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1
作者 徐亚州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6,共8页
借由进化论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广泛传播,梁启超率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全面开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审视与反思。通过对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的淬厉采补,梁启超的新民伦理涵括了“国家认同类”“个人自觉类”“社会合群类... 借由进化论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广泛传播,梁启超率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全面开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审视与反思。通过对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的淬厉采补,梁启超的新民伦理涵括了“国家认同类”“个人自觉类”“社会合群类”三个维度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旨在探求一种能够契合中国社会需要且可以服务于世界文明的“新民”人格。这种伦理形态立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实践智慧,疏通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和中国传统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凸显了由“行为”到“行为者”的转向以及由“义务论”到“德性论”的回归。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建构应当努力拓展传统伦理学的内涵和外延,跳出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架构,体现伦理精神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品质,给世界范围内的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提供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社会 世界文明
下载PDF
“大德者必受命”:儒家德福关系的内在逻辑
2
作者 冯晨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39-56,197,共19页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实现命。在此过程中,人与物相互成就,福就在人实现自己天命的现实过程中生成。因此,“位”“禄”“名”“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福内含在命中,并实现于德中。尽管现实社会中会出现德与福不一致的情况,但这是因为人具有自由的意志,既能自觉成德,也会私心自用。当人溺于私心时,则不能体会命、实现德,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而不能全合于道。但这并不影响儒家思想中德与命的统一性,以及德福一致这一内在逻辑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德者 儒家 德福一致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公私和谐的实践探索
3
作者 徐亚州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全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时代元素,整合运用了各种媒体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呈现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媒体形态。“公私”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浮现。“全媒体”在改变客观世界、重构人类生活的同... “全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时代元素,整合运用了各种媒体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呈现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媒体形态。“公私”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浮现。“全媒体”在改变客观世界、重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突显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张力问题。“全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并无所谓正负价值,需要跟进媒体领域制度规范体系的建设以及重视媒体领域公民德性的培养。“全媒体”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在“公德”方面,应当确保公共精神的核心关切,进而才能推进公私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从“制度规范”到“公民德性”再到“公共精神”的实践探索,逻辑在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公私 和谐 生活世界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黄河诗歌的主题嬉变
4
作者 吕亚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诗歌 主题研究 嬉变 黄河精神
下载PDF
从《尚书》“九德官人”说看为官立德
5
作者 曲晓萌 《民主与科学》 2023年第6期71-73,共3页
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 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德 内圣外王 为官之道 为政以德 以吏为师 修身立德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论孔子仁的实现方式
6
作者 冯晨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5,159,160,共12页
孔子的仁没有先天的善性作为生成与实现的基础,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灵”以为发生前提和发展基础。就个体生命而言,仁发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礼的规范。但在社会现实中,个体的情感和礼之间还需要义的介入。义是道德主体在... 孔子的仁没有先天的善性作为生成与实现的基础,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灵”以为发生前提和发展基础。就个体生命而言,仁发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礼的规范。但在社会现实中,个体的情感和礼之间还需要义的介入。义是道德主体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的恰当反应,也是情感和礼在实践中的即时表达,体现着道德主体的自由和创造。仁是生命在伦理生活中以情、义、礼为互动方式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决定了仁无法被概念确切定义,仁的所有意义会在个体的生命活动中被领会并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情、义、礼 道德主体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从应急到兴起
7
作者 大卫·柯藤 王俊(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2年第3期40-56,5,9,共19页
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告诉我们,现在要抚平人类对地球造成的潜在不可逆转的损害,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地球是人类生存和福证所依。这是一种非常紧迫的紧急状态。我们的家园在燃烧,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而所需的这一应急行动,... 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告诉我们,现在要抚平人类对地球造成的潜在不可逆转的损害,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地球是人类生存和福证所依。这是一种非常紧迫的紧急状态。我们的家园在燃烧,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而所需的这一应急行动,取决于制度的转变。主要任务是过往帝国残存的失败制度必须让位于创建应急的新制度,以支持人类履行其独特责任和实现自身潜能。人类可行的未来有赖于文化、制度、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转型,而我们不能等待这一转型,必须在社会和环境崩溃之前采取行动。我们现在就必须竭尽所能行动起来,开启通向新的文明转型性兴起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转型 基础设施 应急行动 生态文明 紧急状态 不可逆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