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朱秀梅 李琦 张雪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53-55,63,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对神经外科新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对神经外科新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神经外科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新护士 针刺伤
下载PDF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分布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军 陈桂林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8期2857-2858,2861,共3页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医院临床分离的925株大肠埃希菌和363株肺炎克雷伯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医院临床分离的925株大肠埃希菌和363株肺炎克雷伯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系统,应用药敏测试仪及配套微生物检测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925株大肠埃希菌中分离出产ESBLs菌657株(占71.0%);36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出产ESBLs菌150株(占41.32%)。产ESBLs大肠埃希菌来自尿标本266株(占40.49%),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来自痰标本89株(占59.33%)。产ESBLs株的耐药率均普遍高于ESBLs阴性株;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相比,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且二者对青霉素类、一到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而对厄它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药高度敏感。结论某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应高度重视产ESBLs菌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减缓细菌耐药的发生,尤其要控制ESBLs菌的产生和爆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类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下载PDF
2013至2017年5种常见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桂林 李军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423-1426,1430,共5页
目的了解2013至2017年临床5种重要分离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科室送检标本耐药菌株的耐药情况。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并做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 目的了解2013至2017年临床5种重要分离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科室送检标本耐药菌株的耐药情况。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并做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出耐药阳性菌株174 953株,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5 201株)、铜绿假单胞菌(4 2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 818株)、肺炎克雷伯菌(2 229株)、鲍曼不动杆菌株(1 633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49.38%~60.72%、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3.67%~41.99%。产ESBLs的菌株均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阿米卡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SA)的检出率为49.65%~43.5%,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低于甲氧西林敏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MRSA均高于MSSA。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除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于30%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以下,具有较高敏感性;除鲍曼不动杆菌外,其他几种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均呈下降或稳定的趋势。结论动态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检测 多药耐药
下载PDF
含氢水对实验性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华 姚树桐 高凤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含氢水对博来霉素(BLM)诱发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组、模型(M)组和氢水干预(H)组,经气管内注射BLM(5 mg/kg)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分别在建模后7、14和28 d结束实验。分别采用HE和... 目的研究含氢水对博来霉素(BLM)诱发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组、模型(M)组和氢水干预(H)组,经气管内注射BLM(5 mg/kg)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分别在建模后7、14和28 d结束实验。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肺纤维化程度,肺组织匀浆进行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含氢水明显减轻BLM所致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纤维化程度;与相同时间点的M组比较,H组的MDA含量降低而SOD活性增高(P<0.05或P<0.01),且肺组织NF-κB p65和TNF-α表达均受到抑制(P<0.05)。结论含氢水可减轻BLM所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水 氧化应激 炎症 肺纤维化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卫东 任伟 +1 位作者 韩金荣 刘慕华 《贵州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甲减患者96例,设为甲减组;另选取健康体检合格者6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脂、甲状腺激素及Lep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甲减患者96例,设为甲减组;另选取健康体检合格者6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脂、甲状腺激素及Lep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甲减患者血清Lep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甲减组FT3、FT4低于对照组,TSH、TG、TC以及Lep、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动脉弱样硬化(As)组与非As组血清Lep水平为(19.68±5.15)μg/L、(11.23±4.17)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甲减组患者血清Lep与FT3呈负相关,与IMT呈正相关(P<0.01);而与FT4、TSH、TG、TC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甲减患者血清Lep水平、颈动脉IMT均高于正常水平,血清Lep与FT3负相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这提示Lep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瘦素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相关性
下载PDF
东菱克栓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迎春 刁学军 《社区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东菱克栓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0例,东菱克栓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菱克栓酶隔日1次,共用3次,首次10BU,另2次各5BU。... 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东菱克栓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0例,东菱克栓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菱克栓酶隔日1次,共用3次,首次10BU,另2次各5BU。均加入生理盐水150ml静滴。治疗前后进行凝血功能测定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同时对2组患者选择入院时、病情稳定时、入院第7天和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计分。结果东菱克栓酶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比常规治疗组轻(P<0.01),近期预后较常规治疗组好(P<0.05)。东菱克栓酶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东菱克栓酶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克栓酶 药物治疗 进展性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布地奈德与福莫特罗联合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长福 李彦秋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3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布地奈德 福莫特罗 吸入治疗 支气管哮喘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198例疗效观察
8
作者 周卫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9期900-900,共1页
关键词 脑血栓 药物治疗 蝮蛇抗栓酶 疗效
下载PDF
临床常见诊治失误4例分析
9
作者 曹务礼 杨韶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11-312,共2页
关键词 癫痫 肝昏迷 自发性气胸 低渗性脑病 误诊
下载PDF
利奈唑胺用于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茹义松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0期432-433,共2页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用于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21例白血病化疗后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1例采用头孢曲松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致...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用于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21例白血病化疗后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1例采用头孢曲松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致病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细菌清除率,观察组清除20例,细菌清除率为95.24%;对照组清除16例,细菌清除率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出现1例皮肤瘙痒,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白血病化疗后感染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少的优点,可作为临床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白血病 化疗后感染 疗效
下载PDF
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茹义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8期242-243,共2页
白血病干细胞是引起白血病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临床常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可分为三类:针对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药物;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的靶向药物;针对细胞微环境的靶向药物。本文对白血病干细胞靶向... 白血病干细胞是引起白血病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临床常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可分为三类:针对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药物;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的靶向药物;针对细胞微环境的靶向药物。本文对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干细胞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修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7期28-29,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症...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疏血通 冠心病
下载PDF
心衰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13
作者 刘银凤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2年第1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护理 心力衰竭 预防 临床症状 早期
下载PDF
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黄廷生 王强 《中华综合医学》 2001年第9期782-784,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除外变异性心绞痛)10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除外变异性心绞痛)10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0万-30万单位静点,每日一次,连用10日,同时每日尿激酶静点完毕,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腹部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用10日,结果:对照组显效13例(26.0%)、有效13例(26.0%),总有效率52.0%,治疗组显效30例(60.0%),有效17例(34.0%)。总有效率94.0%,两组疗效对比有效显著差异(P<0.01)。观察随访1个月,在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例数)发生率上,治疗组6.0%,对照组2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其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延长疗程的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凝治疗UA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溶栓 抗凝 UAP
下载PDF
剖腹洗胃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庆涛 《中原医刊》 2005年第19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剖腹洗胃 临床观察 抢救 治愈率
下载PDF
慢性酒精中毒致痴呆32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张怀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慢性酒精中毒 痴呆 患者 治疗 多系统损害 结果报告 诱发 病程
下载PDF
山东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动脉僵硬度关系
17
作者 王娟 庄严 +2 位作者 巩会平 刘振东 杜贻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10 079人,测量受试者腰围、身高、体重、颈-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 PWV)及空... 目的探讨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10 079人,测量受试者腰围、身高、体重、颈-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 PWV)及空腹血脂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PAI)。结果 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分别为(9.15±1.62)m/s和(2.27±0.96),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82±1.78)m/s和(2.56±1.18),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45±1.82)m/s和(2.44±1.19),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10.99±1.91)m/s和(3.21±1.71)。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其余各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比较,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BM I及腰围对cf PWV及PAI共同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1.366、42.682,P<0.001)。以BMI<28kg/m^2非腹型肥胖组为参照,在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FPG等因素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PAI>4及cf PWV>10m/s的OR值分别为1.649(95%CI=1.154~2.144)和1.551(95%CI=1.117~1.985),P均<0.001;BM I<28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1.764(95%CI=1.370~2.158)和1.577(95%CI=1.264~1.890),P均<0.001;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5.666(95%CI=3.726~7.606)和4.631(95%CI=2.615~6.647),P均<0.001。结论在山东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中,单纯性肥胖及腹型肥胖均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及BMI增加在致动脉硬化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动脉僵硬度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卫东 任伟 +1 位作者 韩金荣 刘慕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腺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T2DM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8)与对照组(n=98)。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即于早、中、晚餐15 mi...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腺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T2DM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8)与对照组(n=98)。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即于早、中、晚餐15 min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总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HbA1c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腺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超声测定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EID)。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PG、HbA1c、Homa-IR、ET水平均降低,Homa-β、NO均增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FBG、2hPPG、HbA1c、Homa-IR、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oma-β、NO、FMEDD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速效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有效控制了血糖水平,保护了胰腺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控制T2DM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初诊患者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腺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银杏叶提取物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强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8期2754-2755,共2页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ADP、AA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5.1±8.1)%、(71.2±3.6)%、(30.1±5.2)%、(39.8±5.8)%、(42.1±6.3)%、(49.6±6.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8.1±9.2)%、(77.6±9.0)%、(57.1±8.2)%、(56.8±8.4)%、(62.4±8.6)%、(61.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65.1±8.1)%,显著低于对照组(t=5.73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0.1±5.2)%,显著低于对照组(t=6.89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42.1±6.3)%,显著低于对照组(t=6.01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5.98±1.09)分、(7.11±1.5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2.98 ±2.09)分、(11.75 ±1.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为(5.98±1.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1±1.56)分(t=5.469,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率
原文传递
DMBT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
作者 李军 陈桂林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782-785,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MBT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癌旁增生组织和30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DMBT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MBT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癌旁增生组织和30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DMBT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中44例DMBT1基因mRNA表达低下或完全不表达(73.3%),16例表达正常(26.7%),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相比、癌旁增生组织与乳腺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0062;χ2 =15.99,P=0.000 06).乳腺癌中DMBT1基因mRNA的低表达与患者年龄(χ2=1.733,P=0.188)、肿瘤大小(χ2=0.776,P=0.378)、组织病理分级(χ2=1.000,P=0.316)无显著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和临床Ⅲ期患者癌组织中DMBT1基因mRNA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χ2=4.885,P=0.026)和临床Ⅰ、Ⅱ期患者(χ2 =4.600,P=0.032).结论 DMBT1基因mRNA表达降低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DMBT1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