-06-2015-6文献,以"Msi1、MSI-1、Musashi-1和肿瘤"等为关键词,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11条,中文文献180条。纳入标准:1)Msi1的研究进程;2)Msi1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发表年限较近的文献。剔除标准:1)与肿瘤不相关;2)年代久远;3)重复性。根据上述标准纳入分析文献33篇。结果 Msi1是通过调节转录后的翻译过程来保持干细胞处于未分化的状态,通过调节Notch,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干细胞细胞增殖和细胞命运的决定以及肿瘤形成的发展。Msi1基因在各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其作用是参与影响肿瘤有关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及其凋亡等;降低Msi1基因的表达水平可有效诱导癌症细胞凋亡,阻止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导致肿瘤消退。结论 Msi1通过对多种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过程,且与肿瘤的预后及治疗有关联。Msi1的研究将对临床肿瘤疾病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新途径,有望成为肿瘤诊疗及靶向药物研究的新靶点,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I-1 Msi1 MUSASHI-1 调控 肿瘤生长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肝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
11
作者 惠丽娜 范开席 +1 位作者 侯英勇 徐忠法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80-480,共1页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非常罕见,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发生于肝的纤维母细胞肉瘤报道罕见,现将1例肝纤维母细胞肉瘤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肝纤维 软组织恶性肿瘤 低度恶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